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观点

越仔细观察别人的信仰和行为
就越清楚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
他们的看法不完全一致
在网络数据时代现在更放大了
我们认为这些事情都是既定的
但事实其实并非如此
没有人相信我所相信的
很少有人认可我所做的

我们想知道,像我们这样的人
怎么可能不相信我们所相信
或不做我们所做的
不仅仅是我们不认识的人
还有我们往常非常熟悉的人
——家人,亲戚,朋友和同事

我们如何克服扩大的意识分歧
找到共同的目标去分享,创造
为正义,尊严而一起不懈地努力
同时与我们可能倾向于推开的人
建立联系,分享…简单地问这个
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到前进的道路
意识到人们不知道我们所知道的
从内心不会相信我们所相信的
最重要的是,他们和我们一样
脑子里每天都有不断升起的噪音
和自编自导的思维剧本,故事

破除“随缘”迷障,拥抱真实人生

学会一切随缘,让事情自然发生,乍一听,这似乎是再合理不过的处世哲学。然而,现实中,随缘者却往往满是困惑。有困惑,意味着你还在迷茫中寻觅,尚未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

“随缘”,或许只是头脑中的又一个念头。人只要活着,就难以做到真正的随缘。生命充满神奇与活力,它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可如今,“随缘”却成了不少人的“偷懒”公式。一句“随缘吧”,把自己的人生交由生辰八字来决定,这不过是图方便的选择,并非真正的随缘。我们以为自己进入了随缘的思维模式,自欺欺人地认为做到了随缘,实则远未触及那种境界。

有些人表现出臣服与谦卑,是因为他们相信这样做能有所收获,这并非真正的虔信。若觉得随缘就是什么都不用做,有人会替自己操心一切,那便是大错特错,这无疑是一种欺骗。因为在这种想法下,你并未全然放下个人的喜好厌恶、性格特点,以及心中认定的“自我”形象。只有真正放下这些执念,我们才能走出“随缘”的迷障。

撤销爱的障碍

撤销爱的障碍;先撤销判断
判断是你选择的,此毁约
破坏关系是你的选择
你的选择是基于一个判断
所以对内就是要撤销判断
对外最大误区就是
——你试图让别人撤销判断
对外,要求更大的无我
不当真,不定罪是第一步
但只是不当真还不够
答案就是恢复爱的交流

为什么要我恢复交流而不是他
——这么想已经当真了
当真了还哪来的恢复呢?没了
如果恢复爱的交流是你的动机
那你怎么做都可以
因为不当真后,你怎么做已经
不受限了,重要的是恢复交流
先不做任何判断,而后你觉照
静观,先别把标签观念等当真
你先静心平安了再去恢复交流
你不是跟眼前这个人
而是跟他背后的自性恢复交流

交流涉及到识意和心意
两者都可以进入你的意识层面
一个是由识产生的
是过去的认知、判断产生的
一个是由心产生的
和真心在一起,是爱的表达

反转物质法则

“奇迹”可以反转这个世界的法则
它能同时给“给予方”和“得到方”
更多的爱而没有任何丢失
你现在感知到的世界是颠倒的
妄心支持的,不是真实的世界

你所理解的爱都会改变
真爱是无敌的,真爱不容置疑
完美的爱无处不在,也无需保护
而由头脑打造的自我不懂真爱
因为你的本质不是自我
如果你感觉受到了攻击
等于说你先对号入座
等同了自我才会以为被攻击了
自我对你的定义都没有意义
你怎么可能仅仅是个定义呢

爱与恨具有神奇的改变力量
通过其成长为你所想像的事物
以仇恨的强烈程度可在敌人中
创造自己想像的角色
因为你成为与你融洽相处者
除了你的自我概念以外
没有什么可以改变的
一旦你成功地改变了自我
你的世界就会与我们的改变所
确认的相和谐地解散并重塑自我

寻心之定,踏修行之路

世界上林林总总的教义与
修行之法,归根结底
都是为了求得心念的宁静,
让内心能够平安、笃定,
这也是一切佛法、入道之门
的追求所在。
我们的思想和情感,
本质上是感觉与知觉,
它们宛如永不停歇的流水,
不断奔涌向前,
恰似“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而真正的定,正如佛经所言
“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 。
那些拥有大智慧、大气魄的人,
能够瞬间切断自己的思想与妄念,
就像强壮的香象渡河,
直穿湍急河水,无需迂回。
真正的修持,
达到初禅念住的境界时,
杂念妄想便会消失。

要达成这一境界,
首先得对造物主满怀信任。
这种信任并非流于形式地
与上天在头脑中对话,
或是口念经文、顶礼膜拜。
当你能安逸随意地坐在一处,
这便是对造物主的信任体现。
若怀有这般内心的信任,
便能安然身处当下,
这看似简单的一步,
实则是修行最基础、
最重要的开端,迈出这一步,
才能踏上真正的修行之路。

假设将变成事实

没有人需要帮助来指导其应用
本我,大道是绝对的自我定义
万物增长,生生不息的根源
你的觉知刚来到世界的时候
最早进入你的世界的是万物
接着才是万物的生死、好坏
然后才有自我意识,懂事后
便有了人际关系,冲突烦恼
现在如果要揭开万物
你得原路返回——从烦恼开始
从关系,接纳,宽恕开始

与三维假设世界之间的假设与
实现之间存在时间间隔不同
在三维更大的世界中
我们的假设可以立即实现
外部现实立即反映了我们的假设
这里不需要等待三个月才能收获

由于那个更大的世界正在
慢慢地穿越我们的三维世界
因此我们可以凭想象的力量使
我们的世界与其愿望和谐相处
看起来好像你真正看到了一样
仿佛听见了伸出你想象中的手
仿佛已经触摸到了…
你的假设将变成事实
存在是希望事物的实质
是尚未看到的事物的证据

你的知道,拥有是障碍

灵性之人借助欲望的表达形式
与普通人交流。
人生取得进步、达成梦想的关键,
在于时刻听从内心灵性的声音。
始终如一地遵循这一声音,
是实现愿望的直接前提。
当你渴望某种状态时,
其实就意味着你已经拥有了它。
就像帕斯卡所说:
“若你未曾寻得我,
便不会来追寻我。”
人们假定自己的愿望已然达成,
接着依照这一信念去生活和行动,
未来就会与这一假定相契合地
发生改变。

这种假定会激发内心的肯定。
一旦人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其四维自我就会找到达成目标的途径。
虽然我们难以比想象更清晰地
界定实现愿望的具体方式,
但这正是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
需要经历的现实体验。

世界的本质是无常的,
充满了灵性,是多种状态的叠加。
当你试图去“认知”它,
用某一种状态去概括、定义它时,
就会遮蔽真相,让其隐藏起来。
“知道”和“拥有”有时会成为
一种阻碍。
你最终的归宿并非家庭,
也不是手机等外物,
而是你的空性。
那广阔无垠的归宿之地是无限的。

以时间衡量生活

在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观察,
意味着该事件是从三维世界中
人的角度预先确定的,
要在空间的三个维度上更改条件
须先在空间的四个维度上更改之
你并不知道更大的世界是指什么,
并且会否认存在一个更大的自我
因为你已经对长度,宽度和高度
的三个维度太熟悉,习以为常了。

所以察觉,宽恕自己的错误信念
判断,情绪,不满意和各种期待
这一切在更高的维度都不是真的
在“非真实”里想“对与错”会烦恼。
我们总有另一种选择,依心而活
不需要头脑判断的选择
为了忆起我的圆满本质,
心甘情愿放下我的执着
宽恕是忆起这一切非真。

大脑或故事角色是无法宽恕的
因为它需要理由,
时间可以衡量你我的生活
没有瞬时对象这样的东西
其出现和消失都是可以测量的
它可以持续一定的时间,
我们可以不使用长度,宽度
和高度来衡量其寿命
时间是测量物体的第四种方法。

依心离脑

欲望,睡眠中的身体不动及在
此刻以自我感觉为主的想象动作
不仅是改变未来的重要因素
而且是有意识地投射精神自我
的必要条件。选择该动作后
你在想象中体验到使身体不动
并诱发类似于睡眠的状态
但仍然可以控制思想的方向。

我们很可能会醒来身体可以
在更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
而这个世界具有更大的焦点
并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想象去做,
先要做到放下——依心离脑
——离开大脑自编的剧本故事,
否则大脑得不到心会纠结痛苦
因为我们思维里需要各种情节
判断、理由、故事、回忆
期待、想象——注意觉察
大脑思维在支配心去生活。

我们无需改变外界的什么
只是看到这是大脑无法忍受
的提醒——提醒你“当真了
入幻了、把自己当成角色了”
你没有人生,只有思维剧本
你活在故事之中,
你人生路径和方向都在被某种
力量牢牢控制。吸取你的能量
让你无法做到依心而活。

看到不可见事物的能力

自然观将现实限制在现在所说的
那一刻。过去和未来纯属虚构
精神观看到了时间的内容,
它把事件视为与空间中的对象
截然不同和分离的事件。过去
和未来是精神观点的当下整体
对自然人而言,精神的和主观的
对精神人而言是具体的和客观的
只看我们的感官所呈现的东西
你的习惯使我们完全看不到
我们原本可以看到的东西。

不要去判断、分析、定义事物
因为这些定义会导致你跟别人
过去、未来作对比,会把你的
目光从练习本身转移到对比上
保持未知的心态,探索不止。

为了培养看到不可见事物的能力
你应该经常故意使自己的思想
与感官所见所闻脱钩,将注意力
和想象力集中在一个不可见状态
从心理上静心感觉并反复感知它,
直到它具有现实的所有独特性为止
专注于特定方向的认真专注的思想
将其他感觉拒之门外,并使其消失
我们必须集中精力于期望的状态
——才能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