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彼此生命

生命渴望一切的发生
其脚步无可阻挡
倘若我们试图控制生命或者
妨碍其想要表达的基本需求
结果都会自讨苦吃
在恐惧的背后,我们的本性
却渴望完整,渴望整合分裂
的自我,荣耀灵魂的真实

身心完整是如此的困难
而分离评判却那么轻而易举
完整展现可能会带来风险
把自我和自己最珍视部分完整
呈现就等同于将自己暴露于
批评、嘲讽或者拒绝之中
人生需要更深层的意义
此意义的本质反复出现在
过去的伟大故事当中
其讨论的都是在痛苦中成长
而不是追求快乐或舒适

携手生命,跟上它连贯的韵律
认真接受生命的方向
不容忽略,也不能轻视
人们对于琐碎的以自我为中心
的目标或者自我扩张式的工作
都不会保持长期的关注
公司要求我们投身于空洞工作
热切于狭隘的愿景
致力于自私的目标
花精力于底层竞争
从这些努力中撤回自己的精力
依道而行

探寻心灵的寂静与觉醒

当心灵处于自由安静的状态,美好的祝福便会不期而至。心灵若被填满,便无法获得宁静,寂静并非源于刻意练习与控制,而是在身心和谐时自然降临。在这寂静之中,有着和谐整体的律动,它意味着时间与思维活动的终结。

冥想是通往神圣的路径,当我们提升意识,会经历困惑阶段,这是即将迎来“量子跃迁”的信号,随后精神清晰度会不断加深,对万事万物的认知也变得不再绝对。

我们本质是纯粹的、解脱的,是明澈的当下与无限的创造。怀着不计较得失的心态,放空自己,打破僵化的思维,让独特的精神力量贯穿其中。在意识深处,隐藏着对思想的超越,摆脱思想与“小我”,便能发现内心深处、思维停止处那个无限广阔的维度。当因缘聚合,开悟觉醒便会悄然来临,引领我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 。

科学与宗教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至
全球还是有许多人庆祝此节日
尤其是作为科学发源地的西方
在我看来
科学的领域是探索真相
宗教是智慧,价值或该如何生活
人类的心灵注定要在茫茫的
人生中寻找意义,为其日常
生活去寻找价值,深度
照顾,关怀,品味和意趣

科学通过逻辑的推理与证明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
通过观察实验可以让人们信服
宗教是一种信仰,在帮助人们
内练心性、坚持信念、修身
体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与意义,真相和智慧
科学和宗教作为意识不同层面
有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局面
一味追求宗教灵性会形成
无知独断,践踏客观事实
反之如果过度要求理性客观
又会造成思维烦碎片段
心灵空虚无著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
——“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
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

“我知道”是个盲点

我们用信念信仰系统杀死未知
以换来短暂的安全感和确定性
如你把所有的思想、意识形态
哲学都放在一边,这就相当于
你裸露在沙漠之中,是孤独的

一开始你也许迷茫和挣扎的
当没有其他资源可以依赖时
你自然会注意你走路的方式
你身体的每一块肌肉,呼吸
心跳,然后你会开始注意到
内在或你称之为的整个宇宙
和唯一的世界是内心发生的事

我不知道”似乎像个盲点
其实“我知道”才是那个盲点
你的真实存在和“我知道”无关
现在你认为“我知道”就像
是你大脑认知中的污点
它不允许你看到其他未知东西
面对未知是勇气,与未知为友
去寻找体验你不知道的东西
觉醒前你总有更多事情要去知道
觉醒时是没有东西去知道的
当你的头脑里什么都不知道时
此时除了真理外再也没有什么了

幸福,不止一种模样

幸福,有着多层面的丰富含义,常常代表着不同事物的意义。就拿饥饿来说,有人只因近一小时没吃零食就觉“饿”,而有人则是处于饥饿的边缘,这两者体现出的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再看奥斯卡奖提名者与落选者,和全球仅有的六位顶尖男女演员相比,他们其实已足够优秀,甚至名列前茅。然而,只因当下未获奥斯卡,他们便黯然落泪,只因那一刻未能达成内心所愿。

谈及幸福,还需考量幸福感,这关乎我们对自身在生活中所处位置的认知。以幸福感为导向的长期快乐观点,与蹒跚学步的孩子截然不同。孩子可能因兄弟得到饼干而自己没有就不开心。

这便是理解上的差异,一种像是日常的计较,比如思索自己的地位是上升还是下滑,旁人如何,自己是否在社交中有所缺失等。这种幸福感会随收入上升而短暂提升,随后便逐渐消逝。我们需要从多维视角去剖析幸福,才能真正理解幸福的真谛 。

把控生活节奏,守护心灵幸福

在生活中,我们都承受
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日常排队、为目标拼搏,
满心期待进入下一件事,
仿佛这样就能缓解情绪压力,
甚至陷入一种循环,
认为这能带来幸福感。
要实现真正的幸福,
离不开情绪卫生。

我们需要从家庭和文化的角度看待
自己,合理把控与媒体的接触。
在抖音、微信等平台花费的时间,
并非越多越快乐,过多沉浸其中,
反而会让我们幸福感降低。
就像阿米什人,
他们并不排斥技术,
也拥有不少技术。
在过去100多年里,
每当新技术出现,
他们会从社区中选出负责人去考察。

考察者回来后,会告知族人
这项技术能否增强社区凝聚力,
能否让生活更幸福。正因如此,
阿米什人虽在离房子几十米的
小棚屋里保留电话,
却不使用手机。
他们懂得筛选,把控生活节奏,
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帮助我们更好地守护心灵的幸福,
在科技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信仰与信念:本质的分野

信仰与信念,虽常被混为一谈,实则大相径庭。

信念是收缩的光,精准聚焦于一个理性归纳的观点和视角。它就像小我的降落伞,无论是源于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个人愿望,都能给人带来慰藉。信念具体且多变,如同走过一座跨越深渊的人行天桥,桥另一端的目标或渴望,是你踏上桥的动力。你不断证明桥的安全,实现目标的过程,构成你的故事,推动你前行。

而信仰,源自内心深处,具有本我的潜质,是光的扩展。它不局限于一点,而是照亮整个场景,揭示事物的整体与所有无限的连接。在信仰里,没有清晰的愿景,也无需确认证据,甚至看不到一座有形的桥。它所凭借的,只是对真理的直觉、智力本能,以及向不确定未知的灵性飞跃。信仰能让你如化虫为蝶般实现蜕变,在充满未知的不确定中自由地漂浮,开启全新的精神之旅 。

疼痛和愉快的生物学

疼痛和愉快与情绪密切相关
当疼痛与消极情绪联系一起时
例如苦恼、恐惧、悲伤和厌恶
此联系构成了痛苦
愉快与多种形式的幸福、骄傲
信心,积极的背景情绪相联系

其生物学设计是生物为了
适应的目的而形成的
疼痛是对局部活的组织功能
失调的感觉表征的知觉
当活的组织发生了实际的损伤或
即将发生损伤时,就会产生信号
通过化学的或通过神经纤维传输
中枢神经系统多种层次中形成
适当的表征以便有机体作出反应
发出的信号引起一系列直接来自
白血球局部反应的化学神经反应

愉快是在不同的情境中产生的
是由于觉察到某种失衡引起
的比如低血糖或高渗透度
失衡导致饥饿或口渴
又导致寻找食物或水的行为
这将最终导致吃或喝的行为
愉快是在此寻找过程中开始的
在预期到寻找的目标时开始的
当目标达到时此愉快状态增加

化解内心冲突,拥抱真实生活

内心冲突常常给我们的日常生活
带来诸多困扰。我们本能地认为,
只要能掌控那些让自己烦乱的原因,
就能回归安宁与理性。
可现实往往是,
我们难以完全支配生活,
于是忧虑便悄然滋生。
当我们对自身感到恐惧,
对未知充满不安,
不了解自身需求时,
就会想要占有或者被占有。

这种内心的不安定性,
催生了优越感、排外感以及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隔绝。
我们害怕未知、不确定,
害怕独处、被遗弃,
更害怕不被认可。
然而,我们越是防卫,
受到的攻击似乎就越多;
越寻求保障,保障却越少;
越渴望安宁,冲突反而越大;
要求得越多,真正拥有的却越少。

我们一心想要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于是除了极少数人,
对其他人都紧闭心门,
对生活也不再热忱,
结果却如同慢性自杀。
其实,我们既不应一味寻求关闭
所有大门的办法,也不是单纯去
发现如何对生活毫无保留地打开心扉。
不妨静下心来,
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
不要急于刻意选择答案,
而是让回答自然、自发地呈现。

真实面对自己

当我们行为和信念发生冲突时
也不会思考。变得不那么聪明
资源也不多且容易被他人操纵
我们始终不清晰只好得过且过
似乎无法朝着一致的方向前进

前面是一条不确定之路
当你通过观察自己行为并承认
自己从未想过要面对的最深
最黑暗的真理而清楚了解
对现实的真实信念
你就会踏上成长之路
使以往成就蒙受羞疚,失去意义

不再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你比你意识到的要强大得许多
显然有一种力量在控制着我们
谁都无法逃脱抵抗力量的控制
内在抵抗力会在你耳边悄悄
告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理由
来阻止你执行你的工作
它死要保持现在固有的水平
不是因为你讨厌或看低自己
而是其中涉及很多潜意识和
进化中编程大脑中的连线设置
我们须需要采取的行动以产生
成功所需的结果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