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和平静,把自己交给他人

真正的爱不是占有和有条件的
而是耐心、接纳、平静、仁慈。
你耐心地等待,
看着我陶醉的眼睛,
你用爱的平静接受我的激情
你是存在的主人,总有一天,
我会像你一样成为一个爱人。

难道拥有一个总是存在且不基于
偏好的无限爱源不是很好吗?
如果我们能够无限地辐射爱
而不需燃料并接受它回来会怎样?
如果我们向它敞开自己,
这是可以得到的,
它在每个人身上,
对每个人都是可访问的。
当我们停止抵抗,
我是你的爱人来到我身边,
将为你的爱打开大门来和我定居,
让我们成为邻居到星星。

爱令人陶醉,
无法辨别爱人、爱和被爱,
如此温暖、神秘、深刻和美妙的
当两个人彼此相爱,充满激情时,
其他一切都似乎退到了背景中
就像其忧虑和悲伤被冲走了。
此时恋人在彼此身上唤起的狂喜
臣服发生了,
一个把自己交给那个人的行为
你朝着与至爱联合的方向前进
超越了物质世界进入了神圣领域。

超越恐惧,从“高我”瞭望世界

放下关于事物曾经意味着什么的观念,你可以开始重新认领超越这些观念的你是谁、是什么。身处一个毫无恐惧的境地,超越恐惧而存在,这会是怎样一番体验?“高我” 之境,便没有恐惧的容身之所。试着每天沉浸其中五分钟,让自己习惯这份安宁。

试想一下,若延续数千年的恐惧观念彻底消失,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你眼中的景象又会如何不同?当你站在 “高我” 的视角,透过那扇特殊的 “窗户” 向外瞭望,你会发现,眼前的世界超脱了它一贯所宣称的模样,也超越了它自以为是的认知,更打破了它认定必须遵循的固有模式。

今晚,不妨做出一个新的决定:去了解、宣称并参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突破了你过往的认知局限,挣脱了你依照旧有规则和共识所定义的框架。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你将开启一段充满惊喜与可能的奇妙旅程,以无畏的姿态,拥抱前所未有的生活 。

超越二元,拥抱合一

当我们评判面前的人,认为其部分配得上神圣,部分不配时,我们便将这个人分裂成了两半。在这种评判下,一半仿佛身处天堂,另一半却似坠入地狱。

然而,在合一的境界里,这正是我们期望引领你抵达的状态,二元性的概念实际上被消解。诚然,生活中有黑夜与白天、男性与女性,圆满和缺憾,存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但它们皆源于同一源头,只是表达方式各异。

我们常说的善与恶,本质也是相同的。那些我们认定的恶,不过是基于自身定义;而我们眼中的善,同样如此。倘若能将它们视作本质相同,只是处于不同的频谱,就会明白,当下被视为可怕的事物,从更高层面审视,或许会有全新的理解与认知。

我们应超越二元对立的狭隘视角,以合一的眼光看待世界,接纳万物的一体性。如此,我们才能突破认知局限,看见事物背后更深层的关联,收获更广阔的生命体验,让内心趋于和谐与圆满 。

拆解障碍,洞见真实

生活中,当障碍横亘眼前,这恰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去剖析它,思考自己是主动选择了它,还是探究它出现的缘由,进而将其拆除。拆除这一障碍的关键,在于明白它的本质——不过是一个被我们认同的想法。我们赋予了它特定意义,还随波逐流,认定这就是自己理应拥有、成为或去做的。

比如,我们对成功的定义,需清楚这是在漫长岁月里逐渐形成的认知。倘若愿意,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真理。要知道,真正真实的事物,始终不会改变,无论何时都保持其本真。就像此刻,我们与你同在,这是真实发生的,并且在这个瞬间,我们永远与你相连。

但我们都清楚,没有什么能永恒不变,我们不会永远停留于此,你也是,因为时光不停流转。所以,当面对障碍时,别畏惧,勇敢拆解它,看清它背后的虚妄,回归真实的自我认知,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更清醒的姿态前行。

放下已知,拥抱本我

我们常常被已知的事物和固有观念束缚。若想突破自我,就需放下这些已知,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种种要求。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我们不仅渴望超越自身想法、超越自我认知去探索未知的自己,更要欣然接受放下已知的可能性,就能在个人层面满足这些要求。请放心,放下并不意味着失去必要之物。比如,你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保留坏脾气,因为它或许在当下还有作用,也许还能让你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我们的目的并非把你塑造得漂亮、睿智,或成为你心中预设的某种模样。我们期待的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身体,实际上一直是一个传递内在信息的“振动神谕”时,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认知。它承载着你的独特之处,隐藏着你尚未发掘的潜能。当你读懂这一“神谕”,就能拨开迷雾,看见真实的自己,开启一场与本我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 。

视觉的真相:漏洞与填补

你知道吗?我们的视觉感知其实布满了漏洞。在视网膜的中间区域,并没有光感受器,而且我们肉眼所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光谱中极为有限的可见光部分,也就是从红色延伸到紫色的这一相对狭窄的波段。要是没有技术工具的辅助,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频率,我们根本无法察觉。

为了弥补这些视觉上的限制,我们的大脑会用自己认为存在的东西,来填补这些感知空白。令人惊讶的是,填补的内容甚至可能超过我们自认为所看到内容的一半。更神奇的是,大脑处理这一切的过程是如此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几乎完全意识不到视觉中存在的这些空白。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移动并获取新视角时,能看到更多的信息。每一次移动,都是在让我们的视觉系统去捕捉更多的细节,从而弥补那些原本缺失的部分。我们眼中的世界,看似完整,实则是大脑不断填补漏洞后的产物。了解这一点,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视觉的真相,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远比想象中更依赖大脑的“加工”。

游戏脚本——做梦与现实

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模型
展示外在意图是如何工作的。
从本质上讲,
做梦与现实生活非常相似。
梦中发生的一切都取决于灵魂
选择的剧本。
当理性思维沉睡时,
我们会做梦,
但不会记住我们的梦。

心灵在不同的选择空间中
无拘无束地旅行。
当头脑沉睡时,
灵魂究竟在哪里嬉戏,
没有人能做到说。
我们所有有意识的记忆
都是由头脑控制的。
我们的梦想记住发生在
头脑刚打瞌睡的时候。
头脑控制力在这个睡眠阶段较弱,
人的角色被简化为被动观察者。

当我们做梦时,
头脑不是在想象事物 ;
它只是感知灵魂替代空间中
尚未转化为的扇区中的证人
物理现实。在非清醒梦中,
头脑不会用它需要控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
看电影的人。
尽管头脑确实体验到它所看到的,
并且引起的感觉是传达给心灵,
心灵立即将自己调整到匹配的扇区。

量子跃迁:微观世界的神秘跨越

在日常用语中,“量子跃迁” 常被用来形容巨大的飞跃。然而,在物理学领域,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量子跃迁是微小、离散且突然的变化。量子粒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而非能级之间。当量子粒子发生量子跃迁时,科学家会观察到它们像是闪烁着在不同状态间切换。

量子跳跃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它指一个人设想出与现状不同的理想结果或存在状态,通过清晰构想并注入足够能量,实现向另一种现实的跨越。这一概念基于多元宇宙理论,在平行宇宙间,通常彼此毫无关联。而量子跳跃就像在时空里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人能走进另一个时空。

对宇宙而言,不同现实中的 “你” 都存在,但你的意识只会聚焦于某一个现实,其他的便渐渐被遗忘。量子跃迁与量子跳跃,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想象,充满了神秘色彩,等待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大脑的全息模型:解读现实与记忆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提出了大脑的全息模型,这一理论意义深远。她指出,我们所认知的现实,仅仅是自身能够理解的极为有限的版本。我们本就知道无法感知世间万物,而普里布拉姆博士认为,倘若现实未经大脑的数学计算,我们在频域中观察到的宇宙将截然不同,那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有事件。

大脑的全息模型有着独特的解释力。它能说明大脑为何能在极小空间内存储海量信息,还能解释为何当以与存储记忆时相同的感觉来激发记忆时,我们能更好地回忆起来。我们的大脑还赋予我们轻松转移所学技能的能力,比如即便从未尝试,我们也能用鼻子在空中描绘出情人节心形的轮廓。

按照普里布拉姆的全息大脑模型,大脑把所有记忆转化为干涉波形,这样就能灵活处理每一个想法,从多种不同角度去体验它。这一模型让我们对大脑的运作和对现实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也为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突破认知边界与现实转变

即便我们有幸突破常规,得以瞥见宇宙超乎寻常感知之外的模样,可往往转瞬之间,又会将宇宙视作那个熟悉的、坚实的物质世界。当我们艰难地跨越正常体验的边界,看到不一样的事物时,却常依据预先的倾向,从自身的理解框架出发去阐释这些经历。在社会层面,以及我们与现实互动的方式里,都存在着对扩展意识的抵制。

从多方面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艺术家”。现实转变是指在没有直接物理干预的情况下,却能被物理观察到的变化。生活中,神秘的出现、奇妙的转变和悄然的移动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这些便是现实转变的体现。

这种转变或许源于我们偶尔突破意识边界后的全新认知,尽管社会存在抵制,但我们内心对突破的渴望,会驱使我们不断探索。每一次对现实转变的捕捉,都是我们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即我们打破常规认知束缚,重塑对宇宙和自我认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