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和信任

网络显然存在人与人信任问题
它是由三个部落开始的
彼此之间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军事力量是最初的ARPA的建立
和资助。早期的用户中包括世界
各地大学的教授。在美国旧金山
一群“嬉皮士”是互联网在线
最早的文化的建设者

这些群体都是高度信任的社区
很容易朝着同一方向达成共识
通过团队的努力得出想要的结果
他们将在线参与的人也是如此
随着互联网和网络工具的建立
他们往往会忘记了建立信任层
我们共享文件,搜索,浏览和
在线语音,视频交谈方法很多
但没有办法从事人类围绕身份
和信任所做的非常复杂的事情

自从有记载的历史开始之前
人类就一直处于部落关系
但是互联网不是社区或部落
而只是一项崭新的技术
可以放大一些声音和想法
当我们不知道这些人是谁
他们是不是机器人时
信任就会受到挑战和侵蚀

素净人生的智慧

人至中年,愈发能体悟
“无心” 带来的生活真谛,
它与素净的生活态度高度契合。
物质层面,不对外物过度追逐,
方能摆脱外物的奴役。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
中年人的素净生活,
是 “为腹不为目”,
只获取真正需要的东西,
以此收获自由。
比如梭罗独居瓦尔登湖,
仅用简单的物质维持生活,
却在精神上获得了极大富足。

人际关系上,
摒弃算计,
以 “无心” 与人交往,
反而能吸引同频之人,
就像溪流自然而然地汇入江海。
心灵的修炼至关重要,
“虚其心,实其腹”。
中年人通透的关键,
在于清空焦虑与攀比,
让本真智慧自然流露。

独处时,
践行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
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
在喧嚣中保持冷静观察,
看清事物本质。
这种 “无心” 境界,
犹如中国画中的留白,
看似空无一物,
实则蕴含无限可能。
中年之际,
学会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生活将充满别样精彩。

重新开始

如果教育体制能够意识到网络
文化的存在,有可能开创新旧
文化的创造性融合。如果缺少
此基本认识,那网络一代是
不会在当今学校里找到未来的

不管愿不愿意,网络一代孩子
都会接触现代世界的所有那些
成人新闻——战争、种族歧视
暴乱、犯罪、通货膨胀、性八卦
他通过手机屏幕和宇航员们一道
在太空中漫步;他被电影、电脑
手机和各种渠道的信息所淹没

目前学校都是些智力惩罚机构
也许最少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电脑手机屏幕的图片视频带给孩
子们深度参与的即时性和同步性
使得他们对传统教育那种疏远
视觉化的目标不屑一顾,视之为
不真实的、不相干的和幼稚的
学校里传统分析方法学习的东西
太多了,而这是信息超载时代
要想让学校不再像是一座没有
围墙的监狱,唯一的办法就是
用新的技术和价值观重新开始

生拉硬拽

新一代孩子在感受需全部感官
参与网络媒介后,就不太可能
适应分割、视觉化的教育目标
他们渴求深度参与分享,而不
是线性的抽离和单一顺序模式
在毫无准备下,他们被从电视
网络数据那整体的、参与的和
包容性的环境生拉硬拽到学校

曝露在文字,机械的媒介中
更不用说还有课程和学分
这种庞大的官僚结构
在网络媒介影响下所形成的
本能会把他们的所有感官
都投入到学校要他们读的书上
但机械的特性却无情拒绝他们
要求其仅用视觉学习,而不是
动用整体感官的格式识别模式

不难发现,小学生的阅读
姿势是对电脑体验的背道而驰
其眼睛离书本的距离约12厘米
在这距离尽力要把网络那种全
身心投入体验带到文字纸张上
徒劳无益试图像沉浸在电视
电脑屏幕中一样沉浸在书本中

艺术变革与社会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

叶芝、庞德、艾略特和乔伊斯,这些20世纪伟大的艺术家,开创了独特创作路径。他们基于认知与创造过程的一致性,让人们看到艺术创作,其实是将平凡体验从“垃圾”升华为“宝藏”的再现。

在新媒体时代,仅认识到变化的表象远远不够,我们必须深挖新媒体变化的根源。否则,难以消除或改变新电脑网络技术对社会心理造成的影响。个人在这类环境变化面前,力量太过渺小,难以独自完成自我保护与调适,这通常需要社会集体发力。因为这些变化关乎整个社会,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应对,社会机体才能在挑战面前有所作为。

可惜,我们对塑造和转化的力量所知有限,也缺乏有效行动方案来控制、引导新技术,以实现人类的扩展与改造。如今,新媒体带来的变化迅猛扩散,好在也带来了制定普适教育计划的契机,让我们有机会借此把握共同命运,积极应对时代变革。

教育代沟

代沟实际上是巨大的文化分歧
它分隔的不是两个不同年龄段
的人群,而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当今教育系统是一面后视镜
呈现过时的、正在死去的系统
它建立在识字的价值观和分散
分割的数据上,不适合当今
网络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需要

别以为只需把所有的细节弄对
拿个满分,进一所著名的大学
进行销售,润色标志,做宣传
然后确定和保证就会随之而来

我们一直在以错误的方式做事
大多数学校教师、管理者和
家长仍然不知或拒绝接受这点
网络时代的孩子在荒谬中成长
被夹在两个世界和价值体系间
两种体系都不能使他走向成熟
因为他不属于其中的世界
而处于两种不断冲突价值观的
混合地带。这种全新成长过程
就是新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简单的授课和重复事实无效率
指望网络数据觉醒的新一代
遵从旧教育模式真是勉为其难
这与其环境不协调难以被接受

健康界限:成长与成熟的关键

随着心理的逐渐成熟,
我们内心的边界也在发生变化,
它可以扩展,
也会变得更具渗透性。
就像谈恋爱时,我们在不破坏
或忽视自身界限的前提下,
能与对方亲密相处,
界限不仅没有被削弱,
反而得到了扩展。
但若是盲目扩大爱,
比如过度付出、失去自我,
界限反而会被削弱。

意识的每个发展阶段,
都恰到好处地嵌套在相互合作
的整体边界复合体中。
这种合理的边界,
让个体保持最佳状态,
能够在人生道路上找准方向,
学习和发展所需的能力。
要是界限过于宽泛,
人就会固步自封,难以进步,
只有少数人能突破困境继续前行;

而若处于边界不足的状态,
我们在某个成长阶段停留的
时间不够长、不够深入,
就无法充分学习应有的经验,
只是徒有成长的表象,
却没有真正在这个阶段扎根生活。
健康的界限是成长的基石,
没有它,我们只会变老,
却难以实现真正的进化。
它让我们在保持独特的同时,
又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实现汇聚而非同化。

正视愤怒:被误解的情绪力量

愤怒常被当作不健康的情绪,人们往往把它和侵略、恶意混为一谈,没有区分愤怒与侵略性,还混淆愤怒本身和愤怒可能引发的行为,甚至倡导压抑愤怒,不表达出来。

当我们发现既无法真正理解内心,又不能否定其存在时,才开始踏上对心与意识的领悟之路。那些在精神灵性边缘徘徊的人,很少能看到愤怒的实际价值,总是设法避开它,意识不到它作为边界活力守护者的重要意义。

愤怒是维护个人界限的主要情绪。即便内心怒火翻涌,受文化和习俗影响,我们也倾向于隐藏怒气,结果放弃了捍卫自身界限所需的力量与气概。

如果没有自由表达愤怒的机会,我们拒绝他人时虽悄无声息,却缺乏力度和影响力,内心的肯定也显得苍白无力,与真正的生命力背道而驰。没有足够的话语和精力主张自己需要的界限,我们就容易受到可能伤害自己的力量摆布。所以,我们应正视愤怒,合理运用它的力量保护自己 。

忽略边界

我们习惯性将自己束之高阁
将安全与自由混为一谈
如果我们被束缚将门大开
就会浮现在现实生活的边缘
将融合与亲密相融合
将无限与自由相混淆
对同情心的过度容忍

那些边界不足的人倾向于将
坍塌的边界误认为扩大的边界
边界的崩溃被视为超越了边界
我们可合理化或美化这种放弃
边界方法,将其作为一种解放
摆脱束缚的束缚
以服务于超越和精神实现

激进扩张是好事情,但使我们
脱离边界与真正开放混为一谈
没有意识到我们并没有真正
扩大边界,而是忽略了边界
像许多老好人没采取必要立场
而让其言谈举止得体不受挑战
认为我们对他们很有同情心
因此不尊重我们的边界
被不恰当地越过甚至践踏

放弃疆界并不能说明更高的
状态,只是逃避现实和反感
避免面对,进入和克服痛苦
分离在精神上的长袍仍是分离

遇见你的优势

如果你不害怕,不抗拒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可轻松通过
那也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不感到生涩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想使自己适应认知框架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认为自己想明白了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跳得太快
很快就会反弹回原来的方式
如果你等待太久而无法跨越
那么在看到不同地面的
新鲜事物变薄之后
你将继续束缚自己的旧方式
尽力而为不是一次性的活动
而是存在的方式

如果你在态度间权衡轻重
执着于观点的复杂性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追求快捷的答案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安顿下来吃快餐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被希望所吸引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使说明比启示更重要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想得太多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想使一切变得合理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执着绝望
那不是你的优势
如果你保持原样
那不是你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