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转的能量——行动是运转

真理、实相、大道,美或爱,
这些境界不是刻意邀请而来的
是竭力追求不到的因为人心太
过于愚蠢渺小,情绪过于粗劣
生活方式又是一团混乱,
如何能邀请那浩瀚无涯的东西
驾临你那卑微的居所,
那饱受践踏的小角落!

在这份空旷和静寂之中,
充满了没有任何冲突的巨大能量
能量就是——行动和运转,
所有的行动是运转,也就是能量
所有的欲望、感受、思想均能量
甚至所有的生活生命也都是能量
只要那股能量不受任何冲突矛盾
和摩擦的干扰就可变得无量无限
只要没有摩擦,能量就没有疆界
也就不受任何局限了。

你不仅需要能量来彻底革新自己
同时也需要用它来反省、观察
和行动。只要在任何一种关系
发生冲突,不论是夫妻之间,
人和人之间、团体和团体之间,
国家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
和意识形态之间,
不论这冲突是内在的或外在的,
不论多么细微,
都是能量的一种损耗。

能量模式

现代量子科学明确地向我们表明
我们每个人的想法、感受和信仰
对我们的现实有着深刻的影响
经验还证明了——也向我们表明
在物质存在的最基本的基础上
没有我们所知的生命赖以建立
的实际物质——而只有机体能量
以不同的模式存在的形式
由于能量以各种模式存在
在物理世界中创造了不同的体验
它影响了我们的感知,信念
活力和健康。

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这些
最终决定我们信仰的能量模式,
可以在意识或潜意识层面上保持
当涉及到影响你的生活时,
潜意识的信念更具虚幻性,
但实际上更有影响力。否则我们
可有意识决定自己的健康和成功
想要的在生活中都将会自动发生
当潜意识和意识的选择有冲突时
此冲突往往会产生一种能量模式
可能是负面的,如焦虑、抑郁等
情绪状态,也可能是正面的比如
激发采取行动、改变现状的动力。

身心和谐新视角

身体并非单纯的生物机器,
更是一个蕴含能量的场域。
经验与直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重新唤起人们对人类整体性的认知,
打破了以往的片面观点。
振动医学关注的不是孤立地
消除症状,而是着眼于
让整个身心系统恢复和谐。
它深知,情感、思想与习惯所产生
的频率会对我们内在平衡造成影响。

比如,
愤怒的振动频率在150赫兹左右,
而感恩、同情这类积极情感,
频率则超500赫兹。不难发现,
处于高频率的情感状态,
往往与免疫系统的增强紧密相连。
若想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也有简单可行的办法。

聆听特定音乐,
像调至528赫兹、
传闻能助力修复DNA的乐曲,
或是396赫兹、
有助于释放情感创伤的音乐,
都能明显改善情绪、提升能量。
还有一些提供双耳节拍的应用程序,
能促使大脑进入深度放松状态,
轻松便捷地让人们感受声音疗法
带来的好处。
振动医学为我们开启了一扇新窗,
帮助我们从全新角度认识身体,
维护身心和谐,提升生活质量。

遗传认知的探索历程

1859年,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提出,
个体特征会从父母遗传给子女,
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遗传因素”
控制着个体生命的特征。
这一观点激发了科学家们强烈的
探索欲,他们疯狂地尝试把生命
分解至分子层面,坚信能在细胞
结构里找到控制生命的遗传机制。

1953年,詹姆斯·沃森和
弗朗西斯·克里克对DNA双螺旋
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描述,
基因正是由这种物质构成。
至此,科学家们终于明晰了
达尔文在19世纪所提及的
“遗传因素”究竟是什么。
报纸头版以大幅印刷字体赫然写着:
“生命的秘密被发现了” 。

这一重大突破,无疑在
生命科学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
也让人类对自身遗传奥秘的认知
迈向了新高度。
尽管这些DNA蓝图非常了不起,
它们并不能“控制”细胞的运作。
从逻辑上讲,
基因无法预编程细胞或生物体的生命,
因为细胞的生存取决于其对不断变化
的环境做出动态调整的能力。

身心关系认知的转变

17世纪,勒内·笛卡尔
否认心智对身体物理特征存在影响。
他觉得身体由物质构成,
心智则源于一种难以界定的非物质。
因无法明确心智本质,
笛卡尔留下一个棘手哲学难题:
既然只有物质能作用于物质,
那非物质的心智如何
与物质身体“关联”?

吉尔伯特·赖尔在《心的概念》中,
将笛卡尔设想的非物质心智形象地
称作“机器中的幽灵”。
传统生物医学以牛顿的物质宇宙观
为科学基础,
接纳了笛卡尔身心分离的观点,
从医学视角看,排除这个“幽灵”,
修复身体就像修理机器一样,
相对容易。

但量子宇宙的现实改写了这一局面,
重新连接了笛卡尔分开的身心。
确实,如笛卡尔所想,
心智(能量)源于物质身体。
不过,
如今我们对宇宙机制有了新认识,
了解到物质身体也会受非物质
心智影响。思想作为心智的能量,
通过机体建设性和破坏性干扰机制,
能直接左右物理大脑
对身体生理机能的控制,
这颠覆了以往对身心关系的认知。

量子跃迁与古老传统的呼应

在印度教里,
人体的脉轮作为能量中心,
分别对应特定频率,
这些频率从掌控生存本能,
到影响无条件的爱与觉悟,
作用广泛。而伊斯兰教中
的神秘流派苏菲派则认为,
人类心灵宛如一面镜子,
纯净时能映照出神圣光辉,
浑浊时则会扭曲现实,其中,
情感便是擦拭这面镜子的关键要素。

面对一个关键问题:
当下,你选择的是何种频率?
没错,
这是一个可自主抉择的命题。
但这并非倡导否认痛苦情绪或
假意强装笑颜,
而是要深刻认识到,
每一种内在状态都切实影响着
我们所处现实的模样。
拥有这份认知,
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它开启了一扇通往情感责任的大门。

这种责任不再局限于自我控制,
而升华为一种创造性的举动。
制作一份简单的每日情绪追踪器。
每过一小时,就问问自己:
“此刻我感觉怎样?
这种感觉是在振奋我,
还是令我消沉?”
就这么简单。长此以往,
这个习惯会帮你发现情绪模式,
更重要的是,
为你提供改变它们的契机,
助力你调整自身频率,
塑造更理想的现实。

科学与古老智慧的融合

如今,
科学正以微观层面的精确性,
验证那些人们期待已久的知识。
振动医学便是显著例证,
设备能发出特定频率,
用以再生组织、减轻炎症,
甚至调节情绪。
前沿生物技术公司与研究中心,
正依据古代治疗师和灵性大师
遵循的相同原理,研发用于
测量和调节人体电磁场的工具,
像监测心脏协调性的手镯、
带有双耳声音的治疗床
以及量子频率计等。

这些创新即便并非直接源于
古代方法,也深受其间接影响,
毕竟古代方法将人体视作
与宇宙相互作用的能量场,
而非单纯的生物有机体。
这种融合意义非凡,
它正在塑造全新的世界观,
让无形之物不再被忽视。
历经数个世纪,科学首次以无
偏见的姿态与神秘主义展开对话。

科学不再对难以精确测量之物
嗤之以鼻,
而是致力于发明更精细的手段,
去测量曾经仅能凭直觉感知的事物。
比如生物电磁学研究显示,
人体器官和重要系统会发出微妙
的场,而这些场能够被思想、
情感和声音所改变 。
这与有关身心关联和能量影响的
理念提供了科学依据,
推动了科学与古老智慧的深度融合。

古智与今技:能量革命的交融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隐秘角落,
一场独特革命正悄然酝酿。
这场革命不依赖武器与意识形态,
而是借由频率、振动和意识推进,
促成古代智慧与现代技术
这两个长久分离世界的重逢。
有人质疑二者结合的可能性,
可在深知宇宙本是能量之舞的
人眼中,这融合不可避免,
如今,神秘主义者的心灵洞察
与科学家的仪器,
共同捕捉到这场能量之舞。

数千年前,古人把宇宙视作
庞大且运转有序的管弦乐队,
世间万物皆无静止,皆在振动。
从萨满教的吟唱,
到埃及神庙的神圣几何图案,
无不体现出对人类与宇宙和谐关系
的理解——受无形却强大的频率主宰。
这些知识经代代口传,
包含诸多恢复内外平衡的方法,
如运用声音、呼吸练习、
身体运动,或是遵循
自然周期举行仪式。

时至今日,随着神经科学、
量子物理学及生物反馈技术的发展,
我们逐渐意识到,
这些古老传统并非迷信。
现代科学正一步步验证古人
对能量振动的深刻认知,
古智与今技的交融,
有望为人类开启全新认知与发展
的大门,让我们以全新视角
理解宇宙与自身。

 探索神秘的精微能量科学

精微能量科学,专注于研究
与生命力紧密相连的微妙能量,
比如中国传统概念中的“气”。
它像是一座桥梁,
连接着身体能量与意识。
这种能量极为特殊,
无法用牛顿物理的常规方法
在实验室中进行观察和测量,
却又真实存在,
我们正站在这场可能带来
深远影响的科学革命的起点。

未来意识和生命力有望被融入
广义的新物理学。
对于西方科学家而言,
精微能量是个棘手的难题。
它不仅能与想法产生反应和交流,
这一点与已知的力截然不同;
而且表现形式多样,难以捉摸。
电磁力就已经让人费解,
而精微能量比它更复杂,
它能被形状和熵改变,进而
影响时间、重力、电磁和核力。

虽然在很多环境中
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可直接观察它依旧困难重重。
在中医理论里,
气在12经络和奇经八脉中流动,
维持着生命活动。
精微能量为经络的活化提供能量,
还加强了旋转能量的涡流能量。
人体的精微身体由灵量、
不同经脉和众多穴位构成,
精微能量与之密切相关。

别让“取悦他人”成为情感枷锁

你并非生来就渴望讨好所有人,
这种心态是后天被灌输的。
自儿时起,
你便懂得想要被接纳就得付出代价
——压抑真实自我,
收起情绪、隐藏观点,
以迎合他人的期待。
从父母“别这样,
太难看”的斥责,
到“要善良”“别反驳”的教导,
每一句评价都像模具,
将你塑造成他人眼中的模样。

你渐渐深信,
唯有取悦他人才能获得爱,
一旦展露愤怒、坚守底线,
就会遭到抛弃。
为了生存,你不断适应,
却在不知不觉中从适应走向了屈服。
殊不知——
从学校,到职场,到婚姻,
最后退休了,才发现——善良
往往只是一种伪装起来的恐惧。

如今,你连说“不”都会愧疚,
把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责任,
即便这让自己疲惫不堪。
压抑情绪、过度宽容,
你努力维持着他人期望的形象,
因为这曾是你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但请记住,真正的自我
不该被讨好型人格所掩盖,
挣脱这情感枷锁,
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