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的缺失

“信”被我们列为“五常”之末
事实上“信”在我国的美德中
确实位列末尾。尤其是在现代
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的表现
大家行为与诚实,诚信背道而驰
我们大谈国学怀着礼仪之邦意淫
却是全球公认为最不诚信的人群
细心研读过《四书五经》的人
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出其隐晦曲折
含糊其词、虚情假意的含义来

观察日常的言谈,人们缺乏真诚
虽然还不能说落到虚情假意
令人愤慨的地步,但也容易让
人感到真假难辨,夸夸其谈了
真相的获得是遥不可及之事

其实对小孩子的所作所为
能看出其天生就缺乏诚信这特点
家长和学校教导孩子匮乏,虚伪
但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人与人
之间的礼节流于表面形式
随处可见虚假的谦让,同情
背后是赤裸裸自我的物质利益
国人聪明能干,其知识足以
满足各种需要,不缺各类人才
可是没有相互的真诚的信任

认知误区:能力与特质的错位

人们常陷入一种误区,
认为聪明等同于有说服力。
多年来,
我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考好成绩,
觉得这样能让他们变聪明,
还天真以为他们自然会找到
有说服力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习惯将自身或团队
的魅力、影响力,与洞察力、
远见和学习能力混为一谈。

总觉得自己既受欢迎又优秀卓越,
可实际上,
受欢迎与优秀卓越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努力想两者兼得,
却发现往往顾此失彼,
获得其中之一,
常常要以失去另一个为代价。
就像相扑冠军违反协议,
会让观众不满,
这表明受欢迎的人一旦犯错,
形象易崩塌;而和旁人穿同款球衣,
虽未实际参与活动,却都有归属感,
这体现了受欢迎有时无关优秀。

我们不应将聪明与说服力、
受欢迎与优秀卓越简单划等号,
要清晰认识到不同能力和特质的
差异,避免在追求过程中盲目混淆,
从而更准确地定位自己,
发挥优势,实现目标。

解决问题的练习

让我们看简单的现实问题,目的
是深入了解人类智能的关键方面
这个练习对你来说应该很容易
假设我告诉你我刚搬进新房子
而我有问题。我的新装修的房子
里的办公室灯光太暗了
我该怎么做才能解决此问题

这里有一些更常见的模式

即时知道,读完问题后答案就突然
浮现在脑海中。你甚至不必考虑它

多项选择–两种或多种可能性突然
出现,你从其中选择了首选选项

有意识的分析 –你阅读并重新阅读
了我对问题陈述,并试图考虑采用
潜在的限制因素来推理智能解决方案

需要更多数据–你认为我对问题的
定义不充分,想要索取更多详细
信息

怀疑–你认为这可能是个棘手的问
题并思考了我误导你以提出观点

冷漠–你不在乎回答这问题
并且继续阅读或浏览该文章
而无需费心澄清特定解决方案
还有许多其他可能性

最后期限

记得90年代初刚去国外时当时
还没有互联网,常常去散步
那是美丽的岛国。空闲没事做
我带来垫子和纸笔坐在沙滩上
思考方法的最好方法是感到无聊
没有人在等我到最后期限
我是在为自己工作,不进则退

很久以前我做出了决定
大概是在18岁左右
我说:“我不愿意做很多工作
成为做笔记的人
成为要记住的人
像老板所说的那样坐在
办公室八个小时,那人不是我
那样会闷死我

必须做点其他事才能有价值
这就是我真正想要做的
成为不会错过最后期限者
成为做事有非常严格规定的人
最后期限是个容易养成的习惯
一旦你开始关注危机
就很难找到重点和精力开始提
前计划。它有风险且代价高昂

我没员工,所以就没必要开会
但我要认清自己真正要做的事
做他人不敢做的发展额外能力
技术给我的挑战是如何以令我
不舒服不习惯的方式来利用我
这使我处于一个必须更深入去
做自己引以为傲的工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