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聆听的艺术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很少
真正去倾听别人的话语。
要么被情绪左右,
变得多愁善感;
要么过分追求科学严谨,
过于理性。这样的状态
阻碍了我们感受世界的美好,
我们难以真正欣赏到
色彩的绚丽、光线的美妙,
难以留意到树木的葱郁、
鸟儿的灵动,
无法真切听到悦耳的鸟鸣,
闻到芬芳的花香,仿佛与这
一切都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

甚至,我们和自己的观念思想、
动机、印象也无法直接相连,
总有一个意象在中间观察,
哪怕是在聆听自己内心的时候。
聆听,本是一种日常的艺术与美德,
可如今却成了我们遗失的技能,
亟待重新学习。
当别人发表意见时,
倾听不只是保持安静,
更在于全身心地在场和接纳,
它更强调彼此的连接,
而非单纯的观察。

真正的聆听源于内心的好奇心,
带着一份脆弱与开放——
愿意被对方的观点所震撼,
放下先入为主的假设,
包容其中的歧义。它永远不会
陷入“挑刺”的“陷阱”模式。
慷慨的聆听者,
渴望理解对方言语背后的人性,
会耐心地引导对方展现出最好的
自己,激发出最真诚的表达和思考。

学无止境,超越学习

因为心灵是一体的。
凡是跟真有关的东西都一体的
分享也是在健全的心灵中分享
健全的心灵不会神经质为各种
教条,理念,信仰和恐惧限制
但你通过学习得来的东西都是
分裂的。因为识的本质是分裂
它跟你都是分裂的。

那么心灵在当下,识在过去
未来其实不存在识,
那心跟识就是在当下提档,
当下想,就是你当下正在播放
哪个识,你在想哪件事。

你当下想他的好不可能讨厌他
你当下想他的坏不可能喜欢他
所以在这一个模式中
心灵不是真的自由,
那么这个在我们求道上也会被
变成障碍。你在当下的一个
体会体验,会用识去对照它
你会想去播放的,
因为发现你对不上。

学习跟悟道是不是隔着一层
你再学习跟你的自性也没关系
你怎么悟你的自性呢?
但我也没说学习没有用
学习是你的最基本1.0
就是你这个阶段你需要走的。
但是学习是学无止境的。
所以学习到了一个点
你就要学会超越学习。

拥抱孤独,绽放艺术之光

在艺术浩渺的星河中,我们常常如独自闪烁的星辰,与孤独温柔相拥。这孤独并非无人问津的寒夜,而是思绪如潺潺溪流般流淌时的自我对话。我们追寻的,是如脱离泥沼般超越动物性自我的艺术至境,在创作的画布上精心描绘独特的自己。当专注于艺术工作,我们恰似扎根肥沃土壤的大树,因艺术的滋养而充实,怀揣着如水晶般纯洁的心,坚定迈向专业的殿堂。

现实犹如布满尖刺的丛林,却难以真正将人困于孤独的牢笼。当嫉妒与不解化作如毒箭般的诽谤、鄙视、羞辱和打击,若因恐惧而收起如利刃般的锋芒,便会被其紧紧束缚。唯有如勇猛的开拓者般坚定前行,抵达他人难以攀登的巅峰,方能收获如潮水般的欢呼。

那些无法与孤独握手言和的人,尚未读懂独自创造这本深奥之书的真谛。每个创作者都是夜空中独一无二的流星,只要全身心投入创造,赋予作品如璀璨宝石般的价值,便能在现实的湖面激起层层美丽的涟漪。拥抱孤独吧,在艺术的宇宙中绽放如烟花般绚烂的自我光芒。

教育不同于学习

前几天在微信里和朋友聊天
他抱怨自己对在上的课没兴趣
现在在线上课而变得更无味
我问他为什么坚持要去上课时
他看着我就像见了陌生人一样
原来他是为教育而不在学习

30多年前我曾在武汉的211
大学任教,在每个班级中学生
都倾向于寻找减少工作量
和减少参与度的方法
擅长一项技能是不断缩小责任
范围,与我为培训班上课教的
课程作比较,这些在职学生都
已在武汉从事工作
在每个环节,他们都对我
要求更多——更多的见识
更多的学习和问题。是的
自愿做更多的笔记和作业
他们让我每节课都超时
其不同之处是惊人的
他们的确是在学习东西

教育应是自愿的,非正式的
有趣的,愿意去做的事情
而现在教育是对证书的追求
它交换认证的合规性
遍地都是的机构可以教育你
学习要体验是无法这样完成
这是一种选择,它需积极参与
而不是简单遵守指标

打破认知,追寻真正热爱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
中国造就了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甚至一些未学过经济学入门课程的人,
最后也成了经济学家。
在很多领域,
我们依赖聘请教授、专家,
因为他们帮我们了解、弄清楚事情。
一旦踏上探索之旅,解码公式、
分类研究就变得紧迫,
不再只是完成分配的任务。

但这并非发现或培养激情的方式。
就像读了足球课本、足球测试
成绩好,不代表就会喜欢足球、
成为球迷。对致力于烹饪、
领导或医疗领域的人来说,
同样如此。这些探索之旅
需要投入情感与激情,
需要十足的活力,
而不是仅靠好的考试成绩。

我们不能再把未来当作现在考试
的交换人质。过度关注考试成绩,
会让我们忽略对真正热爱之事的追寻。
无论是探索知识还是投身事业,
只有满怀激情,
才能挖掘出自身的无限潜力,
在人生道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
方向,收获真正的成功与满足。

莫用潜能换虚幻“确定”

实则是一场可怕的交易。
想想看,你用一生宝贵的潜能,
去换取所谓的确定性:
努力考上好的初高中、名牌大学,
进而找一份好工作……
在这过程中,一旦涉及其他因素,
我们的头脑就容易失去理智。
当我们从物物交换进入金钱抽象
交易的世界,问题便接踵而至。

抽象贸易的交易并非同时发生,
而是分阶段的。
比如,现在用学费去交易,
期待四年后获得理科学位,
再指望这个学位能在九年后
帮自己得到更稳定的工作。
这不仅充满风险,毕竟
谁也无法预知九年后的价值如何。
回顾中国30多年的经济改革与
发展进程,曾经国有企业和
私有合资的大企业看似稳定。

但近十多年来,
国有企业改革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
致使许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
和私有大企业纷纷倒闭,
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经济状况、
公司内部业务目标都面目全非。
这足以说明,曾经以为的“确定”,
实则充满变数。所以,不要轻易
用潜能去换取当下看似确定,
实则充满不确定性的东西,
要勇敢去拥抱未知,释放潜能。

师范学校

师范学校它的英文叫
——Normal school
那么翻译过来就是普通的学校
在中国教师很多是从师范学院
毕业出来,当然像70年代末
高考改革刚开放时候
我是直接综合性大学毕业在
大学任教,而现在往往都是
从师范学院毕业来向社会输出
大批的教师到了学校任职

那么教师作为这个螺母
其含义就是一般平均的意思
其目的是确保教育方式的一致性
向社会输出的学生就像统一性的
替代的,标准化的可替代螺丝
这里没有天才和个性的环境
如果你觉得这个听上去和工厂
生产的批量化,零件的可替换
产品测量和质量控制等概念
有着那么相似的熟悉的地方
你还觉得会是偶然的吗

受过教育的孩子实际上会成为
更顺从、更有生产力的工人
我们目前教孩子们坐直并
服从指示的系统并非巧合
这是对我们未来经济的投资
通过让孩子们在做他们教导
的事情上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用短期的童工工资
换取长期的生产力

在工作室工作的规则

不要隐藏你的工作
给于帮助
请求帮忙
说实话
升级你的工具
不要掩饰你的错误
增加能量,不要减去
分享
如果你不为此感到自豪
请不要发货传播
了解你的工艺规则
刻意打破工艺规则
做出重大承诺
留着它们
增加积极性
让其他人更快地运行
承担责任
学习新东西
提供信用
批评作品,而不是艺术家
力量不如生产力重要
遵守时间表
你不是你的工作,要接受批评
快一点
签署工作
轻走
改变些什么

痴迷于适当的质量,忽略完美
工作室不是工厂。这是同行们
齐心协力开展创意工作
互相促进并进行变革时
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但需要付出努力

做事让我们感到自豪
否则使自己陷入困境
寻找我们有能力的贡献
踏上这一旅程的唯一途径
开始行动

学校教育:百年之变与当下困境

许多人都在思考,学校教育的职能究竟是什么?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索未知世界?还是提升文化文明程度,推动科学进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还是为构建向上和谐的社会,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管理打基础?亦或是训练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效率劳动者?

学校最初有着特定目标,100年前,它是为西方工业化经济培养能终生高效工作的生产力量。从这一目的来看,学校教育体系已经达成目标,其他成果不过是副产品,学校系统产品也只是为工业化经济培养劳动大军的见证。

当下的教育体系是大规模规范化教育,呈现线性分离状态,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相互呼应。这种教育追求一致性和规范性。然而,当今社会职场与文明社会,尤其是网络时代,更需要多样性,倡导非控制的点到点、长尾以及互动模式,而现有的学校体系却恰恰排斥这些。可见,学校教育面临着与时代需求脱节的困境,急需变革。

去学校做什么?

看起来似乎是简单的问题
但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和金钱
得到不同的答案,许多是自相
矛盾,我们如何利用它来推销
自己和竞争,我意识到如果
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就很难
弄清楚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北大,清华学位的
价值主要基于稀缺性
每年总是有更多想要进入的人
卓越大学拥有足够天赋和技术
可以提供比目前高30倍的学位
但现在在线学习正在推翻
此稀缺性方程式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
——还是已经准备好了
适应被现代网络大数据
层层包围的信息大环境
纵观现在的全球学校还是
停留在工业化时代的教育
分门别类像机械工厂安排
的库存和装配线一样
各科目间无联系而学校
对总分成绩有硬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