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练习

让我们看简单的现实问题,目的
是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关键方面
这个练习对你来说应该很容易
假设我告诉你我刚搬进新房子
而我有问题。我的新装修的房子
里的办公室灯光太暗了
我该怎么做才能解决此问题

这里有一些更常见的模式

即时知道,读完问题后答案就突然
浮现在脑海中。你甚至不必考虑它

多项选择–两种或多种可能性突然
出现,你从其中选择了首选选项

有意识的分析 –你阅读并重新阅读
了我对问题陈述,并试图考虑采用
潜在的限制因素来推理智能解决方案

需要更多数据–你认为我对问题的
定义不充分,想要索取更多详细
信息

怀疑–你认为这可能是个棘手的问
题并思考了我误导你以提出观点

冷漠–你不在乎回答这问题
并且继续阅读或浏览该文章
而无需费心澄清特定解决方案
还有许多其他可能性

神奇的技术

飞行是神奇的,而开车只是
骑有电动机的自行车或骑马
自动驾驶汽车的挑战不在于它没
有驾驶员,它是带有轮子的飞机

谁在受益?很明显如果我们
——可以将技术和资本主义
归因于他们的需求和欲望
技术和资本主义共同需要我们
他们希望我们启用更多神奇
技术并延长工作时间
否则资本主义不会受益

当一种神奇的技术,以我们不相
信我们能理解的一种技术到来时
感觉就像是面临生与死的挑战
我们的本能是被吓跑,赶紧离开
互相八卦,编造故事并寻求保证
疫苗已经经历了几代人的挑战
由于它们持久耐用,具有击球感
就像魔术一样我们对它们的治疗
与无管制的安慰剂和专利药物市
场完全不同,无论其功效如何

诗歌:生活的隐秘告白

诗歌,从不直白解释,
却能悄然揭示真相。
它源于平凡日常,
却又深植于非凡的感悟之中。
散文负责如实报道,
诗歌则擅长揭开表象的面纱;
散文稳步前行,诗歌自在跳舞。
在散文阐述意义之处,
诗歌超越了意义本身。
散文说神秘主义者难以言表的,
诗歌却赋予其发声的力量,
让听众仿若戴上助听器,
拥有前排绝佳视角,
去聆听那所谓不可表达的声音。

诗歌是审美形式下口头表达的顿悟,
是一场舞动粒子与耀眼流光的
结晶演示,满含惊奇之感。
它不只是演讲,更是诚挚邀请。
不要对诗歌浅尝辄止,
而要紧紧抓住它,亲密相伴,
嗅其芬芳,尝其韵味,
融入它的寂静与脉动,
驾驭它的波澜,
与它的奥秘深度交融。

关系中多少总会有混乱与动荡,
你也要全身心的投入,
直至与它合为一体。
生活是存在的诗歌,
艺术是创造力的诗歌,
音乐是声音的诗歌,
亲密是关系的诗歌,
美是启示的诗歌,
诗歌已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又怎能离开诗歌,
去感受这多彩的世界呢?

等级的标记

作为将价值与特定的人类群体
联系在一起的手段,等级制度
时常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地方
引导着我们每一个人
它在我们的骨子里植入对人类
特征的无意识排序,它制定了
规则、期望和成见,而这些东
西曾被用来为针对人类内部
某些群体的暴行辩解。在美国
等级的标记就是我们口中种族
它基于外表来划分人群

白人移民通过成为‘美国人’
通过融入更高地位的群体来获
得社会地位,而黑人移民若是
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却可能反而失去社会地位
在美国,人们并不看重
你的技能或受教育程度
但他们需要为这个国家做贡献
你首先是被看作一个中国人
你肯定不习惯这个身份
这个身份在我们的祖国家乡
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每个人的
肤色,文化习性都差不多
但现在它似乎无所不在

当你变得越美国化,就越感受
到你并不是作为一个移民
不仅是作为中国人生活
在这里,而是作为黄种人生活
在像你一样的人,不受欢迎的
打烙在每人思维的等级制度

物体只能形成物体

量子物理学家阿米特·戈斯瓦米言
整个科学唯物论的模型是还原论
基本粒子形成了原子,分子
然后是细胞,组织接下来神经元
最后形成大脑,大脑则产生意识
这就是我们现代科学的理念

但是物体只能形成另一个物体
却无法成为另一个层面的主体
物体永远无法造就感受者
也就是我们所感受到的自己本身
你不能说你没有感受到自己
你有感受是因为你体会到
自己与感受到的物体是不同的

当思考和谈及自己的身体部位时
我们会说我的手,我的腿
而不是我手或我腿
以我的身体语句来谈论身体部位
而不是我身体,这就代表着我
本身并不是指我的整个身体
感受到自身是身体和部位拥有者
答案是否就是有什么物体
或人在身体之外进行感知呢

当我们有机会完全了解了自己
了解了我们的意识进化途径
我们也就同时了解了宇宙
分离感自然就会随之消失了

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是保持行动的能力
当你为一个更大目标而努力时
动力就会像波浪一样撞击和消失
可产生结果的不是你的动力
而是你的行动
持久性使你即使在没有动力的
情况下也可以继续采取行动
因此可以不断积累结果

持久性不断给自己提供着动力
如果你始终保持采取行动
那么无疑最终将获得结果
结果可能会非常有激励作用
例如,一旦你减掉了最初的
10斤并且感觉衣服宽松些了
你可能会对节食和运动更热情

你应该始终坚持不懈吗
当然不是。有时候选择放弃
才是最好的选择。听说过名
为Traf-O-Data的公司吗
和微软均由盖茨和艾伦创立
经营了好几年之后
最后才决定放弃了这家公司
当然他们在微软方面做得
更好。如果他们没有放弃
Traf-O-Data,那么今天我们
将不会有如此丰富的微软和
比尔·盖茨的许多笑话收藏

情绪与感觉:生命的体验密码

当有机体产生简单反应,
比如退缩,从本质来讲,
这是一种情绪反应,
像恐惧、愤怒或同情等情绪,
都是一系列会产生特定效果的行为
集合。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
经历它的个体,还会在外部
的其他生物或环境中产生作用。
感觉虽看似简单,
实则是一种行动体验,
是制定生活行动计划的体验。

当你说“我感觉很好”并描述幸福时,
指的是有机体良好运作的体验,
即便不是最佳状态,
也是朝着内稳态的最佳方向发展。
在进化的历程中,基于上述这些,
才产生了高度组织化的情绪,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型“音乐会”。

人们常从周围的典型事例中认识
情绪,如恐惧、愤怒、厌恶、
幸福、爱等。往往直接接触到
这些已高度组织化的情绪表现,
却忽略了在此之前,
已经存在情绪状态,比如饥饿、
口渴这类或好或坏的基础状态。
它们是情绪的前奏,
是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谱写着我们丰富的情感乐章。

重新定义成败,把握当下时光

在项目推进的旅程中,我们必须明白,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丝毫不差地契合我们的所有期望。其实,早在交付工作之前,我们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价值,绝不存在毫无意义的项目。

失败与成功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处在一个连续的谱系之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因素是我们难以掌控的。所以,真正关键的问题并非纠结于成败,而是当我们投身于这个投入时间与精力的项目时,该如何度过这段时光?

未来充满未知与变数,我们无力左右。但毋庸置疑的是,我们完全有能力聚焦当下,专注于手头正在做的事情。那些花费在试图控制不可控因素上的精力,最终都只是徒劳无功。与其在不可知的未来和无法掌控的事情上耗费心神,不如踏踏实实地把握当下,在每一个此刻全力以赴,让自己在项目进程中收获成长与价值,如此,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面对 。

慢步致远,缓行速达

在驾驶途中,若司机放慢车速,绝大多数汽车碰撞都能避免。把这类情况称作“碰撞”而非“事故”,恰恰说明很多并非不可抗,而是车速过快导致。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生活哲理。

生活里,大胆的计划必不可少,它像远方的灯塔,照亮前行方向。可我们常因急切达成目标,在最后时刻抄捷径,结果事与愿违,陷入困境。就像急于抵达目的地而超速驾驶,反而可能引发碰撞,耽误行程。

我们应学会“要快,但不要急”。快,是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向着目标坚定迈进;不急,是在前行路上,不盲目求快,不被焦虑裹挟,有条不紊地推进计划。比如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不是一味追求速度,匆忙交差,而是放慢节奏,仔细打磨,看似花费时间,却能提升工作质量,最终高效完成任务。

摒弃索取,主动奉献

“世界欠我们什么?”当抛出这个问题,我们就掉进了一个思维陷阱。它扎根于稀缺心态与过度的权利意识,可现实是,世界并不会因我们的追问而停下脚步、给予回应。当越来越多人纠结于此,不仅无法得到答案,反而会与世界的发展背道而驰,被它“推开”。

换个角度,“我欠世界什么?”这一提问却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开启无限可能的大门。当众人都思考这个问题时,每个人的点滴贡献汇聚起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共同创造更美好的世界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一味等待世界给予我们应有的,这一过程疲惫又令人沮丧,好似在黑暗中无尽等待曙光。而主动扛起责任,思考自己能为世界贡献什么、如何引领积极改变,这个过程充满活力与乐趣,每一次付出都是自我价值的彰显,每一次行动都能为世界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