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还是毒药?

我们每天在忙碌,像蚂蚁蜜蜂
不惜代价地以达到自己的理想
在生活中最害怕的是空虚无聊
即空的不二,纯粹见证状态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
想方设法确保生活是充实的
无论是知识、金钱、权力
爱情还是其他的什么
这些我们认为是甘露的东西
并不断地去努力追求
恰恰给我们生活带来了
无尽的问题,麻烦和痛苦
在追逐所谓的甘露的过程中
生命就这样被悄悄地剥夺
如果你有意识变得空
那是我们生命的源头甘露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和社会
正常感知里它认定是毒药
没人想要它。但如果你真
喝了它就变成了你的甘露
因为神性或佛性必须进入
你并在里面显化它自己
只有当空的空间存在时
神性才会发生在你身上
大脑思维平息有了空隙时
爱、喜悦,和平就来了

技能与才能

每个人天生具有不同的才能
技能是靠后天学习实践获得
才能不是成功关键,例外
可能是获得技能动力的才能
但假设你有幸拥有这样才能
你花了艰苦工作学习重要东西
就拥有开发自己更多技能条件

大胆去做吧
我们是需要慷慨和热情
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意发展技能
并能兑现诺言的人

态度是技能,因为它能改变
一旦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善
扩大和完善别人所称呼的态度
你可能会意识到他们是技能

这太好了,因为我们有能力做到
更好的技能。有人称之“软技能”
那是因为它们不容易测量
但对我来说它们是真正的技能
决定我们前进的方向以及
与我们合作的感觉的技能

生产力是种技能而忙是选择
谁都可以忙。生产力与忙碌无关
生产力需要将软技能带到实战中
以服务于你要进行的大量工作
学习生产力,生产力需要胆量

最棒的

最棒的老师并不总是在教室里
拥有坐满了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的学生。最棒的设计师并不
总是那些知道要留下确切空白
量的人。最棒的品牌并不总是
赚钱最多的品牌
最棒的运动员并不总是赢
最棒的想法并不总是
那些成功的想法
更好的方法是立足成为更
重要的人,而不是依附社会
和他人创立的尺度价值观
标准来做更好的工作

不要将想要的生活与旅程混淆
也许会对彩虹尽头的那一桶金
感到满意,你完全有可能不想
承受前往那目的地所要经历的
不舒适,不确定,孤独和努力
而你想要更简单的超近路径
当我们将目的地与旅程以及
对风险的叙述结合在一起时
通过努力和计划,有可能使
旅程变得更加可口或者
使风险变得可以忍受
孤独并不意味着你要坐在黑暗
的房间里自怜,它更像是让你
暂时从外界抽离出来的机会

时空隔阂

只有当你忘我时偶尔会有短暂
的体会。只要有个中心点在
周遭制造时空的间隙
爱与美就无法存在;反之
如果中心点与外围一并消失
爱就出现了

我们已经跟自然的美感脱节了
真正看过日出、日落,星尘
或湖面月色的人寥寥无几
人与大自然脱节之后
自然就会致力于智性方面的发展
我们阅读各种书籍,参观各种
博物馆,欣赏音乐会,在家里
看电视,做各种不同的消遣

你是否曾不假任何联想或既定
的知识,好好地凝视过客体
譬如一棵树?你和树之间是否
可能没任何偏见、判断和字眼
身临其境、全神贯注的观察
那么,一棵树会是怎样的经验
在那份强烈的感受之下,观察
者消失了,只剩下了专注本身
心不在焉时才会有观察者与被
观察者的区别。在专注一刹那
思想、方式或记忆无藏身之处

先入为主的观念

美存在于完全忘却观者与所观
之物的境界中,惟有彻底的苦
修才能达到这种忘我的地步
并不是神职人员的严厉、制裁
戒律以及服从等等的苦修
是那种完全单纯而谦虚的心境
其中没有对于成就的追求欲望
也没有达到,攀缘的阶梯

在安宁的状态下,观察者不
再把所见的景色诠释为思想
当观者与所观之物归于寂静时
那出奇的美和爱就出现了
既无自然界,也无观察者
那是一种完全的、彻底的
空寂——这空寂就是美
如果你真的处于爱之中
还有观察的主体存在吗
只有当爱变成欲望和快感时
观察者才出现。如果爱不跟
欲望、快感相连,就会变得
极为强烈清晰,那也就是美
它每天都会示现出崭新面貌

当心中不再存有先入为主的
观念或意象,才能直触生活
但我们所有人际关系通常都
建立在思想塑造的印象之上

专注力是高智慧

现在你赋予这个问题的专注力
正是你解决这个问题的能量
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
观察者便消失,只剩下专注力
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

聚焦着眼更高层的目标
关注人生的改良,让你的
心灵与真理和至善相连
宜居的秩序需要被建立
存在之美需要被创造
战胜邪恶,缓解痛苦
提升自我
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
而这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时才
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
此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
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
这不是简单言辞所能描绘的
因为但凡觉知一化为文字
各种各样的概念和理论
就脱离了事实的本身实质
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寻获它

如果你想看清楚一件事
你的心必须十分宁静,专注
只有在这份寂静中
你才能看见大脑意念的升起
你就会开始通过这份寂静去
认清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重审对所做事物的看法

少了汽车尾气和喧闹的噪音
我也喜欢自然,安静的地方
这里开门可看到清緑醒目的
山峦,连着广浩的水库
另一边是祥和的千手观音将
祝福通过山峦传递过来
在小雨绵绵之时
看着山上整片绵绵升起的烟柳
祝福的灵性正在山峦的土壤

矿物和水中沉睡
树木挺立或在风中摇晃它
在成群的植物中醒来
鸟儿歌唱,昆虫,青蛙争鸣
它在动物中行走
而当我看,听和感觉所有的
美妙它在我的自性
它是所有生命的普遍性根源
是比人还大的存在
没有一处不是它在沉睡
醒来或到处走动的地方
 
灵修所面对的挑战不是在深山
隐僻处或意识进入超凡状态
真正的挑战就在当下
它要求我们怀抱着一颗睿智
而充满尊敬和慈悲的心
以欢喜之情迎接生命中
遭遇的万事万物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一旦建立起对你或他物的印象
我就只能看到那个抽象的印象了
于是此印象和印象者间就有问题
例如我看到一位穿红毛衣的人
就会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
这好恶的情绪主要来自于我的
文化,素养、嗜好及我先天和
后天的性格。我一向是透过
这样的一个中心点来观察
判断事情的。因此,观察者
和他的所观之物就分裂为二了
观察者如果突然了悟他所应付
的这种被动反应所产生的问题
原来就是他自己,那么他和
那些意象间的冲突就消失了

观察者所觉察到的仅是个意象
是在外界压力及内心催迫之下
不断衡量、比较、判断、修正
变化无常响及不断衡量比较的
意识领域中。如你同时注视着
这个观察者(也就是你自己)
你会认出他不过是一堆记忆
经验、事件、影响、传统
和各种痛苦的组的生命
他活在自己的知识、影合
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过去的

强烈的觉知

观察者既是过去,也是现在
而明天在他的期待之下
这些其他意象所汇聚而成的
所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
如果那个东西就是你,
既无法抗拒也无法成了其一部分
他是在这种半死半活的状态下
观察一切,对于上述一切的
觉知就是真正的冥想
它披露出存在的真相。

各样的意象集合成意象中心
这个中心意象就是观察者
也是检查者、经验者,评估者
这个法官总想征服其他的意象
甚至想把它们一举歼灭
其他的意象,既然是观察者
的观念,判断和结论的统合
而观察者本又是由逃避
甚至连接受都没必要
因为它就在那儿
于是那个受好恶之心所驱使
的反应作用,便到此结束。

你的觉知突然变得极为活泼
它不受制于任何事件或意象
从这强烈的觉知就会产生不同
品质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就
会造成全然不同的心智状态
因为心智就是觉知的本身
它会因此而变得极度敏锐
而且有高度的智慧。

质问观念的价值

探索思想的起源
其实是在质问“观念”那个
庞大领域的真正价值
我们一向把观念和行动分开
观念总属于过去,行动却属于
现在,生活也是属于现在的
只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生活
陈旧的观念才对我们变得重要

一心不能二用
不是你的意识觉知真的分裂
变成几个层次,而是这时候
你去判断了,意识出现层次
就会出现——迷和觉
思想者,本身既是快感及痛苦
同时也是助长快感及痛苦的人
思想者总是把快感及痛苦分开
他没认清在追逐快感的那一刻
他也正在招揽痛苦和恐惧
人际关系中思想又不断在忠诚
互动,在给予支持、服务种种
名目的掩饰下追逐快感

思想不但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对立
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
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