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道:养心为本

中医认为: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下士养身,
中士养气,
上士养心,
唯有调和心神,
方能实现身心和谐。
情绪波动是健康大敌。
恼怒、忧思、惊恐等负面情绪
会扰乱气血运行,
成为疾病与短寿的根源。
无论是日常养生还是养病期间,
保持心境平和都是关键。

养心需内外兼修:
对外顺应四季变化、自然规律;
对内调节情绪,修炼心性。
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
进而精足神旺,增强身体抵抗力。
因此,摄心是治病养生的根本。
静坐其实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
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
血气流畅,则各种病可除。
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
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

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
格外敏捷,见理既正,
料事益远,遇乱不惊,
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
与其毕生追逐财富,
不如修炼平和心态。
凝神定气、物我两忘,
不仅能收获健康,
更能让精神达到超凡境界,
这正是中医养心的终极意义。

安于不确定

臣服能力让我们拥抱
不确定性,奥秘,怀疑
听起来奇怪,违反直觉的概念
与我们习以为常想法格格不入
而这会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
尤其是在信息知识痴迷的今天
竞争激烈的数据化世界
这不是消极的反智的观点。

你可接触过那情况并保持臣服
能够抗拒你的本能所定义
并指导体验预测结果
关联你对那结果的幸福感
对于多数人来说已经没有了
天真无邪孩子般内心自由的心态
这是罕见的体验
富有和谐洞察力

不期望因为你已经拥有了
你已经放手了,你对特定结果
的依恋,漂浮在充满活力的
不确定之海中不抗拒也不抓取
你看——执着是永恒的溺水
被恐惧和不安全感驱使
自由与静心是毋庸置疑的信仰
这根本的抗拒心理化解后
你与世界的隔阂也随之消失
你会自然地放下一切抗拒
不再避不正视当前的一切现象
内心与外境的界限也不复存在。

去物质化时代

去物质化的知识经济
遵循放大和丰饶的经济特征
技术去物质化
经济模式大挪移
资源垄断成共享
现在正在发生的正是此大转变
我们迎来了全新的商业世界

许久的稀缺和匮乏感依然存在
全球还有数亿人居无定所
营养不良,没匹配的医疗设施
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贫困和经济不平等,恐怖
主义和其他形式的激进暴力
得以迅速蔓延的主要原因
但是,吊诡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贫穷不是因为我们缺乏资源
供给世界上所有的人
而是依赖的稀缺性思维已过时了

稀缺性的思维是
“我要保留所有想法
不被任何人所知”
分享性思维认为
“要分享所有最好的想法
建立强大的浪潮,水涨则船高”
开弓没回头箭,分享才是新游戏
有他没我的经济游戏早已过时
我们要绑一起同甘共苦

确定性孵化了比较

生命的奥秘并没赋予事物意义
那是我们无意识地强加上去的
创造的故事里讲述发生的事情
我们选择做过的事情以及
未来会发生之事是如此强大
他们通常制造了一种错觉
生活是可理解并能准确预测
正是这种错觉,迫使我们
让一切事物都变得有意义
并让自己尽可能保持确定性

问题是如果没有测量和比较
有效和无效,好的和坏的
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变得更好
我们如何确定并知道制定规则
在不确定的生活把事情控制住
毕竟我们是独特的测量比较和
认知能力,做出预测来推动
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

不要误用了独创性
将它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将自己经验和其他人作比较
总是以某种方式衡量一下
大脑思维喜欢使用那种倾向
作为强大的工具来支持
和加强你的自恋故事
让你感觉自己处于事物的中心
并让意识保持动力和自动运行

确定性的好处

一旦大脑有了确凿肯定的信息
该相信什么,该做什么
你终于可放松下来
这便是追寻确定性的大礼包
——全然的身心舒适,放松
允许你又回到头脑那舒服的
电影中自动行驶,与你催眠的
角色一起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从此衣食无忧,幸福美满。

突然有一天有人对你撒谎,背叛
发现一直认为正确的其实是错的
把这一切变成令人痛苦的错觉
毫无根据和突如其来的无力感
感到天要塌下来了
暂时失去了对脚本的控制
漂浮在不确定的未知世界
世界对你突然失去了意义
不知道该要去哪里或该相信谁。

如果你相信,知道发生了什么
发生在你身边尤其是近期的
未来和大方向让你感到安全
这就是你抗拒改变的原因
并希望你的观念和意识占上风
它给了你明白的安慰平稳感觉
事情该如何运行自如让你放心
你的脚本是可靠的知识和经验
你拼命控制对生活确定的妄想
却否认一个真实的确定
——人生无常的本质。

养生真谛:修心为本,自愈为要

中医与西医的药物治疗多为治标,
疾病根源在于“错误之因”,
而健康的核心在于心。
正所谓“心净则身净”,
生病时依赖自身修复系统才是治本
之道,这与动物自愈的本能同理。
人体的诸多病症,
实则是身体调节、清理垃圾、
维持平衡的正常反应,
不应盲目将其视作需消除的病因。

生病时更应保持平和,
心定方能气顺血畅,
促进身体自愈。
养生讲究“虚”的智慧。
道家所言“虚则灵”,
如同“谦虚使人进步”,
适度的饥渴感可让人保持“虚灵”,
维持清醒与健康。
反之,贪念丛生易扰动心神,
致使心气虚弱,
外邪入侵,成为疾病诱因。

不要依赖吃什么补阴,
吃什么壮阳。
实际上:运动就可以生阳;
静坐本就可以生阴。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心静方能养仁,仁德带来长寿,
而长寿正是幸福的根基。
养生之道,归根结底在于修心,
通过内心的安定与自我调节,
实现身体的真正健康。

专注于阴修

阴性能量是我们的潜意识
居住在阴中,跟随外界的移动
而外在的行为通常充满阳气
虽然你可能会稍微吸收一下
但你感觉不到,因为你是阴阳
之间那永恒舞蹈的平衡支点
所有的武术都是为了培养阴
但我们经常不由自主地从阳
那获得的力量和能量所诱惑。

缺乏阴的世界不知道如何培养阴
我们的行为是与阳结合在一起
只会导致更多的阴不足,
这在武术家中很常见
他们只被这门技艺的阳气吸引。
一个在任何一门手艺上过分
自律的人都会有僵化的头脑。

这种僵化的思维经常在交谈中
难以流畅,难以深入倾听
其他人没有等待轮到他们发言
的阳气习惯。你会在这种人
身上感受到这种明显的紧张感
与其说是在他们的姿势上
不如说是在眼神和言语上
他们的言语中有明显的僵硬
因为过于自律。过度分析思维
此头脑是僵硬的,以致这种人
的积极性也带有虚伪的味道。

人生电影:意识与体验的舞台

“人生电影”这一概念,为我们成长的初始环节——经历与体验,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加速作用。实际上,并不存在一部客观的电影。每个人所“放映”的电影,都与他们的意识广度、体验和阅历紧密相连。不同的共鸣点促使人们分享对电影的感悟,电影因此成为一种交流的媒介。每个人看到的电影,实际上反映的是其内心视角所编织的剧本。
大脑中的电影是意识流的呈现。在每个人的意识中,都有一块屏幕。当你思考时,你既是思考的主体,也是看到屏幕上影像的观众。这就像电影中一幕幕的场景呈现。古代人未曾看过电影,但他们内心的“想屏”始终在播放着自己的“脑内小电影”。
你的觉知,就像是屏幕上的光。在日常思考中,你的念头升起又飘过,恰似舞台上的演员来来去去,演绎着各种各样的人生戏剧。别忘了,舞台上的光亮,正是当下觉知所感应到的世界。

人生如戏,梦是心灵的放映

看电影时,投影机射出的光,
恰似你的心愿,
而光的源头本我意识,
照亮了整个观影过程。
光穿过底片,
即你的信念系统,
幻化成光影流,在屏幕上
构成精彩纷呈的电影效果,
这屏幕就如同你的意识流,
由自我构建,有着局限,
只能在单循环中反射。
正因为这种内在性,
心灵为了交流,
投射出物质世界的剧本。

从梦境分析中,
你会发现心灵的神奇之处——
它能同时兼任编剧、导演和演员,
无需任何技术手段。
大脑“想屏”的功能,
衍生出长镜头、特写、
俯视等电影拍摄手法。
心灵内部高度协调,
分工明确,导演、编剧、
演员的工作可以同时开展,
且配合默契。

梦境中,这些角色完美分离,
演员浑然不觉这是
自编自导自演的故事,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你沉浸在梦境内容中
并深信自己的判断时,
这些判断就成了你的全部认知,
而这所谓的“全部知道”,
恰恰屏蔽了导演和编剧,
即你更深层次的意识,
让你忘却了人生这场大戏的本质。

内心的力量:超越思维的束缚

在我们深处内心,直觉的感受往往比头脑中的思考更为重要。你或许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某件事渴望已久,却因大脑中的观念而迟迟未付诸行动。如果你尚未从过去的束缚中解脱,被过去的经历和思维模式所限制,那么当你面对朋友时,他们看到,的是你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

然而,当你摆脱了贫乏、无力、虚弱和疾病的状态,站在富足、强健、宁静和繁荣的彼岸时,你的朋友们会立刻察觉到你的变化。你将从自我设限中解脱出来,获得真正的自由。你的行为将充满力量,你的生活将充满祝福。

你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关键在于亲身体验和实践。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去暗示、强化、领悟和提升自己。当你真正做到了这一切,你便超越了思维的局限,获得了彻底的解放。此时此刻,你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