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低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人类为何会耗费大量精力
去贬低、批评、羞辱他人,
使其产生低人一等之感?
其根源在于自身的不安全感。
内心不安之人,
企图通过贬低他人,
将对方置于更低位置,
以此缓解自身的不安情绪,
获得相对的心理优势。
比如当你分享旅行经历,
有人可能会不屑说:
你去的那地方有什么好玩的,
我去的可都是高端度假胜地,
用贬低他人,抬高自己。

这一理论看似合理。
然而,当我们审视周遭,
目睹人们在互相贬低上
投入的大量时间,
不禁会得出令人咋舌的结论:
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不安全状态。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
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指出,
人类社会仿佛由一群遵循——
“我是个没用的人”
这一心理程序的人所构成。

人们试图借由贬低他人,
在虚幻的比较中找寻自身价值,
掩盖内心深处对自我的否定与不安。
但这种行为并不能真正带来安全感
与自信,唯有直面内心的不安,
从自身出发去建立稳固的自我
价值体系,才可能摆脱这种
不良的行为模式,实现
更健康、积极的人际互动。

细胞生命与命运掌控的新认知

一直以来,
从孟德尔到染色体的发现,
人们普遍认为基因主导着细胞的生命。
细胞里的DNA是生命的蓝图,
但实际上,
细胞的生命并非由基因控制,
而是取决于其所处的物理和能量环境。
其刺激给了细胞在量子水平的选择,
基因犹如构建细胞、组织及器官的
分子蓝图,而环境则如同“承包商”,
解读并运用这些基因蓝图,
最终塑造了细胞生命的特征。

就连单细胞的“命运”,
其每一个生命历程的选择,
也是环境而非基因启动了生命机制。
这一全新认知给了我深刻启发。
它让我意识到,
就如同环境掌控细胞命运一般,
我也能通过改变自身信念
通过选择路线来改变生活状态。

曾经的我,深受确定性的影响,
长期处于一种“受害者”心态中,
而如今,基于这一科学认知,
我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认知和道路,
浑身顿时充满了可能性的活力。
我惊觉自己能够从确定的“受害者”
转变为自身命运的“共同创造者”,
主动选择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难题化作促使你成长的挑战

当意识到面临生活中的挑战时,
先是转变观念,
别老觉得自己有问题,也别认为
是过往行为不当才导致挑战出现。
挑战的数量反映了
你主动承担挑战的程度。
承担越多,你就越能清晰地
认知到自身具备强者特质。
当下,
地球上那些面临诸多挑战的人,
往往最能洞悉自己的强者身份。

不妨放下评判,
这是应对挑战的良好开端。
接纳,是关键的下一步,
它能助你看清难题的本质。
这本质实则是突破以往能力的契机。
不管是否意识到,生活在
很大程度上围绕着突破自我展开。
生活中固然有喜悦、快乐、幸福、
创造力、爱、兴奋等诸多美好,
但在追求这些美好的过程中,
你常常会直面那些以挑战形式呈现、
被你选中探索的主题。

这表明,无论此刻
你在人生道路处于何种位置,
一切都恰到好处。
你既没有搞砸任何事,
也未严重偏离轨道。
当你明白改变看待难题或挑战
的方式是克服它们的关键时,
便已踏上超越挑战的征程。
换言之,
你一定能战胜这个特定挑战,
它不会伴随你一生。

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解

关键是从神经元突触到神经递质的释放、传递信号,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从β淀粉样蛋白的聚集开始到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达到临界点大约需要15~20年,而当达到了临界点时临床症状开始显现。目前如何避免β淀粉样蛋白斑块达到临界点成为预防性药物的主要目标。

该病的规避风险,除了基因、年龄等不可控因素,还有很多可控因素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一些小事来降低风险。如睡眠、心血管健康、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氧运动、饮食等小事来控制风险。其中,良好的饮食习惯尤为重要。

有关神经可塑性及认知储备的问题。通过678位修女的研究中,部分修女生前却丝毫没有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及认知下降。这些可归功于认知储备,因此通过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去见新的朋友、读本新书等等让大脑的认知储备更丰富对于应对阿尔茨海默病也是很重要的。

未知的死亡

死亡就是那未知的。
问题不在于其是什么及随后怎样,
而在于头脑要清空其过去和已知,
则活着的头脑才能进入死亡领地,
它才能遇见死亡,遇见未知

意外事故、疾病和衰老带来死亡,
但在此情况下不可能完全有意识,
会有痛苦、希望绝望、孤独恐惧,
而头脑那个自我,总在有意识或
无意识地与不可避免的死亡斗争。

人可以在活着的时候就知道死亡,
没有人能教给你的东西,
像死亡教给你的一样多,
你不是你的身体,
死亡能告诉你——世事无常。
你所执着的许多事物微不足道,
死亡会在一秒钟内将其全部带走。
带着对死亡的充满恐惧的抵抗,
我们离开人世但有可能没抵抗。
没有病痛,施虐或自毁的欲望,,
只有当头脑对已知、自我死掉时
才有可能进入死亡的殿堂。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死亡,
而在于使头脑从千百年积累下来
的心理经验,从不断增长的记忆
自我的巩固和精炼中解放出来。

现实隧道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而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隧道”。
每个人都持续通过增添信息,
来完善自身的“现实隧道”,
又或者跳出当前的“现实隧道”,
投身更有趣的“现实隧道”,
甚至踏入满是多样选择的
“现实迷宫”。可归根结底,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试想,当你遭遇车祸时,
从任何存在论、操作论、
实用论、世俗论、感官论
或是时空论角度,
都难以认定“你创造了撞你的车”。
车源自绝对现实,
尽管这“绝对现实”具体含义不明,
但它确实存在。
不过在被车撞之后,
你却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你可以把宇宙判定为一个
毫无意义、残酷冷漠、
无神且无情的世界,
觉得人们会遭遇可怕事故,
生活毫无价值,
进而选择在床上消沉度日,
余生与沮丧相伴。
但你也能够换个想法:
“这次被车撞,
恰恰是证明尼采所言
‘杀不死我的,
使我更强大’的机会。”
由此可见,
我们无法创造客观现实,
却能塑造对现实的主观认知与诠释。

真正忘记自己

如果你对食物感兴趣,
就会看到可以吃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女孩或男人,
那会看到符合条件的女性和男人。
如果你认为你的爱人在欺骗你,
就会看到一些让你嫉妒的事情。
我们可能都在看同一件事,
本可以描述都在看的同一个场景,
人们看到食物,看到嫉妒的理由
看到男性或女性的吸引力,
它在外面吗?这些物体就在那里。
就像湖中有水一样。
你看到的并不在那里,
把它放在那里,因为在你的内心
如果你没有被男性或女性所吸引
你就看不到这一点,
你是按照你内心的想法打造的。

当你了解生活时,
你就会知道真正存在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那里。
你不会发现,直到你忘记自己
你必须真正忘记自己,
整个精神之路是关于忘记自己。
这与学习无关,与获得无关
与做无关,与体验无关,
是关于失去对个人自我的沉迷感
除非你去掉它,
否则你将无法看到外面的东西。

你本完整:回归内心的自洽

你是否曾感觉生活中缺失了什么,
仿佛在寻觅一块始终找不到的
自我拼图?这种感觉很常见,
但有个真相你或许鲜少听闻
——你本就完整无缺,
没有什么是破碎或残缺不全的。
让你感到平衡、
专注且充满活力所需的一切,
一直都存在于你的内心。
有时,
我们只是需要重新回归这个事实。

把你的身体想象成一个精妙绝伦
的能量网络,其中的能量时刻
处于运动与流动之中。
你产生的每一个想法、
吸入的每一口空气、
涌现的每一种感觉,都是这股
充满活力的能量流的一部分。
如果生活中有些时刻让你觉得
格外沉重或艰难,
这并不意味着你失去了什么,
仅仅表明部分能量的流动可能
减缓或发生了改变,
从而引起你的注意。

当你感到迷茫或缺失时,
试着向内探寻。
通过关注内心,
感受体内能量的起伏,
你会发现,
那个完整、自洽的自己从未离开。
接纳当下的自己,
让能量顺畅流动,
生活的美好便会在这种回归
本真的状态中自然呈现。

人类大脑四大特殊电路介绍

整体神经躯体电路:通过生物或化学瑜伽的狂喜体验被印刻。处理神经躯体反馈回路、躯体感官的极乐、感觉“兴奋”、信仰治疗等。灵修、神经语言程序学和整体医学都包含一些技巧或手段,旨在暂时激活这个电路;而坦陀罗瑜伽则致力于将意识完全转移到这个电路中。

集体神经遗传电路:从电路通过高级瑜伽被印刻。处理DNA-RNA-大脑反馈系统,且具有“集体性”,包含并能够访问整个进化“脚本”,对这个电路的体验是神圣、神秘、令人震撼的;这里存在着荣格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以及其他对支配我们的DNA程序的拟人化形象。

元编程电路:这个电路通过非常高级的瑜伽被印刻。由控制论意识组成,能够对其他电路进行重新编程和重新印刻,甚至对自身进行重新编程,从而使在不同的宇宙或现实隧道间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成为可能。

非局部量子电路:这个电路通过休克、濒死体验、体外经验、跨时间感知、跨空间视觉等被印刻。它使大脑能够调谐到物理学家提出的非局部量子通信系统。

认知的多维审视

我们构建的每一个模型,
不仅传递着宇宙的信息,
也映射出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
从本质上看,
这不过是人类的象征性游戏。
毕竟,
真实的宇宙远非任何模型所能涵盖,
其宏大超乎想象。
我们建立的任何模型都不是在
描述宇宙,它描述的是我们的
大脑在这个时候能够表达的内容。

禅宗佛教及多数佛教流派
与量子力学都持有一种观点:
将自身排除在外的宇宙描述并不准确。
这是因为,对宇宙的描述实则
是对观测宇宙所用工具的描述。
倘若我们仅依靠自身神经系统
这一工具来观测宇宙,
那么在描述宇宙时,
就必然要把自身神经系统纳入其中。
我们不能忽视,
观测行为本身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我们既是观测者,
也是被观测宇宙的一部分。

这警示我们,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
需时刻保持对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
模型虽为有力工具,
但并非宇宙全貌。
唯有正视自身在认知中的角色,
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才会更接近真实,
也才能在这场无止境的探索中,
不断拓展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