运用奥卡姆剃刀,简化生活与思考

奥卡姆剃刀,即简单有效原理,其核心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追求简单、直接、有效。复杂容易让人分心、迷失,只有简化,才便于理解和操作。删繁就简,是我们探索事物时的重要启发方法,帮助我们在相互竞争的解释中做出选择。

它十分实用,通常简单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没必要去发明复杂的因素。描述单个机制的工作原理时,一句“它很简单”往往切中要害。

意外事件发生时,我们常寻找故事、巧合、超自然原因等寻求安慰,来解释那些令我们害怕或惊讶的事。但意外往往由简单机制引起,只是我们作为一种文化,对这些事件的反应相当复杂。

我们的时间、注意力有限,记忆和思维能力也极其珍贵。运用奥卡姆剃刀,做思想上的断舍离,时刻察觉并整理大脑中的思想,才能让人生变得轻盈快乐,轻松应对生活中的种种。

科学与宗教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至
全球还是有许多人庆祝此节日
尤其是作为科学发源地的西方
在我看来
科学的领域是探索真相
宗教是智慧,价值或该如何生活
人类的心灵注定要在茫茫的
人生中寻找意义,为其日常
生活去寻找价值,深度
照顾,关怀,品味和意趣

科学通过逻辑的推理与证明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通过观察实验可以让人们信服
宗教是一种信仰,在帮助人们
内练心性、坚持信念、修身
体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与意义,真相和智慧
科学和宗教作为意识不同层面
有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局面
一味追求宗教灵性会形成
无知独断,践踏客观事实
反之如果过度要求理性客观
又会造成思维烦碎片段
心灵空虚无著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
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把控生活节奏,守护心灵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都承受
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日常排队、为目标拼搏,
满心期待进入下一件事,
仿佛这样就能缓解情绪压力,
甚至陷入一种循环,
认为这能带来幸福感。
要实现真正的幸福,
离不开情绪卫生。

我们需要从家庭和文化的角度看待
自己,合理把控与媒体的接触。
在抖音、微信等平台花费的时间,
并非越多越快乐,过多沉浸其中,
反而会让我们幸福感降低。
就像阿米什人,
他们并不排斥技术,
也拥有不少技术。
在过去100多年里,
每当新技术出现,
他们会从社区中选出负责人去考察。

考察者回来后,会告知族人
这项技术能否增强社区凝聚力,
能否让生活更幸福。正因如此,
阿米什人虽在离房子几十米的
小棚屋里保留电话,
却不使用手机。
他们懂得筛选,把控生活节奏,
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心灵的幸福,
在科技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新媒介:身体延伸与意识迷障

新媒介的独特性质,在于它清晰展现了人在新技术形态下的复杂状态。在新媒介的作用下,人经历着身体的肢解与延伸,进而陷入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之中。

从语音字母到计算机,各类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以深刻且持久的方式,改变着人和周围环境。这种延伸既是心理与身体的强化,也是对器官、感觉和功能的放大。但延伸发生时,中枢神经系统会对受影响区域进行隔离、麻醉或自我截除,通过这种自我保护的麻痹机制,让人意识不到正在发生的改变。这就如同身体在遭受震惊或巨大压力时的保护性反应。

当运用新技术对社会机体“动手术”时,受影响最大的并非手术切口本身,手术冲击区和切口区处于麻木状态,真正被改变的是整个肌体。技术变革不仅改变生活习惯,更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评价模式。那种奇特的自我催眠、自恋式麻醉,其实是人类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心理和社会影响时,因失察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症,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新媒介重塑。

期望的悖论

我们是在相对基础上比较性能
与婴儿相比
蹒跚学步的孩子就像是天才
我们周围的一些人已经接受了
总是降低期望的策略,这样其
平庸努力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还有一些人无情地提高期望
建立难以想象的标准然后去做
如果你被迫跟随与低期望中的
某人一起工作或为他们服务
那么积极干预可能是有益的
为了你和陷入这个下行周期的人
提高期望也是提高绩效的好方法

低期望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让自己远离失败,不那么努力
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并常得到它
高期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失望
继续提高你的期望
迟早它不会发生,我们知道
不如希望的好结果的结果
实际上感觉就像失败一样

也许值得考虑的是没有期望
全力以赴去付出巨大的努力
然后接受你得到的回报
它不能制作出好的视频节目
但它训练有素,努力坚持
可以让你最终成为专业人士

多元现实与个体“本质”探讨

每个人不仅生活于各异的周围世界,即本位现实之中,而且其内心的各个自我,也分别处于不同的现实隧道。人类所感知的宇宙数量,远超地球上的人口数量,是其数倍之多。如此一来,人们有时竟能相互交流,着实令人称奇。

量子力学表明,每次对电子进行测量,它都呈现出不同特性,甚至可以说它并无固定“本质”。神经科学也有类似发现,例如周二的小王与周一的小王,其“自我”可能存在差异。早在神经科学诞生前,佛教徒便提出类似观点,即小王并无“本质”。

如开篇所提及,存在主义的核心主张“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人没有既定“本质”。如同电子在不同信息系统间跃迁,若未细致观察,人们才会误以为有一种恒定“本质”贯穿所有变化。实际上,无论是微观的电子,还是宏观的人类,其特性与所谓“本质”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也应基于这种多元且变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 。

对搁置怀疑的怀疑

很少谈论营销的核心
——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核心
在我们第一次购买之前
我们不可能准确知道这本书
这个盒子或瓶子里有什么,
我们吃药或看电影以期待结果
让制片人从搁置怀疑中受益
或者我们也可以不去
因为我们疑心重重。

我们对人也做类似的事情
雇用谁,害怕谁,嫁给谁
和谁合作经商我们不能知道
在经历体验过之前
不能肯定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
做出所有这些决定。

当我们执迷不悟在做错事时
就不可避免会受苦,折腾
我们制造不公正,错失机会
成为各种骗局的牺牲品
越是削减搁置怀疑的好处
那导致更糟糕的是怀疑的放大
结果造成的损害就越大。

网络已经淹没了我们的数据
其中有些变成了有用的信息
正帮助我们了解在采取和
不采取的许多偏见和行动中
我们对搁置怀疑的好处有误解
觉察如何本能做出这些选择
是做出更好选择的有力第一步。

以“最后一次”的态度,书写不凡

你或许已经察觉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许你会推诿,觉得这并非你的职责,于是对工作敷衍塞责,用平庸的方式对待艺术创作,选择得过且过的工作方法,完成最低限度的任务,按部就班地混日子。但这绝非你应有的生活方式,你本值得拥有更多。

对于具有竞争意识的人而言,这次任务或许不只是众多任务中的普通一项,而是至关重要的一次。竞争带来更多需要应对的挑战,你可能会遭受挫折。周遭世界本就充满不平衡与不公平,可无聊只是一种主观态度,而非客观事实,真正决定你人生的是那些潜藏的可能性。

那么,下一个目标在哪?就是当下正在进行的这份工作,这一天你为工作付出的努力,以及正在进行的分享与互动。它们仅仅是一长串任务里的普通一环,仅能让你勉强过关?还是足够特别,成为令人回味的“最后一个”?

把每一件事都当作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去做。你可以告诉自己:“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做这件事了。”倘若如此,那就全力以赴,这样做会大大增加你人生出彩的机会 。

坚守独特,不随波逐流

在餐饮行业,连锁餐厅鲜少采用新鲜香草。因为它们品质不一、供应不稳定且价格不菲,加之多数食客更青睐加工度高、口味清淡的食物。这种追求可预测性、低成本的趋势,使得菜品逐渐商品化,趋向迎合大众口味,只为收获高人气与丰厚利润。

然而,义乌有一家别具一格的餐厅。它规模不大,隐匿于外郊区的购物中心,却凭借使用新鲜食材,做出令人难忘的美食。这些食物与流行的工业化模式截然不同,在杂货店的冰箱里难寻类似的美味,其独特性不言而喻,尽管稳定供应难度颇高。

我们的工作选择亦是如此。也许你所从事的工作,就像那独特的新鲜香草,虽不迎合大众追求商品化的趋势,却能让你深感自豪。对于那些即便在不被普遍接受时,仍坚持为自己的“作品”添加独特“新鲜草药”的人而言,他们正用坚守诠释着独一无二的价值,也为世界带来别样的精彩。

努力的悖论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努力
不然就难以在社会立脚生存
开始在经历多年的努力打拼后
你也许取得了一些地位,财富
可更多的是迷茫,焦虑和痛苦

努力不足会造成工作浪费
如你不努力,做草率的工作
那么屋顶会漏水
食物无法取得
汽车无法启动
努力不足是不值得走的捷径

足够努力是产业资本家的目标
以最少的工作获得最大的价值
建造一座不会倒塌的房子
组件的寿命足以避免索赔
也可利用的关系和渠道来获取
自己生活和地位上的便利

然后也许还有第三种选择
花费比多数人认为的更多努力
这是对细节的关注
设计中的关怀
跟进客户服务
这是优雅和静心的拥抱
是懒惰和依赖的对立面
即使大多数人会寻找捷径
这也会为工作带来关怀
这是罕见且宝贵的
更多努力创造美丽、神奇卓越
完美主义是虚假的希望
努力是做重要工作的最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