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

正常是许多人没注意到的事情
没有改变。我们往往看不到
有多少情形我们平常没注意到
谁在候选名单中
谁在得到有关系渠道的优先
谁在人群中抢先

我们开始注意到那些被人为
选拔的人看起来像是对的人
然后被认为是更好的人
往往是比较正常的人,可正
常方法在数据时代是没用的
也许这是我们新的集会号召
如这是个新问题,也许就需
一种崭新方法

你对这个异常新主意是否犹豫
因为它是一个冒险,有问题
有缺陷的主意…还是因为
它与你以前的习惯完全不同
如果你当前所需要的法线正是
你所需要的,那么就不值得
探索不同的法线。对于我们
其他人来说,值得弄清楚我
们对新想法的不适来自何处

常态其实是人为构建的
它是统计钟形曲线的中心部分
但不是应该寻求达到的标准
即使我们可以做到人为常态
记住:正态分布仅是分布
而不是代表一个人

在底层竞赛

当谁都有能力宣布重大新闻
紧急快速更新,立即进行
窃取注意力和紧急情况时
迟早会有越来越多人这样做
注意力相当稀缺
我们为每个人提供了一台可以
偷取注意力的机器和一个可以
用来窃取更多东西的键盘

争夺便宜,不必要的注意力的
竞赛是无法最终获胜的努力
一旦某人获得稍微领先
其他人就会降低他们的标准
并采取走捷径方式获得更多
玩家已经放弃了自尊心
这只是不断升级的信任劫持
因此,我们有黑暗的格局
曾经受人尊敬的媒体媒介
无耻的头条新闻及基于点击诱饵
附加功能和欺骗手段的整个行业

很明显,还有另一种选择之路
有机会朝着最高的方向努力
向想要获取的人传递预期的
具个人化的和相关的消息
有许多机会为特定的受众
创建一些出色的产品和服务
这些东西太好了
人们忍不住都想谈论它

这便是营销
选择争先向上
然后再做好

杠杆效应:成长与成功的关键

这,正是值得用心打造的力量
——杠杆效应。以电力为例,
它如同杠杆的齿轮,
一旦社区获得少量电力,
比如用上太阳能灯笼,
便会迅速意识到自己渴望
并需要更多电力。
生产力随着电力提升而提高,
带来更多收入,
进而有更多资金投入购买电力,
生产力与收入形成的杠杆,
结合实际能力,为社区开辟出
一条通往未来的单行线。

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个人职业发展。
发表第一句话往往艰难,
而第十句就会轻松许多。
出色的演说会引发更多演说需求,
每一次演讲都能赋予你更强的能力,
助力下次演讲更出色,
更好的演讲又会带来更多机会。
企业大规模发展的背后,
也有类似“齿轮”在推动方向。

企业借助这些齿轮,
进行再投资,
创造更大的杠杆作用。
亚马逊的成功便是
这个简单过程中最耀眼的例证,
它不断利用自身优势,扩大规模,
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
善用杠杆效应,就能在成长
与成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

赢得竞争优势

经过不到半年时间的运营
我们附近的家常菜餐馆关门了
很快另外老板接管这家餐馆
在距离这家餐馆一百米范围内
有六家餐馆出售中晚餐家常菜
那么餐馆竞争优势将是什么

新企业很少有无懈可击的优势
成为潜在客户的唯一选择
多数公司都不生产可衡量的
高级产品或拥有专有软件
他们有申请秘密配方的专利
也不一定比下一家公司
拥有更多的资源或才能

然后是优秀卓越
由于你的工作而发生的对话
网络效应是大多数组织所
遇到的最强大的增长力量
但人们不会谈论你的工作
除非他们相信这有助于
实现他们的目标

成功的公司不会期望在
第一天就开始想着竞争
他们计划通过了解自己想为
谁服务以及如何提供服务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获得优势
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讲述与
理想客户世界观相符的故事
而当他们这样做时
会给客户讲一个故事
随着其前进而增强其优势

技术运用重在效用

远见力并非总意味着挑战技术极限,
追求事事新颖。有时,
发挥想象力,以新方式运用
现有技术,同样能带来突破。
在高科技充斥的当下,
并非所有问题都需高科技解决方案。
例如,将石油钻井平台置于海底、
在耕地安装智能生物传感器,
这是尖端高科技手段;
而把企业淘汰的寻呼机给病人家属,
虽技术含量低,却也是巧妙
利用旧技术解决问题。

无论采用高科技、低科技,
新技术、老技术,甚至无技术,
关键都不在于技术本身,
而是我们如何运用它,
这正是流程再创造与重新定义的核心。
或许你会疑惑,
正在使用的工具是否过时?
其实,每个人的工具都在某种
程度上过时,毕竟新产品总在研发。
但真正的问题是,
你如何利用手头工具创造效益。
请牢记,工具并非关键,
我们对工具的运用方式,
才决定了其价值与意义。

神奇的解释

你不理解问题的线索是他们
需大量变量和因素来解释问题
可将复杂情况转变为过于简单
的情况是表明对系统工作方式
的无知的更常见的方式,
你寻找的不是可数变量的数量
这是思路清晰,解释的连贯性。

通常过于简单的解释是挥舞手
的一种形式。你乞求这问题
因为提到了简单的解释及奇迹
真正掌握答案的往往是奇迹
人类,机器中的小矮人而且
一言不发地解释它是懒惰的
你使用魔术将解释打倒
这使其变得不简单但晦涩难懂

有用的描述是可以测试
扩展并做出准确预测的描述
你可尝试使用个复杂的系统
而它不能归结为简单的流行语
清晰度仍然是可能的。
与其说人把自然要素人格化了
不如说他把他自己投入自然的
要素而驾驭它,如前所提及的
爱引起想要知道、探索及其与
所爱者沟通,分享的欲望
因此当人试着表现他对自然
世界的爱时,语言便产生了。

下一步,为何而走?

刚上小学时,舅舅教我下象棋。
他不仅传授规则,
还教我每一步棋都要思考
如何走出更好的招术。
每次我拿起棋子准备移动,
他总会问:
“这是下一步最好的一招吗?”
后来,我们都习惯问
“下一步是什么”。
在急切追求物质进步的过程中,
我们成了寻找新事物的行家,
不断在外拓展人脉、比较谋划,
为获取更多机会、影响力、
快乐或金钱而忙碌。

然而,我们却很少质疑
“为什么这是下一个”。
当我们思考接下来要做的事,
若能与自身价值观保持一致,
充分发挥最大优势,
这样做出的才是正确举措,
也更有助于抵达心中的目的地。
只盲目追寻下一步,
而不思考背后的原因,
就像在棋局里随意落子,
难以掌控全局。
所以,在迈向下一步前,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
才能让每一步都走得更有意义,
实现真正的成长与进步。

内外记分卡:衡量人生的标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衡量
自己的地位、进度与成功,
不自觉地与他人比较。
从儿时父母因我们长出第一颗牙
就对外吹嘘,到上学时比拼
谁收集的星星、奖状最多,
我们总渴望在他人眼中变得非凡,
沃伦·巴菲特将此称为
“外部记分卡”,
但这往往以牺牲做正确的事为代价。

人们行事的关键问题在于,
究竟是依赖“外部记分卡”,
还是坚守“内部记分卡”。
“内部记分卡”以内心的标尺
作为决策和行为的评价系统,
而非受外部利益诱惑和短期
回报的左右。
如果内心的评判能让自己满意,
它就极具价值。

当下,我们身处一个充满
外在动机的时代,
追求房子、财富、地位、名校等。
若你的“内部记分卡”内容对自身
有益,就应在生活和工作中养成
理解并优先考虑这些事情的习惯。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公司经营,
“内部记分卡”都不可或缺。
不妨问问自己,
有哪些让自己骄傲,
却不被他人在意的事?
你的内心记分卡上又记录着什么?

卡住是合理的

你做出的每个决定,持有的
现状,担心的一切都是合理
这是成熟的安全的系列选择
明智和谨慎值得祝贺

当你周围的人做些在你看来
无意义或自找麻烦的事情时
并不是因为他们愚蠢无能
更有可能不相信你所执着
的信念,没看到你所看到的
或不想要你所想要的,可能
是所处的时间,地位或欲望
的不同理解和视角。如果我们
希望了解行为并最终改变它
需要查看和理解其背后的故事

离开困境的唯一方法是做
一些感觉不太合理的事情
这在短期内是不合理的
在类似情况下类似的人
会说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如果不是这样
那么你就不会被卡住,是吗

如果你真的想要在此脱身
如果你想要走向更高的地方
或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那么你首先要问的问题是
“我至少有一段时间里
心甘情愿是不合理的吗”

做一个煽动者

电影《绿野仙踪》中女主人
公多萝西是个坚定,专注
慷慨的伙伴,真诚将她的朋友
带到他们想要去的地方
在她自己寻找回家途中
遇到要去找脑子的稻草人
找心铁皮人和找勇气的狮子
来吧,走吧”这句话很棒
它不需要许可证
荣誉勋章或文凭
真正关心追随你的人的工作
现在就足够了

电影中发生的所有其他事情都
是由于多萝西的煽动而发生的
她说:“走吧,来吧,走吧
他可以帮助;我们可以去那里”
年轻人可以采取行动的想法
非同寻常

你可创造出一种天才而
又不必成为天才的行为
而且批评家通常是错误的
及文化方面——我们在电视
上的新空间中看到了它并对
其进行了优化以产生影响
最神奇的地方是你可吹口哨
几个便笺或从中提起一行
与你聊天的其他人立即知道
你在说什么。这就是使一种
文化成为这一种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