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隧道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而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隧道”。
每个人都持续通过增添信息,
来完善自身的“现实隧道”,
又或者跳出当前的“现实隧道”,
投身更有趣的“现实隧道”,
甚至踏入满是多样选择的
“现实迷宫”。可归根结底,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试想,当你遭遇车祸时,
从任何存在论、操作论、
实用论、世俗论、感官论
或是时空论角度,
都难以认定“你创造了撞你的车”。
车源自绝对现实,
尽管这“绝对现实”具体含义不明,
但它确实存在。
不过在被车撞之后,
你却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你可以把宇宙判定为一个
毫无意义、残酷冷漠、
无神且无情的世界,
觉得人们会遭遇可怕事故,
生活毫无价值,
进而选择在床上消沉度日,
余生与沮丧相伴。
但你也能够换个想法:
“这次被车撞,
恰恰是证明尼采所言
‘杀不死我的,
使我更强大’的机会。”
由此可见,
我们无法创造客观现实,
却能塑造对现实的主观认知与诠释。

真正忘记自己

如果你对食物感兴趣,
就会看到可以吃的地方。
如果你喜欢女孩或男人,
那会看到符合条件的女性和男人。
如果你认为你的爱人在欺骗你,
就会看到一些让你嫉妒的事情。
我们可能都在看同一件事,
本可以描述都在看的同一个场景,
人们看到食物,看到嫉妒的理由
看到男性或女性的吸引力,
它在外面吗?这些物体就在那里。
就像湖中有水一样。
你看到的并不在那里,
把它放在那里,因为在你的内心
如果你没有被男性或女性所吸引
你就看不到这一点,
你是按照你内心的想法打造的。

当你了解生活时,
你就会知道真正存在的是什么?
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那里。
你不会发现,直到你忘记自己
你必须真正忘记自己,
整个精神之路是关于忘记自己。
这与学习无关,与获得无关
与做无关,与体验无关,
是关于失去对个人自我的沉迷感
除非你去掉它,
否则你将无法看到外面的东西。

你本完整:回归内心的自洽

你是否曾感觉生活中缺失了什么,
仿佛在寻觅一块始终找不到的
自我拼图?这种感觉很常见,
但有个真相你或许鲜少听闻
——你本就完整无缺,
没有什么是破碎或残缺不全的。
让你感到平衡、
专注且充满活力所需的一切,
一直都存在于你的内心。
有时,
我们只是需要重新回归这个事实。

把你的身体想象成一个精妙绝伦
的能量网络,其中的能量时刻
处于运动与流动之中。
你产生的每一个想法、
吸入的每一口空气、
涌现的每一种感觉,都是这股
充满活力的能量流的一部分。
如果生活中有些时刻让你觉得
格外沉重或艰难,
这并不意味着你失去了什么,
仅仅表明部分能量的流动可能
减缓或发生了改变,
从而引起你的注意。

当你感到迷茫或缺失时,
试着向内探寻。
通过关注内心,
感受体内能量的起伏,
你会发现,
那个完整、自洽的自己从未离开。
接纳当下的自己,
让能量顺畅流动,
生活的美好便会在这种回归
本真的状态中自然呈现。

拥抱真自由

面对这些因自由行为产生的外部性,
会受到否认或弱化其影响的诱惑。
这就如同青少年的思维模式,
在为自己追求自由的行为辩护时,
总是试图指出不会有坏事发生;
即便有不好的事情出现,
也坚称其无关紧要;
甚至当事情确实产生严重影响时,
也极力推脱,
声称并非自己的过错。

这种否认的态度虽然看似轻松,
却无法真正解决任何问题。
实现真正的自由最有效的方式,
是为正在采取的行动承担责任
而表明承担责任的最佳途径,
就是主动突出行为产生的外部性,
并勇敢地接受之。
当你坦诚地承认那些大家
都能轻易看到的问题时,
他人也会更容易信任你。

详细列出你的政策、产出
或行为所带来的所有负面后果,
然后清晰地告知大家你将采取
何种措施进行补救。自由,
绝非是逃避责任的巧妙算计,
而是主动承担责任的光明大道。
只有勇敢面对行为的外部性,
积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才能在自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更稳,真正拥抱自由的真谛。

认知的多维审视

我们构建的每一个模型,
不仅传递着宇宙的信息,
也映射出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
从本质上看,
这不过是人类的象征性游戏。
毕竟,
真实的宇宙远非任何模型所能涵盖,
其宏大超乎想象。
我们建立的任何模型都不是在
描述宇宙,它描述的是我们的
大脑在这个时候能够表达的内容。

禅宗佛教及多数佛教流派
与量子力学都持有一种观点:
将自身排除在外的宇宙描述并不准确。
这是因为,对宇宙的描述实则
是对观测宇宙所用工具的描述。
倘若我们仅依靠自身神经系统
这一工具来观测宇宙,
那么在描述宇宙时,
就必然要把自身神经系统纳入其中。
我们不能忽视,
观测行为本身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我们既是观测者,
也是被观测宇宙的一部分。

这警示我们,
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
需时刻保持对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
模型虽为有力工具,
但并非宇宙全貌。
唯有正视自身在认知中的角色,
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才会更接近真实,
也才能在这场无止境的探索中,
不断拓展认知边界。

拥抱变化,方得成长

世间万物,
皆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
天气瞬息万变,
大陆历经漫长岁月,
在海洋上改变形状、
漂移位置,而我们自身,
也在时光长河里发生着
翻天覆地的变化。
试图紧紧抓住某样东西,
往往只是徒劳一场空,
毕竟持续变化才是生活的本质,
如同虚幻缥缈的梦境。

我们常认为,
生活需要稳定与坚实,
渴望脚下有可靠根基,
能让我们安心立足、发展。
然而,事实上,
成长与发展恰恰离不开流动性
与变化。一成不变,
会让人如同置身停滞的空间,
恰似新鲜空气不再流动、
活水停止奔涌。
这对多数人而言,
是种极不愉快的体验。

相比呼吸污浊空气、
饮用死水,感受微风拂面、
呼吸清新空气、畅饮潺潺流水,
无疑更加愉悦且有益健康。
生活中的变化,
就像自然中的清风与活水,
看似带来不确定性,
实则是推动我们前行、
实现成长的必要力量。
所以,
我们应学会接纳并拥抱变化,
在这永恒的变动中探寻生活的真谛。

坚定走上这条路

在人生旅程中,最艰难的时刻
是当你确定了自己人生的路线
知道如何到达那里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出于某种不虔诚的原因,
那力量和朝着这方向前进的平衡
都是你大脑小我想要去的地方
这是最令人困惑的。
上天把它设置在你害怕的地方,
你想逃离的地方正是你要去的,
地方——朝着所有朝着你目标
前进的力量的方向——
当你释放掉了足够的“小我”,
就能感觉到“本我”的平静和喜悦。

当你发现“小我”在抗拒时,
你可以放下抗拒,臣服
经过不断的练习,这会变得容易
勇敢朝着你的目标前进,
那就是你想去的地方,
但不知何故恐惧或欲望恰好在,
那就远离你的恐惧。
终极之路的唯一目的就是
放下“小我”,保持你的“本我”
你所苦苦追求的东西
其实本自具足,甚至更多
尽你所能你瞄准那艘船
坚定地走上这条路,不回头!

为了超越自我

小我是一种习惯
它想要自己的方式,想要的东西
这是唯一让你无法航行的东西
风吹就吹,天气会有阴,有阳
会有顺风,也会有逆风
还有一段路要走
不利的风把你吹偏了
他们不会让你偏离正轨
只能稍微放慢速度
但这就是其本意。总有一天
你会发现他们没有放慢速度
你知道当你谈论自然和优雅时
有多完美吗?顺风顺水
有恩典在你的道路上帮助你。

你身边还有不利的风则是恩典
因为你需要经历并学习在这些
不利的风中所需的天赋
从洋流、风和事物的性质来看
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是能带
你达到目标的最高点
如果它们没有发生,你就无法
像现在这样迅速到达那里。

即使你坐在那里情绪低落
风也没有吹,这是当时可能
发生在你身上的最高的事情
当一切都说了又做了
大自然的每一种力量——
生活在你周围展开的每一股力量
——都是为了你超越自我。

接受不确定性

接受怀疑中产生的内心自由,
在生活中希望混乱中生存,
能与混乱共舞。最终,
你如此努力想要控制的一切,
从一开始就是无法控制的。
生活不是为了符合你的情感规划表,
也不是为了遵循你理想化的日程安排。
人们会让你失望,
计划会失败,
情感会改变,
而这一切都不是错误,
虽然不如你愿,
但这只是事物的本质。

你必须清晰理解了这一点。
痛苦不是来自变化本身,
而是来自对变化的抗拒,
来自拒绝接受生活是流动
而非固定形式的事实。
当你接受不确定性时,
一些事情就会发生改变,
不是外在的世界,
而是在你内心。
僵化开始让步,
焦虑失去了它的意义。

你不再与现实抗争,
而是开始顺应眼前的一切。
这不是屈服,而是智慧,
是情感上的成熟,
是自由。一种无需背负理解
一切的负担就能生活的自由,
不需要为每一种情感贴上标签、
为每一种痛苦找到解释、
为每一个选择找到正确道路的自由。
依道而行,无为而为。

深层现实:隐喻抑或绝对?

深层现实或许具双重属性。一方面可被视为认知的隐喻。深层现实并非具体可触的实体,而是人类对终极真理不懈追寻的象征。如同康德提出的 “物自体” 概念,是理性尝试突破现象界局限时的必然设定,然而其真实面貌难以被直接洞察。我们对宇宙本质、生命意义的无尽思索,正是这种隐喻性的体现。

另外在宗教与神秘主义语境中,深层现实成为灵性实践的指引。常被具象为道、空性或宇宙意识,以佛教的 “空” 为例,它既不是空无一物,也并非常规意义的实体,修行者通过冥想等方式超越二元对立,进而主观上 “触及” 这种深层体验,尽管无法进行客观验证。

有些灵修传统宣称实现了如 “合一” 体验这般对深层现实的直接感受。若把意识状态的转变当作体验范畴的拓展,那么这类经历仍停留在现象界;可若认定其指向超越性的本体,那就意味着要承认人类拥有某种超理性直觉,而这恰恰是科学与存在主义通常回避的领域。深层现实的本质究竟是隐喻还是绝对,仍有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