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人群仍要保持不变

当你的生意已扩大到了一定的
规模,当你的客户的成交、
追售、转介绍已经可通过趋势
分析来调整的时候
不要盲目扩大目标人群范围而
是要考虑把你的生意变成品牌
人群需求的纵向挖掘比横向扩
大更容易而且更容易形成口碑

这就好像成功的基础是你要花
更多枯燥的时间将某种能力或
技艺进行堆积,滴水成河
据统计像钢琴这样的职业要
一万小时的训练、十年以上
的磨炼才能成为钢琴家
还要加上素质、机遇等等
当然一个品牌的形成一定是需
要时间让口碑去孕育,市场定
位也是需要不断进行测试才能
用最好的方式被市场接受的

如果你的客户积累差不多了
也许可以考虑总结一些秘诀
我发现不同行业的大师,最后
成功的推力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或说是深入到某种能力的深层
触及到了事物的真谛

英勇之举

每个人自愿接受生命的有限
望向未来并从中看到自己有限
你所爱的一切也是一样
很难让这点不动摇你的存在
就我们所知这是无法摆脱的
但也许你能转变你的态度
可以说这是为存有付出的代价
而英勇之举就是去接受它

世界是美好的观念是勇敢态度
尤其是如山的铁证使得
这个结论难以持续站得住脚
就我而言另一种选择远为糟糕
把神性的本质看成是无形之灵
神性是和人类同等复杂的东西
是相当合理的隐喻
但它也是一种具象化的体现
当我们试图制造人工智能时
很难造出非具象的智能或意识
它不能是某种无形的灵性

求道只在出离中
如沙海中寻金粒
眼见金粒则遗忘沙滩
一意孤行,心无旁骛
以理性思辨挑选沙中真金
决绝出离,弃舍爱欲
以极致虔诚供养清净道心
真实直面,抉择人生
以热诚热爱之心供奉真理

系统化的力量

清晰的系统设置
不但可以自动化销售过程
还可以自动扩大市场
因为,人都有爱分享的天性
在网络,因为分享而为分享者
带来收入的过程叫做联署计划
联署商们不一定是真正的商人
不需要开设店面,不需要进货
甚至不需懂得销售的环节
他们只需要有商品链接
就可把商品分享到愿意
和能够分享的地方了

对于商家来说当有客户通过
联署商的链接点击到了商家
销售页面,产生成交后
系统会自动把联署商的利润
打到他的银行卡上。那设计
完善的系统就可做到自动寻
找客户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从根本到每个环节都在出现
并朝着系统解决方案努力
当我们作为社区解决问题时
这就是它是会发生的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专注于使事情变得更好
坚持不懈的承诺
并没有降低当下的紧迫性

让生意系统化

让生意变成流水线
其组合就是可以不依赖人或
环节能自动运行的系统
每件事。环节都有其操作规则
就像麦当劳你加盟或是我加盟
做出来的汉堡味道都一样
从养殖业到加盟零售,麦当劳
的每个环节都已经过测试达到
了最优状态,每个加盟者只需
要监督流水线是否合规就可以

每个有自己产品的销售者都希望
目标客户能自动产生并持续消费
那么,你是否让客户明确看到
他想了解的一切问题的答案了呢
客户寻找答案的过程越简单
越不依赖人工越可能实现自动化

正如产品并不重要
物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答案是产品,而问问题是过程
问题的重要性早已
脱离了答案本身
好问题不能被立即回答
挑战现存的答案
与能否得到正确答案无关
出现时听见就特别想回答
创造了新的思维领域

让更多人听到你的声音

在电影中好文比特效便宜
制作谋杀绿脚趾的成本
远低于制作漫威电影的成本
这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创意项目
我们经常在“特效”方面犯错
为它配备人员、经费、瞄准
高于平均水平的目标更容易
公司很乐意为保证和一致性
支付额外费用。它趋向于平庸
但在特效、促销、炒作、工业
实力上花费越来越多的竞赛
花更多的时间投入精力去
设计一些伟大的,将来人们
津津有味议论的东西更值得。

我觉得实际上所有灵性的本质
是找到你自己的意识状态
在那里,你可以保持警觉和觉知
但你的头脑中没有念头,概念化
你若能活出你内在原有之物
那么你原来拥有之物能拯救你
倘若你内没有那样东西,那么
你内没有之物会置你于死地。

记住你的真正目的,
让更多人听到你的声音
——不论你用哪种方法
管用有效就好。
如果过去我们靠知识、技能、
生存本能在社会中搏命,
如今,决定你能否顺利穿越这个
变动期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
有“觉知力”与“能量敏感度”。

没人知道

如果你的职业取决于发现和
选择那么可以想象你正在做
的事情比随机猜测还多

大学招生
放映电影
挑选股票
出版一本书

不过数据很清楚:尽管在大多
数选择任务中可能比平均值差
但始终不可能比平均值更好
如威廉·高德曼所说,没人知道
世界已经步入顶端优势发展期
优秀资源会被出类拔萃的人拿去
而其余的人只能活在其阴影之下
如果你非常平庸,四平八稳
没有特别硬核的生存能力
那你一定会被压制在社会的底层

有些出类拔萃的学生被给予
特殊的机会,授予奖学金等等
但多数人都庸庸碌碌
有些人在所从事的领域里
干出了些名堂,但是只有
极少数人拥有创造的热情
在我执教的大学八年里
出类拔萃的男孩非常稀少
偶尔会有具有天才品质的人
但通常发生的事情是
他也很快被他的环境扼杀了

赢配方是孩子的指向

提出“赢配方”观点的专家
还发表一些引人注目的观点
他说当孩子们实现成功的
“赢配方”和父母不一致时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
出现了。当父母想把自己的
观点强加于孩子,身上而不
首先尊重孩子的想法是
家庭问题也就开始了

而许多成年人在日后
的多年生活中意识到
教给孩子的“赢配方”
没给自己带来成功时
会陷入深深痛苦中
许多成年人会寻找另一个职业
还有人继续坚持
直到这个配方发生作用

当有一天他们自己也意识
到此配方的确在没有效果时
会深深陷入痛苦之中
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
他们会抱怨自己的命不好
却不认为是自己的
“赢配方”阻止了他们的成功
换句话说
对自己“赢配方”满意的人
一般都很快乐
厌烦自己“赢配方”的人
却一边不快乐一边却努力坚持
不敢轻易思考或接受改变

培养整合的个体

现代教育制度是一个败笔
因为它已经制造出两次毁灭性
的战争和骇人听闻的灾难
学习读书写字以及获得各种技术
只是记忆的培养,这显然不够的
因为它已造成了无法形容的伤害
那什么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呢

难道不是为培养整合的个体吗
如果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那么我们就必须澄清关于个体为
社会存在,还是社会为个体存在
如果社会为了自己的
目的需要并利用个体
那它不会关心培养整合的人
它要的是一部高效率的机器
循规蹈矩、受人尊敬的公民
而这只需非常表面化的整合

只要个体服从并愿完全被制约
社会就将发现他是可利用的
并在他身上花费时间和金钱
但是如果社会为个体而存在
那它必然会帮助个体从它自身
的制约性影响力中解脱出来
它必然会教育他成为整合的人

赢配方

一开始在学校里,教育体系
仅仅用成绩考评孩子的优劣
最体现在高考时用一条分数线
区分孩子的去向。后来发现
仅仅凭分数区分优劣
平白地损耗掉很多在其他
领域有天赋的人才
从网络数据时代的教育开始
越来越注重个性化的培养
毕竟孩子们学校毕业
长大后需要一项技能维生
而这项技能大部分和兴趣有关

“穷爸爸、富爸爸”作者罗伯特
·清崎在9岁的时候意识到学校
不是他“赢配方”的组成部分
尤其是他的朋友安迪被宣布
为天才而他却不是时
他认为他最有可能
成为体育明星或富人
而不是像安迪或穷爸爸
那样在学术上成功的人
换句话说,假如一个孩子
认为他在学校里很棒
他的“赢配方”就是呆在
学校直到拿到很高的学位
假如这个孩子在学校里不行
或不喜欢学校
他就应该去寻找其他配方

半途而废的项目:完成度决定价值

一艘造了一半的独木舟,甚至还不如没有。另一方面,吃半个梨远比一个都没有强。半个梨可能就能让你获得85%的价值。

有些项目只有完全完成,才能让我们受益。提前认识到这一点是很有用的策略。例如,一场预算只有应有一半的广告活动,或者一场近乎完成但仍差临门一脚的社交媒体推广,除了给媒体公司带来好处,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半途而废的项目也有可能产生成果并创造价值,但前提是它本身就适合以这种方式进行。陷阱在于,把那种必须彻底完成的项目(比如独木舟)当成做到一半就足够了。

在做项目时,我们要先判断项目的类型和性质。如果是那种完成度决定成败的项目,就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因为只有圆满收官,才能收获项目的全部价值。而对于一些本身允许阶段性成果的项目,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过程中的产出。但无论如何,都要避免混淆项目类型,错误地认为所有项目做到一半也能行,不然很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