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里古老保守的四个电路

1.口腔生物生存电路:这个电路由母亲或第一个照顾婴儿的对象印刻,并由随后的营养供给或威胁所调节。它主要关注吸吮、进食、拥抱和身体安全。它会机械地远离有害或掠夺性的事物——或者任何通过印记或条件作用与有害或掠夺性事物相关联的东西。

2. 肛门情感 – 领土电路:这个电路在婴儿 “蹒跚学步” 阶段被印刻,此时婴儿开始站起来四处走动,并开始在家庭结构中争夺权力。这个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电路处理领土规则、情感游戏或策略、啄食顺序以及支配或服从的仪式。

3. 时间绑定语义电路:这个电路由人类人工制品和符号系统印刻和调节。它 “处理” 和 “包装” 环境,根据当地的现实隧道对一切进行分类。发明、计算、预测以及跨代传递信号是它的功能。

4. “道德” 社会-性电路:这个电路在青春期的第一次性高潮经历中被印刻,并由部落禁忌所调节。它处理性快感、当地对“对”与“错”的定义、生殖、成年-父母角色(性别角色)以及对后代的养育。

频率疗法:从神秘走向科学

长久以来,频率疗法、振动治疗
常被自动与神秘主义挂钩,
不过,这一观念正悄然改变。
前沿实验室和知名学府已着手
研究祖先传统认可之事:
人体会对特定频率产生反应,
一旦频率失衡,身体、心理与
情感层面的失衡便会接踵而至。
现代科学正凭借数学般的精确性,
证实声音、光以及电磁场能够
引发显著的生物反应,
这已不再关乎信仰,
而是证据确凿的事实。

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
特定机械振动助力骨骼组织再生,
速度远超传统治疗手段。
与此同时,麻省理工学院实验室
记录下低频声音脉冲对人类细胞
行为的影响。
频率疗法的核心是“共振”这一
简单却强大的原理。如同水晶
玻璃杯在适宜频率下会振动至破碎,
我们的细胞也会对振动刺激有所反应。

每种细胞都有其固有频率,
恰似独特的“音符”。
当细胞接触到合适振动时,
能够被激活、修复;
倘若细胞失衡,比如癌细胞,
甚至会被瓦解。频率疗法正从
神秘领域逐步迈向科学正轨,
有望为医疗健康领域带来全新变革。

执念如茧,困心成苦

人生在世,痛苦常伴,
其根源往往在于内心深处的执念。
我们的脑海里,总是勾勒出理想
的生活与事物发展的轨迹,
一旦现实偏离设想,
痛苦便如影随形。
我们拒绝接受某些情况的发生,
却无力阻止,
只能被痛苦瞬间淹没;
满心期待事情按特定方式发展,
一旦背道而驰,
痛苦便悄然滋生。

即便得到了一直渴望的东西,
又会因害怕失去而陷入痛苦的泥沼。
人性中的贪婪与欲望,
同样是痛苦的源头。
佛说众生皆苦,正是因为心中
充斥着太多既定的期待与欲望。
这些欲望驱使着我们,
为了健康、婚姻、孩子、
财富、名声,不断奔波忙碌。

内心的需求不断涌现,
皆因执着于自己认定的方式。
有了这份执念,
我们踏上征程,
努力让事情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拼命获取自认为安稳可控的东西,
同时极力避开那些可能带来不好
结果的事物。
可在这追逐的过程中,
痛苦从未远离,
反而如丝线般缠绕,越缠越紧,
让我们困于其中,难以解脱。

破局限之茧,理解真正的强大

人生常感局限,并非世界促狭,
实则视野如井蛙观天般狭窄。
世界的本真,
绝非仅靠肉眼看见表象,
而是需洞察其内里的看透。
困住人生脚步的,
往往不是周遭环境,
而是内心的心境。
真正的强大,并非是外在的强硬,
而是内心的柔韧与通透悟道。

我们在得与失间反复纠缠,
在荣与辱中奋力挣扎,
在人世的起起落落里茫然失措,
满心以为尽力便能收获圆满结局。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世间的规律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你强求越多,失去的速度便越快。
那些过于刚强的事物,
最终多逃不过折断的命运;
过于执着的追求,
往往会走向失控的境地。

我们总是一心渴望变得强大,
却从未静下心来思考,
到底何为“真正的强”。
水,至柔无比,
却能水滴石穿;
风,轻柔无形,
却可移山填海;
夜,黑暗深沉,
却孕育着黎明的希望。
至柔之物,懂得屈伸之道;
至刚之物,反倒脆弱易毁。
强者能在复杂世事中,
灵活应对,坚守自我,
于无声处,积聚磅礴力量。

对死亡“做空”

我们无法为获得长生不老
而四处找神仙拜师学艺。
是否可以倒过来想一下:
人生其实是一场对死亡的“做空”
该如何“做空”人皆有之的
死亡恰似八仙过海,
不胜举列。

问题:死亡会带走你。
做空:努力在这世界留下
一些痕迹。

问题:死了之后什么都做不了,
做空:种些树,或类似于种树
的跨代之事。

问题:死亡令现实世界毫无意义,
做空:创造独立于死亡之外意义。

这样一来,事情就有趣多了。
正如加缪所说,我们力所能及
的只是在别人从事毁灭的同时
尽可能多去创造。
生命其实是一场伟大的奇迹,
活着需要平衡,即时的维护。
惠特曼写道:自我,生命
这些问题总在不停出现。
无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城市充斥着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么意义?
自我,生命答案说你在这里,
你的存在和身份强大的戏剧在
继续,因为你可以贡献一首诗。

信息翻倍驱动的时代剧变

公元1500年,
信息量实现首次翻倍,
信息的翻倍犹如投入湖面的巨石,
搅乱一切,引发巨变。
下一次翻倍历经250年,
从1500年至1750年,
此时,受过良好教育之人掌握的
信息量已是罗马时代同类人的四倍。
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
世界从农业经济大步迈向工业经济,
变革幅度堪比从石器时代
过渡到农业时代,天翻地覆。

随后,信息翻倍进程不断加速。
150年后的1900年,信息量达8倍;
又过50年到1950年,变为16倍,
同时人类平均寿命逼近60岁;
仅仅10年后的1960年,
信息量飙升至32倍。
1968年,知识量翻倍至64倍;
1973年,再度翻倍至128倍。

自1900年起,
旅行速度提升1000倍,
通信速度暴增100万倍,
武器爆炸威力增大1000万倍。
当下,
我们显然正站在新时代的门槛,
却也面临严峻危机,
要么踏入全新纪元,
要么因力量失控摧毁世界。
我们已然抵达临界点,
手握前所未有的知识与力量,
何去何从,亟待抉择。

细胞生命与命运掌控的新认知

一直以来,
从孟德尔到染色体的发现,
人们普遍认为基因主导着细胞的生命。
细胞里的DNA是生命的蓝图,
但实际上,
细胞的生命并非由基因控制,
而是取决于其所处的物理和能量环境。
其刺激给了细胞在量子水平的选择,
基因犹如构建细胞、组织及器官的
分子蓝图,而环境则如同“承包商”,
解读并运用这些基因蓝图,
最终塑造了细胞生命的特征。

就连单细胞的“命运”,
其每一个生命历程的选择,
也是环境而非基因启动了生命机制。
这一全新认知给了我深刻启发。
它让我意识到,
就如同环境掌控细胞命运一般,
我也能通过改变自身信念
通过选择路线来改变生活状态。

曾经的我,深受确定性的影响,
长期处于一种“受害者”心态中,
而如今,基于这一科学认知,
我找到了一条崭新的认知和道路,
浑身顿时充满了可能性的活力。
我惊觉自己能够从确定的“受害者”
转变为自身命运的“共同创造者”,
主动选择塑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难题化作促使你成长的挑战

当意识到面临生活中的挑战时,
先是转变观念,
别老觉得自己有问题,也别认为
是过往行为不当才导致挑战出现。
挑战的数量反映了
你主动承担挑战的程度。
承担越多,你就越能清晰地
认知到自身具备强者特质。
当下,
地球上那些面临诸多挑战的人,
往往最能洞悉自己的强者身份。

不妨放下评判,
这是应对挑战的良好开端。
接纳,是关键的下一步,
它能助你看清难题的本质。
这本质实则是突破以往能力的契机。
不管是否意识到,生活在
很大程度上围绕着突破自我展开。
生活中固然有喜悦、快乐、幸福、
创造力、爱、兴奋等诸多美好,
但在追求这些美好的过程中,
你常常会直面那些以挑战形式呈现、
被你选中探索的主题。

这表明,无论此刻
你在人生道路处于何种位置,
一切都恰到好处。
你既没有搞砸任何事,
也未严重偏离轨道。
当你明白改变看待难题或挑战
的方式是克服它们的关键时,
便已踏上超越挑战的征程。
换言之,
你一定能战胜这个特定挑战,
它不会伴随你一生。

奇妙的“内”与“外”之思

如何准确区分内在与外在?
这着实是个难题,也正因如此,
许多人容易陷入困惑,
毕竟难以消解二者的差异。
多数人觉得自己的脑袋处于宇宙内部,
可在许多案例中论证:
宇宙实则在我们脑袋里,
而我们的脑袋却在宇宙之外。

就拿这个工作室来说,
它必然在我脑袋里,
不然我不会察觉到它,
我脑袋里有关于它的模型。
在这个工作室模型里,
又有一个“我”的模型,
“我”的模型之上还有我脑袋的模型,
但这并非我真正的脑袋。
我真正的脑袋,
容纳了整个工作室、
我的身体以及这个脑袋模型。

宇宙也是同样道理,
整个宇宙是我脑袋里的一个模型,
而在这个宇宙模型里,
又包含了一个我脑袋的模型。
如此一来,仿佛我有两个脑袋,
一个是在宇宙之外,
容纳整个宇宙模型的脑袋;
另一个则是处在宇宙模型之内的脑袋。
这种看似矛盾的观点,
打破了常规对内外的认知,
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与宇宙间奇妙的关系。

现实隧道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而是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隧道”。
每个人都持续通过增添信息,
来完善自身的“现实隧道”,
又或者跳出当前的“现实隧道”,
投身更有趣的“现实隧道”,
甚至踏入满是多样选择的
“现实迷宫”。可归根结底,
我们并非在创造现实。

试想,当你遭遇车祸时,
从任何存在论、操作论、
实用论、世俗论、感官论
或是时空论角度,
都难以认定“你创造了撞你的车”。
车源自绝对现实,
尽管这“绝对现实”具体含义不明,
但它确实存在。
不过在被车撞之后,
你却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

你可以把宇宙判定为一个
毫无意义、残酷冷漠、
无神且无情的世界,
觉得人们会遭遇可怕事故,
生活毫无价值,
进而选择在床上消沉度日,
余生与沮丧相伴。
但你也能够换个想法:
“这次被车撞,
恰恰是证明尼采所言
‘杀不死我的,
使我更强大’的机会。”
由此可见,
我们无法创造客观现实,
却能塑造对现实的主观认知与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