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之心

我们喜欢拿“真正的我”和
“应该的我”互相比较
“应该”是我投射出来的标准
一有比较之心,就有了矛盾
不只是与某人某事相比
还要与昨日的自己比较高下
形成过去与当下之间的矛盾
只有停止比较才能使自性呈现
能活在自性中,有真正的平安

不论你内心深藏的是悲伤
丑陋,残忍、恐惧、焦虑
孤独…只要能接纳观照它
毫不分心与它安然共处
矛盾与冲突通常就会停止
然而我们却喜欢拿自己与
那些比较富有、比较聪明
比较博学,比较热情、有名
的此君彼君相比,“更多”
“更好”这些字眼在我们的
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此不断与某人或某事较量的
习惯实在是冲突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会比较?

为什么老是拿自己和别人相比
这是我们从小就学来的本领
也是观察事物的神经生物基础
在学校都是张三李四比来比去
君不见——张三为了媲美李四
不惜毁灭自己的真实本质
如果你根本不和别人比较
如果你完全没理想、没反对物
不再拼命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
你的心会停止制造矛盾,分裂
会变成高智慧、高敏感度的人
会有无限的热情和充满的活力
因为“过于努力”常冷却你热情
热情就是生命力,缺少了它就
没有目标,任何事都做不成

如果你不再和别人比较
就会接纳自己,一经过比较
就希望自己更进步、成长
更聪明、更漂亮,更有钱
但你能做到吗

你本来的自我才是事实
一经比较就把这整体肢解了
于是造成了能量的耗损
能够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而不与人相比,就能产生
巨大的能量去察觉一切
你就已超越了比较

时间与烦恼

总以为自己将来会有所改变
你内心所向往的和谐境界也
会一点点、一天天实现
事实上在时间的维度是不会带
来什么和谐,平安和解决方法
你必须停止这种渐进的想法
明白使你平安的明天是根本
不存在的,那只是一种幻觉
你须在当下这一刻找到和谐

时间里的“一刻”就是新
但新被吸纳入旧
于是延续的链子形成了
新是无法确认的
它是非确认、非关联的状态
旧通过自己的投射延续自己
它永远不可能知道新的
新的体验就是旧的不在

如你不能全神贯注于事情的始末
时间的问题就产生了
心不在焉的态度与外在发生的
事件一结合,便形成了“问题”
如果你的心不能全神贯注
而是支离破碎,甚至存心逃避
各种各样的问题便产生了
只要你在继续的心不在焉
继续把问题拖延到将来
那么问题将永远都会存在

让心智空掉

凡是思想所能想出来的东西
都逃不出思想的范畴
不可能是永恒的,
思想领域里没不变的东西
认清世上没永恒不变的东西
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如此
心智才可能自由,然后你才
能真的察觉,其中才有乐趣

我们把生命与死亡分开
生死之间的距离就是恐惧
而恐惧制造了间隔生死时间
如果你肯死于一切已知之事
包括你的家庭、记忆的感受
那么死亡实在是难得的净化
然后它就能带给人赤子之心
只有赤子之心才能热情奔放
那绝不是那相信或追问死亡
是怎么一回事的人能达到的

你须真的死了才能了解死亡的
意义。死亡即彻底让心智空掉
把每天的渴望、快感及痛苦完
全空掉。死亡就是更新,突变
在其中思想是完全不活动的
因为思想是过去的产物
有了死亡就有完全崭新的东西
从已知中解脱便是死亡
然后你才能真正生活

行动的不确定

心理的时间是观念及行动间空隙
显然观念的产生是为自我保护
行动是当下直接的表现
既没有过去,也没未来
它必定属于现在
但由于行动常带来不确定
于是我们便求助较确定的观念
期待它能带给我们一些安全感

观念与行动间形成空隙即时间
根植于你的思想中自成领域
一想到明天就很快乐
自我形象好像在时间中已有改善
通过观察和欲望的念头不断增强
思想就这样创造出时间这空隙
思想一旦引发时间空隙,痛苦
便随之而来,恐惧也在所难免

行动的不确定表现在我一个人
抓瞎式忙于寻找一件东西
而这东西从来没有人向我描述过
我们跟自己玩着捉迷藏的游戏
相信在某地方有这一切的超验理性
可耳闻而无法目击的流动的神力

行为表现拒绝

实际上是在拒绝自己的一部分
拒绝别人反射你的恐惧并提供
给你一个学习爱你自己的机会
不抗拒任何事情
只是在任何时刻简单地
与我感觉恰当的事物保持一致
排斥,压制,禁止,镇压你
自我的部分使你聚焦的越强烈
就给予这些部分更多的能量浇灌
你就给了它们更高的稳定性
可靠性,坚固性
就在用更多的能量偏向它们
随之你就是在允许和认可之
更突出的存在于你的生活中

当你通过行为表现出拒绝时
意味着内心深处对自己的
某些部分持否定或拒绝的态度
你可能会通过拒绝来保护自己
以免受到伤害或损失
也可能通过拒绝这些部分
可以寻求成长和进步,以更好
地适应环境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认清你个性人格的每个部分
是完全平等的,正当有效的
你会始终如一的存在
完美的持续,完全的静止
无瑕的寂静

等待绽放

当我们为人生设立的目标与
内在的深层自我毫无关联时
当我们戴着面具想努力成为他
人时就无法汲取到自我的力量
不可避免会发现自己有所缺失

当把生命看作迈向真实本质
的旅程时,就能更加温和
更实际地看待自身的局限性
并且能与它们和平共处
生命并没有要求我们成为
异于自己内在的任何模样
我们可试着少关注一些身边
的人或环境的错误与缺失
而将注意力转移到当下有何
是美好和潜力的;我们能够
同理心和欣赏来代替评判

心理学家们也在讨论从填补
缺失的范式转变到发挥优势
这种转变正逐渐在不同的
领域内产生深远的影响
——比如从管理到教育
从心理学到医疗保健
一切都基于这样前提
作为人类我们并不是
那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而是等待绽放的潜能

如何脱颖而出?

更多关心,说到做到
设身处地理解他人解决问题
修复失控了的东西
改变人们的感受
创造你想要在世上看到的东西
不要等待邀请
考虑尽可能多的选择
克服你的恐惧
行动 ,清空并重复
生活不是单程的马拉松
而是一组接一组的冲刺

一个人足够觉醒的话
他可以没有痛苦,焦虑的存在着
这是人在世上能做出的最大成就
放下掌控是达到这一状态的诀窍
当你内外一致时
就能够专注于当下
谨慎地对待一切
整理你能掌控的事物
修复失序混乱的部分
做到精益求精
现实情况是,我们过快地将需
求与需求和舒适感混淆在一起
结果当我们实际上积累舒适或
期望的愉悦时,许多人都以
安全为名收集了大量的财产
我们工作很长时间来购买物品
建造越来越大的房屋存放它们
以安全起因似乎自然和很重要
使我们不能放弃
安全感去追求有意义的目标

满意和满足

满意会使头脑迟钝心灵疲惫
导致迷信和僵化,得过且过
正是那些寻求满意和已经获得
满意的人们带来了混乱和不幸
造成污染的村庄和吵闹的城市
他们为偶像建造寺庙,教堂
并上演令人满意的仪式
他们鼓动阶级隔离和战争
无休止成倍增加获得满意的方式
金钱、政治、权力和宗教组织
他们让地球负担其尊贵和哀歌

而满足则是另一回事
要变得满足是艰难的
不可能在秘密之处被搜寻而找到
不可能在宣布放弃的价位被买到
它不是通过坐禅和被积累达到
满足是对当下存在的完全领悟
它是消极领悟的最高形式

满意知道挫折和成功而满足却
不知道对立面以及空洞的矛盾
满足是高于并超越对立的
它并非综合因为和矛盾没关系
矛盾只能制造更多的矛盾
它滋生了进一步的幻觉和不幸
伴随满足而来的行为不矛盾的
心灵的满足使头脑从它的混乱
和分裂的行为中解脱出来

生命之网:网络式的结构

我们的生命中所发生的事件
其实有网络式的结构性在里面
没有事件的发生是孤立
毫无意义或毫无秩序的
科学及占星学的研究会发现
神奇的生命里面没有“意外”
每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在我们
内部生命周期循环的阶段里面
由于宇宙引力场的作用力
跟我们小宇宙之间的互相牵连
引发了周围的人、事、物或是
一些遭遇、挑战和命运的形成。

而这些形成都让我们带着觉知
去观察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
其隐藏的认知结构和目的是什么
经验法则代表更为普遍的严格性
随着我们的感知,理解和预测
被刻入互联网的记忆中,并且可
获得的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
该更好预测下一个将要发生之事
当我们这样去不断、延续性的
观照和观察时,就能看出这个
宇宙绵密的网际网络,人和人
意识间的互相连接,互相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