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分析,多些洞察

几年前搬到新住处花了一些时
间整理,在剪切纱窗时想起一
位老朋友的话:“先测量至少
两次以后,再剪切”
如果你在处理静态的计划
确实是不错的建议
要是在处理充满连接的市场时
就该另当别论了
相反必须十分警觉
瞬时发现要解决的问题
或找到能激励你的想法或构思
然后开始剪切
——全力以赴去做
 
如同电影“孤筏重洋”中真实的
故事那样主角索尔·海尔达尔
与五位朋友上轻木筏航行
在1947年从南美秘鲁到
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
就是为了证明波利尼西亚人
原先的确来自秘鲁
一旦他的想法付之行动
事事都朝着想去的方向
 
他事先做了准备并筹款做了
木筏但随后他就停止准备了
装满信念立刻去航行… 一路
漂流遇到了许多不可测的困难
大海可是瞬息万变的同义词
风暴,暴晒,鲨鱼,珊瑚礁
先前收集,准备的信息
很快便成了多余的累赘
他自己则不会游泳,相信
可飘浮在海面的挪威学者
靠着自己,内心强大
始终坚定不移的信念
即兴的应变能力
直觉决策能力和团队精神
他们在海上整整呆了101天
飘行8000公里
历经艰辛万苦最终让自己想法
——奇迹般地实现

窗帘后面的那个人

在“绿野仙踪”神奇的故事里
多萝西来到向导那里并解释
了她想要的东西,向导说
“我会帮你的,但先请给
我带来邪恶巫婆的扫帚”
他其实不需要扫帚
他是想要把多萝西送走
这样她就不会回来了
生活中有许多这些人
当你相信去找他们时
他们说,“先请把扫帚给我”
然后他们把你送走了
不是因为他们需要它
是他们不希望你回来

我们内心总相信幕后的那个人
在拉动我们生命中的关键弦乐
原因在于人类是讲故事的机器
寻求因果关系的解释
当我们没有这些解释时
内心假设是窗帘幕后的那个人
以某种神奇方式拉动了杠杆

当我们没有得到所需的东西时
会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文凭
没有名表,没荣誉勋章或勇气
现在荣誉勋章的价值早已贬值
你的工作正是你自己
而不是大学颁发给你的证书
如果仅仅能完成工作并露面
那么就有机会有所作为

语言与思维:纠缠的进化密码

约5到20万年前,语言悄然诞生,人类祖先自此掌握了运用文字和符号来表达物体、动作、感觉与想法的能力。我们不再仅依靠直接经验去辨别行为的有效与否,而是通过故事传承,将情感与经验传递给他人,融入身体和社会环境。

但人们对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大家都认可二者存在互动,可分歧在于:是否存在独立于语言的思维,又是否存在独立于思维的语言?

动物身上的初期智力,似乎与语言关联不大。类人猿制造、使用工具,还能巧妙解决问题,它们展现出的创造力,仍处于思维发展的前语言阶段。儿童牙牙学语、最初的哭叫与词语表达,明显是言语发展的表现,和思维发展并无直接联系。甚至人们默默背诵熟悉的诗歌时,也可能未进行思维加工。语言与思维,究竟是怎样一种微妙又复杂的关系,还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语言学与生物学

乔姆斯基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学者,
他开创性地将语言研究与心理学、
生物学建立起紧密联系,
把语言研究视为心理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这一理论体系中,
“语言能力”是核心概念,
并且这一概念的运用有着不同
程度的严谨性。

当我们谈及一个人在某个特定
时刻具备做某事的能力时,
其含义是,基于这个人当时的
身体构造和心智结构,
只要将他置于合适的环境条件下,
他无需额外的学习、训练,
也无需增强体力等,
就能直接完成这件事。
乔姆斯基认为,
人的语言能力与生物学中
已知的其他特殊器官十分相似。
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进程中,
似乎是生物的天赋属性在严格
把控着语言的生长过程,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习得。

人类具有独特的生物属性,
一旦接触到足够数量的经验,
一套符合特定要求的语法就会
自然演化形成。基于上述观点,
语言研究的重点便应当聚焦于
深入探究这种生物属性,
从而揭示语言能力的本质
与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

与生倶来的语法

乔姆斯基不觉得语言是“习得的”
他从猿类与儿童两个方面反驳
通过学习可以掌握语言的常识
语言能力是种特殊种类的东西
对儿童的论述则繁复一些

可供儿童支配的资料,仅构成
他不久以后学习掌握的语言学
资料的一份微小样品
这些资料是有缺陷的
儿童听见的是不完整和很偏离
语法规则的句子,学习经历
和依赖于一个强化的过程
儿童却没经过强化就掌握语言
儿童语言的获得没有经过教授
并且远比成人掌握得快

语言的研究注重的是寻找差异
语法的特征决定了其研究注重
的是寻找相同之处。生成语法
就是生长出句子的那个语法
而普遍语法是与生倶来的
可以把它看成遗传的程序
看成决定可能的人类语言
可能实现的范围的图式

语言的奇妙密码:进化、能力与共性

史蒂芬·平克以生物蜕变作比,指出人类若永远维持“迅速学习”机能,身体会付出代价,既不经济也无必要。在原始时代,掌握语言便足以应对生存,毕竟进化历程难以预见现代人少年期后还需学英语、考托福。

从语言能力的独立性来看,语言软件独立于大脑其他部件,语言能力也独立于其他能力。像“失语症”患者,他们警觉、注意力集中,清楚自身所处位置,非语言部分智商较高,仅语言相关智力受损。

小孩的语言学习能力堪称奇迹。在何种环境中成长,就能学会何种语言,他们与生俱来的语法软件通用性强,仅需三年就能自主摸索出“语法” 。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众多语言的语法极为相似。日常生活里,人们多关注语言差异,觉得相同之处无需在意;但科学家却对这些相同点极为关注,因为这或许正是解开语言重大奥秘的关键钥匙,引领我们深入探索语言进化与人类思维的紧密联系。

语言:本能而非文化产物

语言并非文化的衍生物,
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任何一个部落都拥有自己的语言,
哪怕处于石器时代的人类,
其语言同样复杂精密,
毫无原始简陋之感,
也没有任何资料表明
某个地区是语言的起源地。

虽说语言具有普遍性,但这
并不能直接证明它是人类本能。
史迪芬•平克为论证这一观点,
主要通过分析儿童语言的发展。
过去,奴隶主为防止奴隶联合,
特意把不同语言背景的奴隶聚
集在一起,这些奴隶为了沟通,
不得不拼凑出临时的代用语。
在早期殖民地,
也出现了类似的语言,
即“洋泾浜”语,
这种语言简单、粗糙且不完整。

然而研究者发现,让洋泾浜语
变得复杂完整的唯一途径,
是让刚开始学习母语的孩子
融入这一语言环境。
孩子们会将洋泾浜语转化为
全新的、表达丰富且有内在
规则的语言,这也从侧面有
力地证明了语言是人类的本能。

教育是丰盛系统

工业化时代往往基于稀缺性
现在的大学录取系统也是如此
你所知道的世界大部分地区都
是基于各种层次结构,有限的
货架空间和难以分享的资源

这往往会导致了共同的心态
如果这是你的,就不是我的
分享是我们教给小孩的东西
但在现实生活中你更加忙碌
每天忙着追踪谁混得好与坏
谁在无尽的游戏中成功失败

网络数字效应有助于我们理解
对于连接的系统,传播才拥有
实际上更多更好,而不是更糟
系统互操作性是新时代的好处
文化分享连接是一种难得资产
维基百科比百科全书更有价值
因为那是有无限的开放页面和
更多的,众多敞开的编辑空间
当更多人使用时系统效果更好

我们这个刚刚开始实现的时刻
文化转折点将会是——意识到
教育是丰盛的系统非稀缺系统
知识是能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力
更多的联系,反过来更多知识
这还远远不够,仅仅是个开始

警惕“圆滑”背后的“人生谎言”

语言有时会成为
操纵世界、满足私欲的工具,
而“圆滑”便是这一行为的外在表现。
它是那些肆无忌惮的销售推广者、
广告商和反社会者的拿手好戏。
圆滑之人,为达目的,
不惜虚伪奉承、刻意取悦他人,
所作所为与耍诡计、喊口号、
搞鼓吹宣传无异。
一旦被不良欲望掌控,
人便会陷入这样的生活模式。

他们的一言一行,
都围绕着满足私欲,
比如将自我意识强加于人,
强行证明自己正确以抬高地位,
逃避责任、抢夺功劳,
不择手段获取晋升,
极力讨好所有人,
甚至伪装成殉难者、
合理化愤世嫉俗,
为自己的反社会倾向开脱,
或是维持天真无辜、
利用脆弱塑造圣人形象,
又或是把问题归咎于缺爱子女。

这便是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所说的“人生谎言”。深陷其中的人,
会通过感知、思想和行动操控现实,
只为实现狭隘的预设结果。
内心缺爱、患得患失
又一味向外索求的人,
根本无法真正关爱其他生命,
他们的世界被私欲填满,
失去了纯粹与善良。

分享能让你受益

如果我们由于风大而在关闭
门的那一刻花费了多余的钱
餐厅里的其他所有人都会从
我们将多余的钱投入到为他
创造东西这一事实中受益

文化的建立是因为我们有些
空闲时间,一些粮食资源和
资源来投资,以使我们自己
或他人的处境变得更好前锋
工程学是将盈余付诸实践的
历史上最大的棘手之一
弄清楚如何制造金属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如何架桥,铺路
其在数月甚至数年内都无法
收回成本,可能需数十年

这种盈余会持续一代代
每个收听此播客的人比法国的
最后一位国王拥有更多的资源
与一百年前的版税相比
现在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多
的杠杆作用和更多的福祉
我们可浪费其过剩盈余,烧掉
浪费它或我们可以再投资一次
一旦我们看到有机会投资剩余
就有必要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因为机会成本巨大
未投资的盈余被浪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