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信念,塑造身心状态

我们拥有一项至关重要的权利
——选择看待世界的视角。
你可以戴上“玫瑰色的信念滤镜”,
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
这为身体的良好发展营造了优渥
环境;反之,若戴上“黑色滤镜”,
将一切都笼罩在灰暗之中,
身心便极易被疾病侵袭。
恐惧与爱,
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而抉择的主动权紧握在自己手中。

实际上,
若你选择看见一个爱意满溢的世界,
身体会如同收到积极指令,
回馈以更为健康的状态。
反之,若坚信自己
身处充满恐惧的黑暗世界,
身体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会进入一种应激的生理状态,
进而损害身体健康。
学会运用心智力量推动自身成长,
是生活的一大秘诀。

这副“玫瑰色眼镜”,实则是
细胞茁壮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
积极的想法,是通往幸福、
健康生活的生物学刚需。
正如圣雄甘地所言:
你的信念成为你的思想,
你的思想成为你的话语,
你的话语成为你的行动,
你的行动成为你的习惯,
你的习惯成为你的价值观,
你的价值观成为你的命运。

从能量视角看身心治愈

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曾言:
“我们眼中的物质,
本质是按特定频率振动的能量。”
基于此,
我们不能再将身体与心灵割裂开,
也不能单纯把健康定义为没有疾病。
这背后,实则是意识的变革。
在新认知里,
治愈并非简单吃颗药就行,
而是要让自身与正确频率契合,
也就是能和生命初始的和谐频率
产生共鸣的那种。

这种全新理念,促使我们重新
审视自己在治愈进程中的角色。
以往被动接受治疗的病人,
如今成为积极参与者。
我们通过选择摄入的东西、
管控情绪以及筛选接收的信息,
来决定自身振动频率。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自己负责,
学会倾听内心声音,
而重中之重,是重新与
宇宙这一伟大存在建立连接。

宇宙就像在弹奏无形乐章,
那些成功校准自身频率的人,
便能深切感知其律动。这种以
能量振动为核心的身心治愈观,
赋予我们主动塑造健康的力量,
引导我们从更宏大的视角,
将自身融入宇宙的和谐韵律,
开启全新的治愈与成长之旅。

对死亡“做空”

我们无法为获得长生不老
而四处找神仙拜师学艺。
是否可以倒过来想一下:
人生其实是一场对死亡的“做空”
该如何“做空”人皆有之的
死亡恰似八仙过海,
不胜举列。

问题:死亡会带走你。
做空:努力在这世界留下
一些痕迹。

问题:死了之后什么都做不了,
做空:种些树,或类似于种树
的跨代之事。

问题:死亡令现实世界毫无意义,
做空:创造独立于死亡之外意义。

这样一来,事情就有趣多了。
正如加缪所说,我们力所能及
的只是在别人从事毁灭的同时
尽可能多去创造。
生命其实是一场伟大的奇迹,
活着需要平衡,即时的维护。
惠特曼写道:自我,生命
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出现。
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城市充斥着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
自我,生命答案说你在这里,
你的存在和身份强大的戏剧在
继续,因为你可以贡献一首诗。

信息翻倍驱动的时代剧变

公元1500年,
信息量实现首次翻倍,
信息的翻倍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
搅乱一切,引发巨变。
下一次翻倍历经250年,
从1500年至1750年,
此时,受过良好教育之人掌握的
信息量已是罗马时代同类人的四倍。
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
世界从农业经济大步迈向工业经济,
变革幅度堪比从石器时代
过渡到农业时代,天翻地覆。

随后,信息翻倍进程不断加速。
150年后的1900年,信息量达8倍;
又过50年到1950年,变为16倍,
同时人类平均寿命逼近60岁;
仅仅10年后的1960年,
信息量飙升至32倍。
1968年,知识量翻倍至64倍;
1973年,再度翻倍至128倍。

自1900年起,
旅行速度提升1000倍,
通信速度暴增100万倍,
武器爆炸威力增大1000万倍。
当下,
我们显然正站在新时代的门槛,
却也面临严峻危机,
要么踏入全新纪元,
要么因力量失控摧毁世界。
我们已然抵达临界点,
手握前所未有的知识与力量,
何去何从,亟待抉择。

贬低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人类为何会耗费大量精力
去贬低、批评、羞辱他人,
使其产生低人一等之感?
其根源在于自身的不安全感。
内心不安之人,
企图通过贬低他人,
将对方置于更低位置,
以此缓解自身的不安情绪,
获得相对的心理优势。
比如当你分享旅行经历,
有人可能会不屑说:
你去的那地方有什么好玩的,
我去的可都是高端度假胜地,
用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这一理论看似合理。
然而,当我们审视周遭,
目睹人们在互相贬低上
投入的大量时间,
不禁会得出令人咋舌的结论:
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不安全状态。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
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指出,
人类社会仿佛由一群遵循——
“我是个没用的人”
这一心理程序的人所构成。

人们试图借由贬低他人,
在虚幻的比较中找寻自身价值,
掩盖内心深处对自我的否定与不安。
但这种行为并不能真正带来安全感
与自信,唯有直面内心的不安,
从自身出发去建立稳固的自我
价值体系,才可能摆脱这种
不良的行为模式,实现
更健康、积极的人际互动。

细胞生命与命运掌控的新认知

一直以来,
从孟德尔到染色体的发现,
人们普遍认为基因主导着细胞的生命。
细胞里的DNA是生命的蓝图,
但实际上,
细胞的生命并非由基因控制,
而是取决于其所处的物理和能量环境。
其刺激给了细胞在量子水平的选择,
基因犹如构建细胞、组织及器官的
分子蓝图,而环境则如同“承包商”,
解读并运用这些基因蓝图,
最终塑造了细胞生命的特征。

就连单细胞的“命运”,
其每一个生命历程的选择,
也是环境而非基因启动了生命机制。
这一全新认知给了我深刻启发。
它让我意识到,
就如同环境掌控细胞命运一般,
我也能通过改变自身信念
通过选择路线来改变生活状态。

曾经的我,深受确定性的影响,
长期处于一种“受害者”心态中,
而如今,基于这一科学认知,
我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认知和道路,
浑身顿时充满了可能性的活力。
我惊觉自己能够从确定的“受害者”
转变为自身命运的“共同创造者”,
主动选择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难题化作促使你成长的挑战

当意识到面临生活中的挑战时,
先是转变观念,
别老觉得自己有问题,也别认为
是过往行为不当才导致挑战出现。
挑战的数量反映了
你主动承担挑战的程度。
承担越多,你就越能清晰地
认知到自身具备强者特质。
当下,
地球上那些面临诸多挑战的人,
往往最能洞悉自己的强者身份。

不妨放下评判,
这是应对挑战的良好开端。
接纳,是关键的下一步,
它能助你看清难题的本质。
这本质实则是突破以往能力的契机。
不管是否意识到,生活在
很大程度上围绕着突破自我展开。
生活中固然有喜悦、快乐、幸福、
创造力、爱、兴奋等诸多美好,
但在追求这些美好的过程中,
你常常会直面那些以挑战形式呈现、
被你选中探索的主题。

这表明,无论此刻
你在人生道路处于何种位置,
一切都恰到好处。
你既没有搞砸任何事,
也未严重偏离轨道。
当你明白改变看待难题或挑战
的方式是克服它们的关键时,
便已踏上超越挑战的征程。
换言之,
你一定能战胜这个特定挑战,
它不会伴随你一生。

奇妙的“内”与“外”之思

如何准确区分内在与外在?
这着实是个难题,也正因如此,
许多人容易陷入困惑,
毕竟难以消解二者的差异。
多数人觉得自己的脑袋处于宇宙内部,
可在许多案例中论证:
宇宙实则在我们脑袋里,
而我们的脑袋却在宇宙之外。

就拿这个工作室来说,
它必然在我脑袋里,
不然我不会察觉到它,
我脑袋里有关于它的模型。
在这个工作室模型里,
又有一个“我”的模型,
“我”的模型之上还有我脑袋的模型,
但这并非我真正的脑袋。
我真正的脑袋,
容纳了整个工作室、
我的身体以及这个脑袋模型。

宇宙也是同样道理,
整个宇宙是我脑袋里的一个模型,
而在这个宇宙模型里,
又包含了一个我脑袋的模型。
如此一来,仿佛我有两个脑袋,
一个是在宇宙之外,
容纳整个宇宙模型的脑袋;
另一个则是处在宇宙模型之内的脑袋。
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
打破了常规对内外的认知,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与宇宙间奇妙的关系。

未知的死亡

死亡就是那未知的。
问题不在于其是什么及随后怎样,
而在于头脑要清空其过去和已知,
则活着的头脑才能进入死亡领地,
它才能遇见死亡,遇见未知

意外事故、疾病和衰老带来死亡,
但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完全有意识,
会有痛苦、希望绝望、孤独恐惧,
而头脑那个自我,总在有意识或
无意识地与不可避免的死亡斗争。

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死亡,
没有人能教给你的东西,
像死亡教给你的一样多,
你不是你的身体,
死亡能告诉你——世事无常。
你所执着的许多事物微不足道,
死亡会在一秒钟内将其全部带走。
带着对死亡的充满恐惧的抵抗,
我们离开人世但有可能没抵抗。
没有病痛,施虐或自毁的欲望,,
只有当头脑对已知、自我死掉时
才有可能进入死亡的殿堂。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死亡,
而在于使头脑从千百年积累下来
的心理经验,从不断增长的记忆
自我的巩固和精炼中解放出来。

现实隧道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而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隧道”。
每个人都持续通过增添信息,
来完善自身的“现实隧道”,
又或者跳出当前的“现实隧道”,
投身更有趣的“现实隧道”,
甚至踏入满是多样选择的
“现实迷宫”。可归根结底,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试想,当你遭遇车祸时,
从任何存在论、操作论、
实用论、世俗论、感官论
或是时空论角度,
都难以认定“你创造了撞你的车”。
车源自绝对现实,
尽管这“绝对现实”具体含义不明,
但它确实存在。
不过在被车撞之后,
你却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你可以把宇宙判定为一个
毫无意义、残酷冷漠、
无神且无情的世界,
觉得人们会遭遇可怕事故,
生活毫无价值,
进而选择在床上消沉度日,
余生与沮丧相伴。
但你也能够换个想法:
“这次被车撞,
恰恰是证明尼采所言
‘杀不死我的,
使我更强大’的机会。”
由此可见,
我们无法创造客观现实,
却能塑造对现实的主观认知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