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生活

布莱斯·帕斯卡曾经说过
“人类的所有问题都源于人类无
法独自安静地坐在一个房间里”
繁忙的生活是未经审查的生活
未经审查的生活很少值得生活
它可能已满,但很少能实现
忙碌往往会阻碍我们从事重要
工作尤其在我们的现代文化中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不会度过忙
碌的季节,忙碌的季节没空间
但繁忙季节不同于繁忙的生活
想一想忙碌会把我们带到哪里
它到底允许我们完成什么工作
及我们如何将其用作屏蔽我们
所需的更深层次工作的盾牌

带着渴望愿望保持身体稳定
想象那行为角色扮演,并让
充满感情的激动感,满足感
在此时此地笼罩在内心之中
毫不犹豫占据内心主导地位
将沉思冥想的目标成为单一的
动作,并且一遍遍的去重演之
直到具有真实的现实感受为止
否则这注意力会偏离正确方向
跑到一个联想出来的轨道上

从好学生到领导的过渡

现有的理论之缺陷是——成绩
好的学生将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在考试,测试中表现出色
关注老师所要提出的问题
努力进行短期错误的纠正
这是一个好学生的三个标志

我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当前
的教育是以往媒介的受害者
因为教师和学生无意之间被
自己的学问和成绩给肢解了
许多人的感知无法受到扭曲
被牢牢地锁进了工业时代
机械化和文字的环境之中

好学生品质会妨碍你
西方发明的教育制度占据全球
来培养合规的机械化工厂工人
但最适合该体系的人并不总是
网络时代所需的最勇敢,善解
人意,最直观,有洞察力的人
抛弃你讨好他人的需要,慷慨
让你的愿望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做些常人不可想象
不合常规之事
分享创造,与众不同

先知道答案

在提出问题之前要先知道答案
审判时盘问的第一条规则是
你不要问自己不知答案的问题

咨询是有地方可循。追求科学
发现和学习的询问至关重要
但查询几乎从来都不属于演示
文稿,演示文稿的存在是为了
传达你已经知道的内容
而不是发现新的内容

所以喜剧演员往往会在小型
俱乐部先尝试新的节目材料
同样,你应该在进行求职面试
之前就尝试一下求职面试答案
同样你不应该轻易在要推出的
新卡车的窗户上扔钢球
除非你真的肯定玻璃不会破裂

当开始放下答案就会开始显现
答案并非我们的创造之物
从问题产生的那刻起便存在着
可能性与丰富联系在一起
认为在好地方,一切皆有可能
当然,现在不可能做很多事情
但事实是。我们可能并不
总是能够选择会发生什么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
可选择的最小可能性是什么

是时候了:停止寻找捷径

著名的厨师知道菜何时可装碗
知道温度或香料的变化都会
使其菜变得更糟而不是更好,
朗朗知道哪种钢琴调律已完成
更多调整都会使它减少而不是
增加,当我看乏味电影
阅读在线杂志不愉快的部分
或从事令人难忘服务时,
我想知道他们当时是否在决定,
“我没时间了,所以做完了”
很明显,这不是有用的标准,
把与自己有关的事做好,
把每一件需要做的事都彻底完成,
需要做到的技能都按要求做到位。

是时候离开社交媒体旋转木马
其速度转的越来越快且更快
但始终无法到达真正想去的地方
停止不停的喧嚣和打扰,
停止发送垃圾信息,无聊点赞,
停止为普通空虚的民众制作。
普通廉价的东西了,希望你可
以收取比商品价格更多的费用
停止乞求你所涉及的陌生人或
朋友成为你的客户,不再对
你的工作收费感到不安,
停止寻找捷径,唯利是图了
开始连接本我,
坚持走一条长而可行的道路。

隐藏变量与无形世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二分法,与之相似,现代心身医学趋向于消除“心灵”和“身体”的界限。而玻姆的模型,同样对传统“意识”和“物质”的二元对立形成了冲击。

在非局域的隐秩序里,信息并不具备确切位置,而是以“渗透”和/或“超越”的方式存在于所有位置。这种无位置的信息,与诸多宗教和哲学概念极为相似。印度教中的神——梵天,中国的“道”,及佛教里的“佛性”,若承认这些概念蕴含意义,它们都指向了无位置的信息。

佛教徒反复解释“佛性不是‘上帝’”,这常令西方人士困惑,他们难以理解一种不存在“上帝”的宗教。然而在吠陀印度教中,梵天既无西方“神”所具有的个性、位置、性情(或性别),且如同佛性,似乎都象征着一种非局域的隐秩序,或者说一种无位置的信息。这反映出在科学理论发展的同时,不同文化下的古老宗教哲学概念在对世界本质的探索上,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 。

打破认知定式,拥抱多元现实

我们常常以为所见即所得,然而真相并非如此。实际上,世间没有绝对的“是”,“现实”本就多元。美国量子心理学家罗伯特·威尔逊深刻地指出,每一次感知本质上都是一场基于无意识概率评估的“赌博”。生活中每个人的体验其实仅仅反应了现实的“一些但非全部” ,作为众多可能性中的其中一种!

这就提醒我们在交流中应更多运用“也许”,减少“是”的使用频率,同时接纳“好奇心”——也就是对新奇事物的热爱,无需预先设定事情的结果和走向,以此提升交流精准度。我们深受习性的固定,许多感知深受先入之见的影响。只有那些能够经受经验检验,被判定为真或假的陈述,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这启示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要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可能被固有观念左右。当我们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新事物,用更具弹性的语言交流时,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复杂多元的现实,避免陷入片面认知的陷阱,更准确把握世界的真实面貌 。

 时代之变与心态之困

 三十年前,
听音乐意味着置身现场,
感受音符在空气中跳跃;
听讲座也必然是亲临现场,
沉浸在知识的传递中。
而如今,听音乐仅有
1%的机会是现场体验,
听讲座的形式依旧未改。
网络课程先驱萨尔曼·汗十年前
便高瞻远瞩,提出借助互联网,
让学生在家就能观看顶尖演讲,
白天再与老师一同完成功课。

这本是极具前瞻性的教育革新设想,
可时至今日,学校里
依旧是传统的现场讲座模式,
耗费大量资源为数百万人授课,
改变迫在眉睫。
不仅是教育模式的滞后,
我们自身的心态也陷入困境。
当我们怀揣目标,满心期待的
是满分答卷、完美收官,
一旦察觉到自己表现欠佳,
稍有瑕疵,就轻易放弃。

甚至在尚未起步时,
就因害怕不完美而提前退缩,
让目标沦为空想。
在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下,
我们既需要打破传统模式的禁锢,
也需要调整心态,
勇敢地拥抱改变与不完美,
向着目标坚定前行。

直面真相,勇破迷局

在生活和职场中,
认清真相是做出改变的关键,
可这需要十足的勇气和意愿。
实际上,我们心里清楚顾客
的抱怨、产品的质量问题,
以及行业的衰退趋势,
却因顾虑太多,
不敢直面这些真相。
成功人士则不同,他们目光敏锐,
能抓住过去和未来的关键线索,
把复杂信息梳理清楚,
从而掌控局面。

但现实中,人身攻击、
沉没成本和复杂体制,
像幕后黑手,
把工作搅得一团糟,
让我们陷入纠结困境。
再加上万物各有生存逻辑,
理解其他系统的运作并不容易。
少数人看清且承认了真相,
却在要不要说出来这件事上犹豫。

他们怕直言打破平静,
招来同事不满,
也受固有观念影响,
觉得说真话不是自己的职责。
但要明白,有眼光的企业,
寻找的正是能洞悉真相的人。
要是空有这能力,
却不敢承认和分享,
那它就毫无用处。
只有鼓起勇气直面真相,
才能打破迷局,开辟未来。

把每天当作感恩节

这是我最喜欢的节日
这里有一个很好的理由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和地区
什么样的文化或背景如何

感谢工作,感恩生命
感恩努力和付出
我们每天不自主的评判和指责
堵塞本通往真相和力量之道
失去许多的连接和机会
感恩节我们加强凝聚力
交流,分享食物商品,经验
感恩会产生更多感恩积极循环

感恩节彼此感恩 ,感恩一切
每个文明的刷新都生生不息的
内心也要有此一个周期的转化
不耿耿于怀自己没得到的事物
忽略了我们实际已拥有的一切
脱离这死循环须训练自身“感恩”
这是从内到外对自己表达感恩
能真正看到自己并感受感恩态度
是行走在个人力量很重要的部分
把你的情绪默认为感恩
不管你处于顺境或是困境
不管你已偏离了感恩多远
始终将你的情绪和思想回到
感恩——慢慢的习惯成自然

到底在比什么?

虽然今天富翁控制着许多倍的
财富,今天50位最富有的亿万
富翁比20年,前生活的50位
最富有的人快乐吗?
130米的游艇并不比60米的
游艇好,除非我们在状态上
衡量出“更好”当然,一旦
有人拥有135米的游艇
那么130米的游艇就没有
吸引力了,这是寻找身份
人需限制的原因。

仅沿一个轴测量幸福感会带来
危险,首先,这样做往往使你
很容易失望。因为最大化单个
变量的不平衡方法会轻易增加
你落后的机会。而且你往往
可能会成功达到极限,
然后你又会在什么地方找到幸福。

边界是地位游戏存在的因素
无限制的生活很少带来满足感
纳税的亿万富翁比不纳税的
活得更有意义感或快乐。
对于单轴竞争者而言重要的
是游戏,等级制度和排名,
对关心身份的人来说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