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确定性的变态追求

我们一直甚至毕生喜欢相信
这世上有通用的方法和原因
如果可以发现并理解这些原因
我们将知道人生秘诀成为赢家
怎样说话,做事得体
显得自信,出人头地
提高我们的智商,情商
解决各种问题且掌控生活
头脑渴望控制感和安全感
感觉确定正是缓解
此渴望的灵丹妙药。

现在海量的信息会带来混乱
让人们轻易陷入迷茫焦虑中
我们才痴迷单击滑动智能手机
检查在我们的艺术创作
网络上他人的留言和评论
似乎觉得这样做了
真的改变我们所做的或本性
人们不由自主看天气报告
然后和朋友讨论。

这强烈的几乎变态求知欲
意在将事情弄清明白
将生活视为必须弄清楚
去做的一件事情或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当我们觉得不够安全
不够好,没准备好放松享受
我们在自己骨子里感觉不够好
对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够自信
对于即将到来的不确定风暴
——如果没有准备好怎么办。

滴水成河

当培养长期坚持的良好实践时
我们却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自己的工作是什么
我会选择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它是基于文化,技术的
这是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
达·芬奇并非生来就是画家
那是命运指向成就了他

做出的一大堆决定成就自己
这些决定并不确切
不知道我们要去哪里
实践的目的不是为揭开面纱
一直在你体内的东西
而是简单最小的可依赖东西

我们每天吃饭,睡觉
下班后喝酒,抽烟或跑步
这些习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累积起来或只是保持现状
我每天要写一篇博文
学习与计算机有关的新事物
无论是网络技术,使用现有的
作品的软件还是保持实践灵修
都要从小做起,滴水成河

如果你选择的东西太小
那么你可以把它做大
但如果选择的东西太大
那么你的要求就太高了
如能在生活中建立慷慨的习惯
无论是学习,教学,连接分享
最终发现这种习惯的慷慨
都会导致崭新的前沿

挣脱自我的枷锁

你每天的生活是神圣的显现
每分每秒都是当下的,神圣的
它引领着我们冥冥之中走向个
体进一步的成长、发展和进化
经过时间的洗礼,永恒的渗透
我们都将被引领着去获得那最
高的奖赏,与神灵的本我同频
我们朝向这一目标的发展
与进化生生世世延续着
何时挣脱自我的枷锁仍是个谜
这首先在于我们的觉察程度

头脑就像是一头强壮的驴子
一直被你背在肩上负担重重
一旦离开了头脑,其不停的念头
思维编织的虚幻剧本故事
存在的就是观照着一切的
纯净意识了
你开始真正生活,觉醒了

唯有不受头脑的思维干预
而开始体验个人生活时
你才有可能真正觉醒
人无法透过努力学习理论教义
或练习来达到这个意识状态
因为头脑的思维努力
仍然是头脑自我本身,只会强化
头脑念头有限的,无意识的挣扎
那是持续的精神噪音
是将生活视为问题的思维流

错觉

让你头脑的故事思维静下来的
努力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健康的
它们非理性,幻觉,没生产力
只掩盖症状无法根本解决问题
而灵修冥想的确有助于多数人
成为更临在,保持非判断性的
意识状态并已证明对健康有益
只作为短暂的逃生手段和避免
面对管理难缠的感觉和情绪。

我们不知道这些故事怎么来的
并呈现在世界,在线观看缺点
生活的环境是完美和混乱错觉
我们每天点击,刷朋友圈成百
上千次,接触到叙述和制造的
现实,到处都会遇到愤怒消极
情绪和令人恐惧的矛盾的信息。

快速变化的综合体和不确定
世界让人深深感到焦虑和压力
我们从来没觉得已做得足够好
或足以保持安全并感觉被接受
生活不是你有限狭窄的大脑
思想所告诉你的那样
因为你的头脑所播放的电影
是非常强大而又持久的错觉
他们就是基于分裂的信念
产生的一切认知。

个人速度

骑自行车时我们能保持稳定
而停下时就会摔倒
其原因是车轮的陀螺稳定性
真正的原因是骑手的前进动力
在骑自行车的第一天就知道
向前运动是必不可少的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
很容易迷上个人速度
最后十秒内有人关注你吗
你上一篇文章的哔哔声在哪里
也许我们说得更快、打断
讨论、发明、剖析、批评
然后继续做下一件事
不想从自行车上摔下来
但生活不是一辆自行车
如果花一点时间
为旁边的人留出空间来说话
效果很好

你走得很快却无处可去吗
会沉迷于希望我们沉迷的系统
将我们的努力作为产品的平台
将其情绪作为下个里程碑素材
仅仅担心一分钟前做的旧事情
不够快而做,​​新事情成了浪费
人群可能会喜欢它
但它会减少我们的贡献和快乐

没有速度的人已停止了贡献
保持高速的个人和无为者
一样痛苦
就像大多数事情一样
介于两者之间的某个地方
是我们想要的地方

放开连贯性

30年前以稳定的世界观生活
信息贫乏,天空平静
事物想法单一简单
感知和信念的避风港之门炸开
很多人尤其是挂在手机上的人
在碎片偏见的信息海洋中游泳
想对每个人,每件事
的相互矛盾的意见加以协调
质疑自己故事真实性和稳定性

也许这是件好事
更多的思想,多样性和经验
但这不能改变大脑的现实
为故事连线感觉叙事的连贯性
如果他们不能超越目前的现实
管理增长的混乱,精神的不适
那矛盾的模式威胁他们的身份
为心理和社会稳定做出反应

与其在肉身死亡时放手
不如在肉身还活着时就放手
在死亡前死亡,让那些虚幻
的外在的财富权利名声死亡
当我们不用去抓取时,当外在
的境遇无法影响内在宁静时
就自由了,放下对理想身份和
安慰的渴望,放手那连贯的叙述
管理不可避免的紧张局势
一个事物紧随另一事物出现时
并不能说明两者间的因果关系
你不是脑海故事中由想象的
过去和自己定义的剧本角色

区分同情与同理心,传递深层温暖

在人际交往中,同理心常与同情心被混为一谈。同情心是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并心生难过。比如朋友失业或亲人离世,人们会觉得自己富有同情心。然而往深了看,这种感受往往很快被自身思维分析替代,从而错失行动时机。像体贴的小举动,帮人开门、给孕妇让座,都属于同情的表现。

同理心则更为微妙且珍贵。它需要你全身心投入,具备勇气、专注与同情。当他人深陷痛苦时,你清醒知晓状况,明白人们因焦虑、执着故事、追求确定性和舒适,陷入精神痛苦。此时,同理心让你虽能感知痛苦,却不被悲伤淹没,不像看悲伤电影般被情绪左右。而是超越单纯感受,去做点实事缓解他人痛苦,不评判,兼顾形势理解他人。同理心能让纷扰的思维暂停,使我们走出自我局限,以包容之心对待他人,给予他人真正需要的支持 。

超越物体,强化品牌符号

想象一下,如果耐克最初的创意在文件柜的一张纸上悄然消失,耐克的价值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又或者著名照片的底片被焚毁,博物馆的名画被盗,与之相关的名牌又会面临什么?

当一个物体成为品牌,它便与背后的故事逐渐分离。把名牌符号从具体对象中解放出来,反而会赋予其更强大的力量。这个符号不断传播、分享,与人们的生活愈发紧密相关,既支持着我们的自我认知,让我们感觉自己处于事物的中心,又让思维在熟悉的模式中自在运行。

就像我所在的城镇,正在纠结是否要花费百万维护废弃的碳钢水塔。但无论水塔是否保留,它所代表的象征意义都依然存在,那些关于此地此时的故事也不会消失。如果把钱花在教育、民生和公平上,会让这个象征变得更强大、更合理。所以,如果你希望将比较的对象变成一个更强大的品牌符号,摆脱具体的物体或许是个明智之举,因为真正的价值,往往藏在超越物体本身的意义之中。

连贯的叙述

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
碎片化图像如潮水般在脑海中不断
涌现。点赞、关注,以及海量信息,
使得我们难以理解生活中的种种经历,
更难以将这些经历串联成连贯的叙述,
许多人也因此陷入焦虑、困惑
和郁闷之中。

我们认知生活依赖于框架、集体
故事和共同模式,
它们让我们能自信地编织生活故事。
但如今,这些叙事框架正逐渐动摇,
曾经稳定运行的模式变得不再可靠,
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这也正是压力的来源。

以电影为例,
我们时常看到千篇一律的场景,
情节发展也往往在意料之中。
这是因为它们遵循传统叙事套路,
观众观看视角类似,
一切都显得熟悉又舒适。影视行业
里充斥着写作手册、课程以及顾问,
都在帮助创作者遵循这些传统。
一旦编剧背离故事底层结构模式,
打破观众预期,即便这样的表达
反映了真实的思想活动,
也很可能让观众难以接受,
导致他们不喜欢这类故事。

原始的意图

在生命存在的近40亿年里
神经系统仅5亿年
在那段时间的大部分时间里
进化出各种极其复杂的生物
首先没有细胞核,没单个细胞
或没有细胞膜,然后是多细胞
在创建系统,例如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循环系统
都发生在神经系统出现之前

生命赋予这些生物一种
极聪明的行为的可能性
允许其交往或不社交
独立生活或结成相互依存联盟
争斗或做些不可思议的事情

他们确实有目的,有意图
只是不同你或我的意图表达
这是通过我们确定目标
并执行该目标的思考过程
因为我们有个头脑
在某个时候发展了出神经系统
但所有这些都是后期的发展

我们有此巨大而壮观的生命历史
有意图,目的是彻底保护生命
不言而喻的目的
在神经系统前已有了头脑
生命提供体验而存在显化
没有你的存在
生命的创造就没人去体验
你就是生命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