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从不单独存在

人类群体,
比如个人组成的集体,
既可以从内部审视,
也能从外部观察。
从内部视角来看,
集体是个人的集合,
成员们拥有共同文化、
共同价值观、共同意义的
内部状态以及共享语言。
在这个“我们”的空间里,
个人能体验到从相互理解、
友谊、爱,到仇恨、
相互支持等各种情感。

这里包含第一人称“我”,
即左上角;第二人称“你”,
此象限常被称作第二人称象限;
还有第三人称“他/她/它”,
对应右上角。也就是说,
我们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
即“我”“我们”和“它”。
各个象限相互关联,
一同发展,有时我们会说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若从外部观察集体或群体,
就如同观察个体生物体或完整
体一样,采用接近社会客观、
超然的外在第三人称方法,
能看到诸如出生率、死亡率、
金钱类型、人们的生产方式、
婚姻状况、技术经济生产模式、
文化类型、农业、工业、
信息发展、家庭结构等方面。
这种内外视角的结合,
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深入地
了解人类群体的构成与运作。

学习和提高第三人称视角的技能

这件事说起来很简单,
实际应用时却有些棘手。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三人称视角,
从自己的认知中减去第一和
第二人称视角,来感受通常
所说的事实与意见之间的区别。

事实是第三人称视角下的客观存在,
而意见则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
这个看法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
无论怎样,都需要事实、
数据、证据和共识的支撑。
当面对有不同意见争论的事情时,
不妨诚实地设想有很多人认同
这件事。要是支持的人不多,
那你得到的可能只是意见。
不过,意见并没有绝对的对错,
尤其是当你清楚存在这样的情况时。

在大多数冲突解决问题中,
关键就在于无法区分第一人称
的意见和第三人称的事实。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简单地
练习区分事实与个人意见,
区分真理和真实。
这是人类潜能增长的基础,
一定要在这方面下足功夫。
在生活中,
还要练习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始终做到说实话、讲真话,
这样才能减少误解与冲突,
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解决问题。

天赋与技能:通往成功的双引擎

天赋是上天赋予的,与生俱来;而技能则是后天努力的成果,源自坚定的承诺、反复的实践以及严格的自律。一旦掌握了一项能赚钱的技能,那将成为一生的优势。

毋庸置疑,鼓励孩子发挥才能,这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比如在孩子的排球队里,谁会成为核心人物?是个子高的孩子,还是那个勤奋练习、为团队带来最多协作的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谁能获得满分?是那些轻松应考的学生,还是善于提出巧妙问题、敢于挑战常规假设的学生?谁又能进入顶尖大学?答案不言而喻。

领导者常常倡导发展真正的技能,鼓励人们挖掘自身全部潜能。但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短视地押宝在有原始天赋的人身上。创造力其实也是一种技能,它体现为替他人解决有趣问题的慷慨之举,是勇敢承担情感智力风险的机会。只要我们坚持练习,创造力就能不断提升,这与灵感天赋并无太大关联。我们的创作实践,是对自己以及那些将从有益解决方案中受益之人所面临问题的一种承诺。

真,善,美的理解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阐述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
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
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他终身都是追求真善美的使徒

真善美不过是四个象限中的
第一,第二人称及第三人称视角
每刻真善美都是自身存在的维度
包含了所有的发展和成长的层次
象限,层次,路线,状态和类型

第三人称的它指客观真实,是科
学擅长研究的领域,分析,实验

第二人称( “你 /我 们 ”)指善 
即你和我彼此相处方式 ,会涉
及礼节,诚实,相互尊重和道德

第一人称指自我与自我表达的
“我 ”指的是艺术、美 学 以及
观察者,是(“我 ”)眼中的美

在经验维度的 “它 ”、“我们”和 
“我 ”,指的就是科学、 道德
和艺术,或自然、文化和自我
或真、善和美。世界的每个
事件都包含这三个维度

技术变革下的认知觉醒与世界整合

技术正悄然塑造全新的人类环境,这一环境虽不被全然察觉,却有着积极改变人类认知作用机制的力量。

工业化文化带来了分离与切割,世界变得碎片化,思维也陷入孤立。大多数人在看待问题时,很少从“我的空间(空间个人)”“我们的空间(集体的内部)”“它的空间(集体的外表 )”这四种不同视角出发,也未意识到这些视角蕴含的巨大差异。最终,人们往往只依赖单一象限的视角,甚至笃定只有这一个象限才是真实的,而否定其他。

当我们对自身存在有了更清晰的认知,看到不同视角下的潜力并加以展现,一旦意识到四个象限都真实且重要,就会重新以统一和整合的眼光审视世界。我们会发现,四个象限相互关联,这正是内在宇宙的基本特征。通过技术引发的认知变革,我们打破局限,实现从片面到全面、从孤立到融合的思维跨越,更好地理解世界与自我 。

工作和游戏的界线

在工作中,做你乐在其中的事
其它的细节就交给宇宙去看顾
在你心中要明了,做你爱的事
远胜于爱你所产生的东西
或你收到的劳动补偿

你是一把笛子,你的工作是看
得见的爱。放掉预想会失败诱惑
保持焦点在目标和其中的乐趣上
拒绝让其它的思想扰乱你的愿景
你需模糊掉工作和游戏的界线

在巴哈马的办公室就在住宿一楼
楼上两个卧室,楼下厨房餐厅
和许多的企业主一样,我在工作
还是游戏就留给别人去决定
同样的我谈话、游泳时也是这样

当在工作方面得到了灵感启发
每件事看起来就都清楚了
你不会聚焦在缺钱、疲累或
饥渴上;只有你的灵感彷佛
依着时间表把所需的每件事
按时让它出现,犹如那神助
做你所喜爱的,爱你所做
这是你现在就可以——立刻
开始做出自己的真实选择

整体的完满

工业化教育和知识体系
知识信息已被转化为分离的破片
如何真正得知被撕裂宇宙裂块
这是送自己孩子上大学的方式
也造就了大学毕业生破碎的意识
当我们问大学毕业学生
对自己感觉如何,他们会告诉
你觉得未满足的期望
“我并不感到满意。没有整体感
我不能在生活中找到意义”
还有什么?只剩下金钱和名利

将世界分割孤立
观察和处理世界会容易得多
这是一家好餐厅,还有差劲的
这个人成功了,那个人不行
此区别既错误的又是无益的
通过忽略介于两者间的东西
我们孤立了想法,而不是将
它们视为连续整体的一部分

这世界需要秩序的事情走到一起
是整体而不是破碎和有限的局部
当你有幸学会意识的各种象限
水平,路线,状态和类型
伴随着超级完美的意识地图下载
通过每个角度使其加速生长发育

有什么样的故事?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被故事围绕。
比如面试时,你或许会
思忖自己的表现是否出色,
这背后是关于职业发展的故事;
工作中,寻找稀缺资源的过程,
也构成一个独特的故事;
和青少年互动的努力,
同样是一段故事篇章。

回顾上次对某个想法付诸行动,
可能是和朋友拓展了业务,
也可能是激励自己开启了新项目,
这都是故事的力量,而且后续
还可能衍生出更精彩的故事。
故事时刻伴随着我们,
所以我们要学会聆听故事,
分辨出哪些故事能引发共鸣。
同时,要投入精力,
带着紧迫感去优化我们的故事,
让它更具影响力。

毕竟,若我们在意自己的经历,
就值得把它讲述得更完美。
有许多实用技巧值得学习,
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索,
更是精进这项能力的有效捷径。
你的故事,其实至关重要,
它不仅记录着你的经历,
还能影响他人,
塑造你的形象与未来。

身份参照物

社会建立了以自我为参照
的活板门,处于主导地位的人
不经意间便自恋与那些被分配
到较低阶层的人产生了隔离
它复制了自恋家庭的体系结构
复制了相互竞争的从属角色
处于中间种姓的所谓“模范少数
群体”、原住民和底层的替罪
羊种姓——之间的相互作用
统治种姓不会把等级制度的
中心地位让给低于他们的人
最高与最低种姓看来相距甚远
仿佛二者是固定、不可移动的
那些处在中间的种姓可能饱受
焦虑和不确定性之苦,因为
他们渴望升入更高的种姓

白人期望看到低种姓者的失败
甚至寄希望于他们的失败
而不是他们的成功
最低种姓者取得的成就与我们
代代相传的社会剧本相悖
它破坏了种姓制度赖以建立的
核心假设,也破坏了等级制度中
所有阶层的身份都与之相联系的
核心假设。被边缘化的人取得的
成功超越了世人对他们的期待
这会破坏秩序,会导致原始的
且往往是暴力的反作用

心怀高远,拒绝自我设限

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危险并非目标过高而无法达成,而是目标过于低浅,轻易就实现了。没有希望或者希望太过微弱,往往会让我们的目标和理想,在尚未付诸实践之前,就被自己的信念消磨殆尽。

我们具备创造心中所想事物的能力,真正危险的不是怀揣过多希望,而是让毫无希望的感觉成为现实。所以,千万不要设定过低的目标,也不要陷入狭隘的思维模式。我们每个人都是神的神圣显现,与创造奇迹的根源紧密相连。

生活中,那些目标短浅、思想狭隘的人,不仅自己如此,还试图将这种渺小的想法灌输给他人。真正危险的行为是放弃,或者用低微的期望把自己局限在渺小的标准里。

我们要坚决拒绝狭隘的思维和低浅的期许,更不要被“希望过多很危险”这种荒谬的想法所迷惑。实际上,心怀崇高的希望,能引领我们治愈生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杰作,无论是一幅壮丽的壁画,还是一个精致的水果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