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抵抗力与自我掌控

抵抗力常借由性爱或对性的痴迷来体现,因为性活动能带来即时且强烈的满足感,让我们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体会被认可、被需要甚至被爱的感觉,而抵抗心理深知这种满足感大有益处。

性能量是最为强大的能量之一,它能让人做出非凡之举,激发出各种积极、充满激情的创造力;但它也可能带来负面事物。如果性生活和谐、精力充沛,人就更有动力,懂得如何转化能量并将其投射到创造力中,从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让性控制自己则是件危险的事,尤其是在年轻时。二十多岁时,人们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浪费大量宝贵时间;到了四十多岁,还能看到很多人仍在重复年轻时因性痴迷犯下的蠢事,才惊觉曾经的时间与精力都悄然流逝在这种盲目追求中。

我们并非要像苦行僧一样远离性,而是要清楚何时被它控制,更要明确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究竟是出于爱、情欲,还是那困扰我们的抵抗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自我掌控。

从个人主义到数据世界的意识转变

在曾经的个人主义时代,
隐私备受重视,
知识零散且多为“应用”,
充斥着各种“观点”,
专家目标导向明显。
然而,如今这些已被数据
世界的整体意识全面取代。
在数据世界,
借助电视、喷气机和计算机,
时空限制被打破,
一切“一次全部”同时发生。
万事万物紧密相连、相互共鸣。

传统思维中产生线性关系
与因果联系的方式,
塑造并感知着这种能量。
而细胞语言的间隔或间隙,
催生出联觉间断的整体意识。
开放社会,
作为语音文字视觉产物,
与重新入党的青年似乎关联渐弱;
封闭社会,这一语音、鼓
和耳朵技术的产物,
正悄然复苏。

历经数百年敏感性的分离,
现代意识变得愈发不可或缺且包容,
因为全人类被包裹于
单一通用的“膜”内。
新网络技术既具压迫性又有内爆性,
正促使西方人从开放的识字价值
高地,退回部落“黑暗”的中心,
开启新的时代变革。

打破认知:大脑的终身可塑性

曾经,我们以为
大脑发育在青春期后便会停止。
然而,如今科学家发现,
大脑具有神奇的“神经可塑性”。
即使成年后,
大脑依然蕴藏着巨大的变化潜能。
可塑性,简单来说,
就是神经连接生成和修改的能力,
它表现为大脑会受外界刺激影响,
随时改变神经组合。

就像当你长期练习记忆等大脑功能时,
负责该功能的脑区神经连接就会
生成并巩固。人一出生,
便几乎拥有了一生中所有的神经元。
这些神经元长着许多“小手”,
能与其他神经元相连。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15个月,
大脑神经元间的神经突触
连接数量就已达到人生巅峰。

另外,由于大脑神经元间
需要远距离传输信息,
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如同给电线包上
橡胶绝缘层,能有效提升神经
信号在大脑中的传输速度和质量。
这表明,
大脑网络不仅终身可修改,
还能积极适应环境,
不断塑造和提升自我。

跳出社交迷思,遵循社交规律

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群体人数很难突破150人。然而,不少秉持“朋友多多益善”理念的人,却无视这一理论。他们热衷于应酬,拼命扩充朋友圈,但凡能结识的人都纳入其中。

但时间长了,精力便难以支撑。维护众多朋友关系成本高昂,电话、微信接连不断,他们分身乏术,最终,本就不深厚的关系迅速瓦解。

数万年前,祖先以游牧为生,聚居在小村庄。交通不便使得世界相对狭小,村庄或游牧群体成为部落规模的主要衡量标准。随着部落发展壮大,不断分裂又有新人加入,我们需要认识和熟悉部落成员。但实际上,人类的社交能力决定了我们难以妥善处理与超过150人的关系,所以只能对人群进行划分。

在社交中,我们应摆脱盲目扩充人脉的误区,遵循社交规律,将精力放在维护真正有价值的关系上,这样才能收获更稳固、更有意义的社交圈子 。

网络时代:部落社区的重塑与新生

网络信息化部落社区正朝着严格遵循传统的蜂巢世界发展,在这个世界里,个人服从于团体,个人自由的定义尚待探索。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原本碎片化的个体,转变为有着复杂且深度内在结构的人,人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全人类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过去“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字社会,虽强调个人“自由”,但人与人之间却疏远、分离,个体如同无根的浮萍,失去了远古部落时代的梦想。而如今全新的网络环境,促使人们积极承诺与参与,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像货币、汽车、文字、机器等专业化技术,虽推动了发展,却分割了部落原有的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新部落社区不仅因包容性传承传统,与庞大的城市集团相比,家庭群体内的多样性和整合度较低。与旧有的机械化、标准化社会相比,大城市虽统一却非人格化,而新部落社区则充满独特魅力,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 。

破旧立新,重塑教育格局

在过去的40年,
电脑和网络飞速发展,
却也冲击了传统的学校建设体系。
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一变革,
我们几乎无所作为,
学校的建设依旧墨守成规。
家长和资助机构目光短浅,
只盯着学生成绩和名校录取率,
完全忽视了教育体系深层次的问题。

如今,单纯的书本学习
早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学生们对陈旧枯燥、从书本
到书本的教育模式十分抵触。
当下迫切需要一个深入的教育挽救
计划,我们必须先正视这一挑战,
再积极应对。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需要同理心,
但这却让很多人茫然无措,
即便他们心怀善意。

毕竟,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
存在认知差异,
每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同,
学习方式也大相径庭。
为了让教育契合新时代年轻人的
发展,我们要破旧立新,
用专注深度学习的自主性大学,
替换掉那些令人压抑、
缺乏人文关怀的综合性大学,
从而构建一个更符合时代需求
的教育新格局。

都是为了胜人一筹

当你难以接受别人比你好时
这时的比较就会变成问题了
可不幸的是——这种比较目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比比皆是
如果别人做得比你好
你的生活就会更轻松舒适
可我们往往变得如此愚蠢
就容不下他人做得比你好
因为你总是在衡量
“我比他高吗?比他有钱吗”
你所有的比较和随后跟随的
努力是为了能胜人一筹

你也许能在8秒钟跑出100米
但你对此既不惊讶也不感兴趣
因为你只对一件事感兴趣
能否在比赛中领先其他的选手

你可能不会成功,再则肯定再
不会去探索你自身的全部潜力
你会变得很可悲,毫无人情味
不管你在事业成功与否
老想着超过别人,比他人强
本身就是种可悲的存在方式
因为担心别人可能会超过你
因此而终日惶惶不安

突破竞争,主动求变

当同一条街上还有两家水果店,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轻点三次,就能找到好几个“够用”的生活教练。在竞争环境中,若与对手选择相同,如何抉择就成了成败关键。是依据过往行事,还是当下主动出击,彻底改变局面?

无论你是行业新手,还是企业领导,领导并非只因你是投资者、曾是老板,就可随意指挥他人。领导意味着不断迎接挑战,奋勇攀登。

当你悠闲度假、会友聚餐时,有些公司、艺术家和领导者正忙于学习、颠覆与创新。有人似乎满足于因循守旧,觉得一切会如昨日或去年般照旧。但在创新者与落后者之间,多数人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履行承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主动求变。以独特的选择、积极的行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勇于创新、引领潮流的少数人,而非墨守成规的大多数。

社区变迁与身份重塑

传统社区常基于出生地,靠地理位置和亲戚关系构建,早在我们上学前,就已借此建立起个人身份与学习经验。不过,当下这一状况正发生着改变。

身份基于人们的共同认知,如同我们将圆定义为圆形,所以圆才是圆形。若有人说“圆形是矩形”,只会让人困惑,语言能正常交流,正是因为大家对词语含义达成了共识。

如今,全球数据催生的部落带来更多的不连续性、多样性和分化。地球村不再以统一与安宁为标志,冲突、不和谐以及爱与和谐并存,这也成为部落民众的常见生活状态。

实践社区已存在数十年,网络的持久性与可渗透性,让它不断被改变与放大。当我们融入社区,自身身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选择社区,有时是默认的,比如被社交网络吸引,或被学校的某些团队选中;但也有机会主动去选择,这为我们塑造新身份提供了契机,在社区的不断变迁中,探索全新的自我。

学习与身份

许多真知识大多来自教室之外
学习是在我们掌握知识道路上
不称职的艰难工作
学习为身份打开了大门
当有人说“我是护士”时
他们取得了学习和认证
并将其与生计相结合
与此同时宣布其身份

网络数据重新部落化的社区中
个人的才能和观点不必萎缩
它们只是在群体意识相互作用
而这群体意识可能比旧的雾化
文化释放更多的创造力
有知识的人是疏远,贫穷的人
复仇者可过更丰富和充实生活
参与者间相互依存扶持
与和谐的无缝网的生活

这一切都发生在社区
标准和实践,支持,地位角色
像我们这样的人会做这样事情
如果你是台州的木船制造商
会通过特定的方式来造船
海洋里的同样的水放在的船
要是来自新加坡的造船者的
因为社区的不同船是不同的
即使我们对正规教育认证和
贡献的思考方式也受到我们
所参与的实践社区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