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恐惧,从“高我”瞭望世界

放下关于事物曾经意味着什么的观念,你可以开始重新认领超越这些观念的你是谁、是什么。身处一个毫无恐惧的境地,超越恐惧而存在,这会是怎样一番体验?“高我” 之境,便没有恐惧的容身之所。试着每天沉浸其中五分钟,让自己习惯这份安宁。

试想一下,若延续数千年的恐惧观念彻底消失,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你眼中的景象又会如何不同?当你站在 “高我” 的视角,透过那扇特殊的 “窗户” 向外瞭望,你会发现,眼前的世界超脱了它一贯所宣称的模样,也超越了它自以为是的认知,更打破了它认定必须遵循的固有模式。

今晚,不妨做出一个新的决定:去了解、宣称并参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中。这个世界,突破了你过往的认知局限,挣脱了你依照旧有规则和共识所定义的框架。在这个全新的世界里,你将开启一段充满惊喜与可能的奇妙旅程,以无畏的姿态,拥抱前所未有的生活 。

超越二元,拥抱合一

当我们评判面前的人,认为其部分配得上神圣,部分不配时,我们便将这个人分裂成了两半。在这种评判下,一半仿佛身处天堂,另一半却似坠入地狱。

然而,在合一的境界里,这正是我们期望引领你抵达的状态,二元性的概念实际上被消解。诚然,生活中有黑夜与白天、男性与女性,圆满和缺憾,存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但它们皆源于同一源头,只是表达方式各异。

我们常说的善与恶,本质也是相同的。那些我们认定的恶,不过是基于自身定义;而我们眼中的善,同样如此。倘若能将它们视作本质相同,只是处于不同的频谱,就会明白,当下被视为可怕的事物,从更高层面审视,或许会有全新的理解与认知。

我们应超越二元对立的狭隘视角,以合一的眼光看待世界,接纳万物的一体性。如此,我们才能突破认知局限,看见事物背后更深层的关联,收获更广阔的生命体验,让内心趋于和谐与圆满 。

拆解障碍,洞见真实

生活中,当障碍横亘眼前,这恰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去剖析它,思考自己是主动选择了它,还是探究它出现的缘由,进而将其拆除。拆除这一障碍的关键,在于明白它的本质——不过是一个被我们认同的想法。我们赋予了它特定意义,还随波逐流,认定这就是自己理应拥有、成为或去做的。

比如,我们对成功的定义,需清楚这是在漫长岁月里逐渐形成的认知。倘若愿意,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真理。要知道,真正真实的事物,始终不会改变,无论何时都保持其本真。就像此刻,我们与你同在,这是真实发生的,并且在这个瞬间,我们永远与你相连。

但我们都清楚,没有什么能永恒不变,我们不会永远停留于此,你也是,因为时光不停流转。所以,当面对障碍时,别畏惧,勇敢拆解它,看清它背后的虚妄,回归真实的自我认知,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更清醒的姿态前行。

放下已知,拥抱本我

我们常常被已知的事物和固有观念束缚。若想突破自我,就需放下这些已知,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种种要求。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我们不仅渴望超越自身想法、超越自我认知去探索未知的自己,更要欣然接受放下已知的可能性,就能在个人层面满足这些要求。请放心,放下并不意味着失去必要之物。比如,你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保留坏脾气,因为它或许在当下还有作用,也许还能让你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我们的目的并非把你塑造得漂亮、睿智,或成为你心中预设的某种模样。我们期待的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身体,实际上一直是一个传递内在信息的“振动神谕”时,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认知。它承载着你的独特之处,隐藏着你尚未发掘的潜能。当你读懂这一“神谕”,就能拨开迷雾,看见真实的自己,开启一场与本我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 。

视觉的真相:漏洞与填补

你知道吗?我们的视觉感知其实布满了漏洞。在视网膜的中间区域,并没有光感受器,而且我们肉眼所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光谱中极为有限的可见光部分,也就是从红色延伸到紫色的这一相对狭窄的波段。要是没有技术工具的辅助,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频率,我们根本无法察觉。

为了弥补这些视觉上的限制,我们的大脑会用自己认为存在的东西,来填补这些感知空白。令人惊讶的是,填补的内容甚至可能超过我们自认为所看到内容的一半。更神奇的是,大脑处理这一切的过程是如此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几乎完全意识不到视觉中存在的这些空白。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移动并获取新视角时,能看到更多的信息。每一次移动,都是在让我们的视觉系统去捕捉更多的细节,从而弥补那些原本缺失的部分。我们眼中的世界,看似完整,实则是大脑不断填补漏洞后的产物。了解这一点,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视觉的真相,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远比想象中更依赖大脑的“加工”。

游戏脚本——做梦与现实

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模型
展示外在意图是如何工作的。
从本质上讲,
做梦与现实生活非常相似。
梦中发生的一切都取决于灵魂
选择的剧本。
当理性思维沉睡时,
我们会做梦,
但不会记住我们的梦。

心灵在不同的选择空间中
无拘无束地旅行。
当头脑沉睡时,
灵魂究竟在哪里嬉戏,
没有人能做到说。
我们所有有意识的记忆
都是由头脑控制的。
我们的梦想记住发生在
头脑刚打瞌睡的时候。
头脑控制力在这个睡眠阶段较弱,
人的角色被简化为被动观察者。

当我们做梦时,
头脑不是在想象事物 ;
它只是感知灵魂替代空间中
尚未转化为的扇区中的证人
物理现实。在非清醒梦中,
头脑不会用它需要控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
看电影的人。
尽管头脑确实体验到它所看到的,
并且引起的感觉是传达给心灵,
心灵立即将自己调整到匹配的扇区。

量子跃迁:微观世界的神秘跨越

在日常用语中,“量子跃迁” 常被用来形容巨大的飞跃。然而,在物理学领域,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量子跃迁是微小、离散且突然的变化。量子粒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而非能级之间。当量子粒子发生量子跃迁时,科学家会观察到它们像是闪烁着在不同状态间切换。

量子跳跃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它指一个人设想出与现状不同的理想结果或存在状态,通过清晰构想并注入足够能量,实现向另一种现实的跨越。这一概念基于多元宇宙理论,在平行宇宙间,通常彼此毫无关联。而量子跳跃就像在时空里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人能走进另一个时空。

对宇宙而言,不同现实中的 “你” 都存在,但你的意识只会聚焦于某一个现实,其他的便渐渐被遗忘。量子跃迁与量子跳跃,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想象,充满了神秘色彩,等待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大脑的全息模型:解读现实与记忆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提出了大脑的全息模型,这一理论意义深远。她指出,我们所认知的现实,仅仅是自身能够理解的极为有限的版本。我们本就知道无法感知世间万物,而普里布拉姆博士认为,倘若现实未经大脑的数学计算,我们在频域中观察到的宇宙将截然不同,那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有事件。

大脑的全息模型有着独特的解释力。它能说明大脑为何能在极小空间内存储海量信息,还能解释为何当以与存储记忆时相同的感觉来激发记忆时,我们能更好地回忆起来。我们的大脑还赋予我们轻松转移所学技能的能力,比如即便从未尝试,我们也能用鼻子在空中描绘出情人节心形的轮廓。

按照普里布拉姆的全息大脑模型,大脑把所有记忆转化为干涉波形,这样就能灵活处理每一个想法,从多种不同角度去体验它。这一模型让我们对大脑的运作和对现实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也为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突破认知边界与现实转变

即便我们有幸突破常规,得以瞥见
宇宙超乎寻常感知之外的模样,
可往往转瞬之间,又会将宇宙
视作那个熟悉的、坚实的物质世界。
当我们艰难地跨越正常体验的边界,
看到不一样的事物时,
却常依据预先的倾向,从自身的
理解框架出发去阐释这些经历。
在社会层面,
以及我们与现实互动的方式里,
都存在着对扩展意识的抵制。

从多方面来看,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艺术家”。
现实转变是指在没有直接物理干预
的情况下,却能被物理观察到的变化。
生活中,神秘的出现、奇妙的转变
和悄然的移动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些便是现实转变的体现。

这种转变或许源于我们偶尔
突破意识边界后的全新认知,
尽管社会存在抵制,
但我们内心对突破的渴望,
会驱使我们不断探索。
每一次对现实转变的捕捉,
都是我们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即我们打破常规认知束缚,
重塑对宇宙和自我认知的契机。

平行宇宙:决策、直觉与现实转变的纽带

平行宇宙竟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息息相关?正悄然帮助我们理解决策的奥秘。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感知到选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假如所有可能性都在某个时空发生,那么意识或许就是那座关键的桥梁,让我们能隐隐感知到,若以不同方式感受或行动,事情将会怎样发展。

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其实知晓所有可能的未来走向,只是并未完全意识到它们,毕竟如此庞大的信息早已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正因如此,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感觉,这些感觉化为直觉,引导我们认为某条现实路径优于其他。这就好比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凭借直觉做出选择,而背后或许是平行宇宙间微妙的联系在起作用。

平行宇宙还有助于解释现实转变现象,现实转变看似是从一个宇宙到另一个宇宙的意识跳跃。当我们经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实变化时,也许正是我们的意识在平行宇宙间发生了微妙的“位移”,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可能性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