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自验证

你一直在用大脑的防御机制
去保护爱的替代物
用其营造机制生产爱的替代物
最终成了爱的障碍
还是在无意识下自动进行的
你不知道内心所匮乏的

去想你认为自己知道的事情
然后问自己究竟知道些什么
一边想那件事或人,去仔细
诚实觉察你关于思考的对象
知道的一切基本都是概念解释
你听到的、他人说的都是解释
读懂了文字不等于明白
——还是亲自去验证吧

一旦察觉做到位熟悉就不入相
大脑自动回填机制就失去信任
因为你会清晰那空洞和识无关
信任真实会在放弃幻觉时呈现
如果你现在就去想会无功而返
目标是你根据已知事物设定的
不设目标活在当下,就是修行
不破幻就想见实现真的修行
通常只是灵性的逃避
不要再把过去带入当下
就像你看电影,电影是存在的
但电影里的内容是虚构,假的
过去或将来的发生就是判断
真相是只有当下

总在想为什么

从孩提开始就总在想为什么
一直在思考知道为什么
正知正见并不是某知识理论
正知靠学习参悟和灵感
正见靠在生活里亲自操练
正觉是水到渠成的自然忆起
转识是替代旧有的思维惯性
无需急着去想,思考
去解决问题和直接见真悟道
先去感受内在有一种空无存在
不要无意识去判断分析自己或
因果关系关联那具体的事情
而是纯粹去感受内在这种空性

你内心不安,渴望,不满足
迫切想用思想念头去填满的瘾
把你从父母,老师和书本里的
概念先放一边,搁置怀疑
你必须亲自体验,感受它
直到最后方才确认
——原来是内心爱的缺乏

你明白回填杂念是无法充当
内在爱的匮乏代替物的
这些内容不是新东西
不明白的人依然认为是新东西
不要以为听过就明白了
亲自验证,体会那空洞是什么
不去用概念,理论解释
而是亲自去感受
否则还是形成另一套脑回路
大脑故事有自发解释的惯性

艺术:以谎言揭示真相

毕加索曾言:“艺术是让我们意识到真相的谎言。”艺术之所以被称作谎言,是因为它是现实的一种呈现,却并非真正的现实。

以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为例,这幅画描绘了西班牙北部村庄遭受轰炸的场景,它将西班牙内战的残酷展现给全世界,成为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反战画作之一。画作虽非对战争的如实记录,却传达出悲剧的真相。

艺术创作蕴含着创作者的真相,那些内心深处的感受与想法。通过作品,创作者不仅能将自身的情感融入生活,还能让他人感同身受,理解这份真相。内心的激情促使创作,让人渴望与世界分享。

真相并非对鸟、树、花和人的简单描述,就像上世纪末课堂上对植物的刻板描绘。真相是对意识深处隐藏内容的揭示,是一种连通性的传达方式。它不是将现实简化为已知,而是对未知的拓展,在各种关系中保留可能性,展现美丽、爱与创造力,将真理带入生活,使其成为现实 。

创造力

似乎没好奇心直截了当
你不知道如何抓住创造力
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
创造力会抓住你
最终学会与它共舞
经验是强大的和变革性的
没有保证,不稳定的事件
触发了卡尔荣格所说的同步性
经历丰满和存在,改变和成长
其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无法解释
的见解和洞见,机缘巧合

它曾是,现在仍然是充满喜悦
的超然体验和悲伤活力和沮丧
强烈的得意和严重的困惑
这是痛苦而令人振奋的旅程
到更高的境界,宇宙奖励我们
冒险代表它,剧本没拍成电影
多数人都还喜欢书,却忘了这
神秘而矛盾探索的创造之旅

创造力不是可以利用的技能
是你内心的独特本质的释放
你不是为得到而是给予去创造
你的能量,潜力,你的影响
自己对自己对世界来说
创造力是倾听并表达你的精神
以满足的方式带到你的生活
同时希望丰富他人的生活

安稳是最大的风险

忘记那舒适,安稳
学会警觉,时刻有危机感
有人说,我不想这样冒险活着
过不确定的人生,
那就做好随时被替换的准备。
因为只是别人说啥你做什么,
你的工作就谁都可做,可替代
换一颗新的螺丝钉还是螺丝钉,
还可能是颗更便宜的螺丝钉,
还是早作打算吧!

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此时春风得意,
下一秒也许就一败涂地,
此时狼狈不堪,
也许下一秒就变成峰回路转,
有些人不愿离开安稳的安乐窝
不愿意承担风险,瞬息万变
其人生注定是一团糟糕,无趣
离开安乐窝,随时向世界付出,
静心,愿意等待世界的回应,
不惧言辞犀利,迷茫无常。

过去世界是这么运作的。
如果你想要当作家,
需要找到出版商。
如果你想要当艺术家,
需要找到接受。
你作品的美术馆,
如果你想要当艺人。
需有上电视的门道和潜规则,
现在谁都可成为作家、音乐家
企业家,创造自己的粉丝团,
实现自我的潜能对世界具影响
对家人和亲友献上爱和礼物。

人生如梦,梦似人生

大师英格玛·伯格曼这样说过
“我们所经历的现实,
事实上,如同梦境一般荒唐、
恐怖和逼人
现实和梦境之间是没有距离的”
现实世界和心灵的运作一样
人生如梦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
如果还有不满意、烦恼
郁闷,那么你和你的心
——你的角色和编剧、导演
其实已经存在着交流障碍。

一切烦恼,
都离不开那大脑持续播放的、
说给自己听的故事。
现实中每个人都是最好的演员
你用一生把自己这角色演的
如此逼真和投入
是在哪里失忆了
演员为了演好戏很投入
——到了“忘我”的状态
忘记自己本来的真实身份
此遗忘是暂时的。

你的内在导演编剧和角色
可以同时合作叫——依心而活
当达到依心而活,全心全意时
会明白自己以往的生活是在做梦
导演、编剧角色都是我
梦中所有的一切为我而来
这样梦变得更加有趣了
这样的生活才可能活得通透。

远离它

我们认同了头脑
头脑其实就是一套程序
大多数人接受了它的控制
甚至不知道自己接受了它的控制
一旦有人违反你头脑自动运作
小我便立刻复活,指导你
弄明白是什么体验让你舒适
放松回到你的催眠电影
这是观众要的叙事连贯性原因
设想你手抓爆米花
放松看喜爱的电影
轻松进入引人入胜
催眠式的故事,突然什么鬼
刚刚发生了令人困惑的事情
或矛盾出现在屏幕上
你已经脱离沉浸式的剧本

你我都经历过这引起的挫败感
浑身不舒服,头脑不断呐喊
我不明白此时发生了什么
期待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这样我可回到大脑剧本流程中
否则就关掉它或调出它
这是人类天生战斗或逃跑反应

当你的思想受到威胁时
此感觉可能来自咆哮的狗
或与脑海故事发生冲突的东西
尤其是那部叫你化妆电影
你的大脑会本能做出反抗争斗
——远离它

当同情心遭遇小我:内心的抉择

你正赶着去见重要客户,时间紧迫。途中,却瞥见路边有个人弯腰驼背,在人行道上痛苦呻吟。一瞬间,富有同情心的本能驱使你想放慢脚步上前查看。

然而,小我的声音却迅速在脑海响起,将你拉向“鳄鱼脑”的本能反应:别管闲事,继续忙自己的事,他看起来也不像真生病,肯定会有其他人停下来帮忙的。

我们内心深处的道德价值观,很多时候都像是被催眠后遵循的脚本。大多数人选择匆匆走过,觉得眼前的一切和自己无关,或者担心卷入麻烦,毕竟实用至上、爱面子、追求舒适安全是常态。

多数时候,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被熟悉的信息和能量环绕,陷入无意识状态。为了减少外界冲击,我们甚至麻木自己的感官,如同被催眠、被截肢。

小我并非有意缩小我们的视野、压抑同情心或限制可能性,它只是想维持一种确定和舒适的状态,避免我们在复杂多变、充满活力的世界中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

都是同谋

当不断他人比较
人为幻想深刻影响我们的故事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不管多努力
永远不会像有钱人那样受欢迎
和银幕上的演员一样无忧无虑
虽然已全力以赴追逐那个幻想
还是背着债务,曲折的失望
和深深的无力感

现在你还被大量像我们这样
的普通人淹没的图片和视频
不断在戳动我们的痛处
他们使用社交媒体展示其真实
广告炫耀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用来表明其身份地位和展示
其才艺,兴趣及社交人脉渠道

我们沉迷测量,比较和优化
以目标的实现衡量成功
忙碌是成功人士荣誉的徽章
让你更深入脑海里的自我故事
更挣扎去提高我们的社会地位
并且辜负了完美主义者的标准
我们的价值感现在与外部比较
和验证相关联,密不可分
财富,漂亮,地位,能吸粉
在这个愚蠢的表演中互相保持
沉迷于我们自恋的叙述
——我们都是同谋

别改变剧本

小我抗拒改变,无常,涌动鲜活
细微不相关的变化使你不舒服,
你愿沉浸在安全可预测的故事,
常做出糟糕的经济和健康决定,
更关心避免损失而忽略收益。
真正的修行,
是“在戏里又在戏外”。
该上班上班,
该过日子过日子,
烟火气一点不少,
但心里清楚:
这些身份、情绪、得失,
就像水泡,
生了又灭,抓不住。

小我的默认设置是不改变现状
不改变大脑里故事的脚本
因为做出那决定可能会让
我们境况变得更糟,不可收拾
作为导演更安全,脑子的电影
小我清楚如果你在说或在做
脚本,故事以外的事情,
它可能会扰乱固有的流量
不利于你原有的地位现状。

出于健康或道德原因
你在考虑改用植物性饮食
小我一听到此新愿望,
他立刻会开始跟你发话,
操纵你的感受创造怀疑和焦虑
他会深入挖掘找到
——你情感上最显着的记忆,
然后用其来规划你的新未来
不连贯的素食选择创造了
不可预测和令人不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