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体验时代,挣脱思维枷锁

在这个注重体验的逗比时代,还端着架子可就输得底儿掉。“今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别以为有10个理由不讨好用户也没事,眼巴巴想巴结用户的大有人在。就说交话费办业务,要是网络和支付宝又方便又能打折,谁还乐意去运营商官网或营业厅呢?一旦远离用户,品牌在用户心中就会渐渐没了存在感。当下,不仅要让现有客户体验好,还得想法子吸引更多潜在客户来体验。

可我们常常深陷过去的阴影和对未来不切实际的幻想中。被思维局限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假象里,精力都耗费在回忆过往和憧憬“美好”未来上。结果呢,鲜活的当下体验变得空洞又短暂,只剩下寥寥几秒。记忆、思维和经验的不断累积,不但没带来成长,反倒剥夺和破坏了我们对当下的体验与感悟。只有聚焦当下体验,打破思维束缚,才能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抓住发展的机遇 。

抵抗力喜欢“治愈”

“你比我强吗?
你比我混得好吗?”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常见的抵抗形式。
但我们不禁要问,
我们究竟要设法治愈什么呢?
一位优秀的运动员深知,
每天醒来,身上不可能毫无伤痛,
可他们依然会带伤奔赴竞技场。
我们通常以为需要治愈的那部分,
并非我们内心创造的一部分。

实际上,真正需要治愈的部分,
更深沉、更广阔、更强大,
它不会被父母的行为
或社会的影响所左右。
需要治愈的是我们的个人生活,
而这与工作毫无关联。
那么,还有什么比找到我们内心
意识的全像中心更好的治愈方法呢?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内心真正的治愈,
但这与我们的创造性工作无关。
这或许是抵抗运动中一股强大力量。
抵抗心理偏爱“治愈”这个概念。
它清楚地知道,当我们在
灵修道路上投入过多精力时,
个人生活中就会出现更多难以
言说的不公,结果就是用于必须
完成的工作上的精力变得更少。

从强我到利他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怀抱天下”
现在看即是从个人到社区
传统企业该从自己赚钱的那根
筋走出来,从“强我”到“利他”
你要让你的员工比你聪明能干
比你更了解信息,数据和动态
让你的员工有更强的能力
让你的客户、合作伙伴更强大

不要仅站在企业角度考虑问题
多考虑行业,考虑大众
能够让自己的生态体系
上下游都收益,自己就自然收益
淘宝让摄影师,模特,网店店主
都赚钱,那自己也就赚到了钱

现在的问题在于,有多少
企业真正有企业使命和价值
或者说老板有多少是真心做
而不是为利益糊弄员工和客户
在我看来,大多数企业因为
还没有清晰自己的价值体系
30多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太顺利
没想到转型升级如此麻烦
企业在享受完中过往这么年
制度性解放红利后,举步维艰

做出选择

伊斯塔·古普塔写道:
每一天都是新的选择机会
你可以选择改变你的前途,
选择扳动思想的开关打开灯,
不要再因为没有安全感
和怀疑而烦躁不安了。

外界情境不在乎情况
因为他们没有意识或记忆
牛顿定律不关心你是否
真的分散了注意力
这就是你不系安全带的原因,
人们很擅长自编自导的故事,
那是我们思维的核心技术,
但是地球照样在转。

选择工作并且不再精神涣散
选择看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
或让其把最坏的一面表现出来
选择成为一束激光,
带着聚焦的目的;或一片打散
的管线毫无用处,阻碍的力量
选择的力量就是这样。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记住我们
对这种力量的支配要有控制力
要进行选择。看我的
你表达的观念决定了你
不要让你周围的环境或者
习惯支配了你今天的选择,
做你自己的主人,
运用你的自我控制力作出选择。

改变内部叙述,获取外部成就

故事改变了价值
价值改变了感知
感知改变了经验
经验改变了结果
结果改变了客户
客户改变了故事。

当媒体改变成移动时作为生活
呼吸,思考和重要你我的感觉
人类的动机并没有改变,
我们可能更了解营销策略
但我们想要的仍然是相同的。
我们做出的任何购买决定
从汽车到食品甚至是洗衣液
都是因为我们的内部叙述。

如果你一直感到与现有的工作
或生活方式无法协调和谐一致
且对支撑这状态让其维持下去
觉得精疲力尽就放手让它去吧。
只将它当作生活、学习和成长
的自然部分。时不时的有必要
经历这样的过程来清除自己停
滞不前的生活,从而重新开始
其他人已经经历过类似的过程
且感到在另一边的生活更美好。
你也可以这样,美好的意图
抵不上及时,正确的行动,
想要在生活里有更快的改变
那就先想象它发生,然后行动。

无所畏惧,选择改变一切

你的内心有与生俱来的天赋
那守护精灵要你去和世界分享
每个人都是。你,我,他。
你为何还把那天赋默默隐藏
因为恐惧而安于现状,循规蹈序,
即使你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吗?
如果这样的话,那你会抱憾终生,
你能改变一切吗?

阻碍成功的就是选择
选择权在你手里。无怨无悔
有个很受大众欢迎的品牌
有很醒目的标语是:无所畏惧
你当然应该心存恐惧。当你不
戴头盔骑自行车可能很勇敢
但却并不聪明。在熔岩流上冲
浪可能很勇敢,但却并不聪明
未经过专业训练就表演“吞火”
可能也很勇敢,但我们都觉得
这也不是聪明的举动。

不再纠缠于一时得失,
你便能看到风雨后的彩虹。
行动力觉醒:
告别空想,步履坚定。
当“我想”变成“我做”,
一种掌控感油然而生,
这便是转运最坚实的基础。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算是聪明呢?
是活得不留遗憾。你现在既然
已知道这么多年来给我们带来
恐惧、让我们畏缩不前的是什么
你要选择如何对待抵抗力呢?

为什么信仰很重要?

五年前在Polaroids开始卷土重
来前都柏林相机商店的老板不
情愿让销售代表创造一个小巧的
顶级圣诞节展示。她花了一整个
下午然后重新安排相机。最后
她站在那里欣赏她的手工艺品
从口袋里掏出数码相机拍摄她的
展示。商店老板难以置信盯着她

为何使用数码相机拍摄你的照片?
他说,好的就这样
你终于说服了我
你可以把它全部拿下来收拾它
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产品
你怎么能指望我或其他人
——真实的故事

信仰是大脑程序的最高指令
信仰是降服大脑的
信仰的作用就是统一大脑
传播你关心和相信的想法
容易得多。当自己这样做时
世界才会开始对你产生信心
真正的魔法发生在你的信念
思想和行为与神秘流动和谐时
如果你用爱、信任和开放的态度
来接近这个仪式
宇宙将会满足你的一半
但请记住,半心半意的信念
只会带来半心半意的结果

有必要去取悦不愉快的?

我们会遇到很难取悦的老板、
客户以及合作伙伴。
即便我们的努力常常付诸东流,
可还是会想尽办法去迎合他们。
它也可以强化刻板印象,
还只是在维持现状,
让问题持续存在。
就像那些怀着自私意图创作的艺术,
不过是为了操控观众来满足艺术家
自身的需求。

这种现象虽然不常见,
但一旦出现,
就会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
因为努力让那些容易满意的人
感到愉悦,往往更有可能
得到积极的回应和回报。
在前进的道路上,
每一个行动都难免会让某些人失望。
当你专注于服务某一个受众群体时,
就必然会让另一个群体感到不满。

有了焦点,
就意味着会忽略其他方面。
比如,
当你创造出稀缺且卓越的东西时,
其他人可能就无法参与其中。
创作本身就意味着它并
不是每个人的理想解决方案。
如果什么都不做,
会让更多的人失望。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那些能
因我们的努力而感到开心的人,
坦然接受我们无法让所有人都
满意这一事实。

你一直相信的从来就不是你

“我”这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极难领悟的深意。它不仅是日常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既体现了我们认知中最大的错误,也潜藏着最深刻的真相。爱因斯坦将其称作“一种视觉层面的意识幻觉”。而这自我的幻觉,竟成了其他所有定义的基石,导致我们对实相产生曲解,影响着思维的运作、交互作用以及各种关系。

我们习惯凭借头脑的运作,去界定那永不停歇的变化流动,由此产生大量重复且无意义的概念。在这些思维活动里,“我”的概念始终如影随形。紧接着,时间与空间因素介入,情绪反应也相伴而生。头脑中那喋喋不休的声音,或愤怒、或无视,这个未被留意的思考者,这种未被察觉的意识,几乎占据了我们整个存在。

正如马克·吐温所说:“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不是无知,而是确信无疑的谬误。”我们深陷“我”的幻觉陷阱,被头脑中无意义的思维所困,唯有识破“我”之幻,才能触摸到真实的世界 。

教育不同于学习

前几天在微信里和朋友聊天
他抱怨自己对在上的课没兴趣
现在在线上课而变得更无味
我问他为什么坚持要去上课时
他看着我就像见了陌生人一样
原来他是为教育而不在学习

30多年前我曾在武汉的211
大学任教,在每个班级中学生
都倾向于寻找减少工作量
和减少参与度的方法
擅长一项技能是不断缩小责任
范围,与我为培训班上课教的
课程作比较,这些在职学生都
已在武汉从事工作
在每个环节,他们都对我
要求更多——更多的见识
更多的学习和问题。是的
自愿做更多的笔记和作业
他们让我每节课都超时
其不同之处是惊人的
他们的确是在学习东西

教育应是自愿的,非正式的
有趣的,愿意去做的事情
而现在教育是对证书的追求
它交换认证的合规性
遍地都是的机构可以教育你
学习要体验是无法这样完成
这是一种选择,它需积极参与
而不是简单遵守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