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顺应,而不是控制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生活中试图控制
一切已经让你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这种对控制的痴迷不仅让人
疲惫不堪,而且有害。
它让你成为不切实际期望的囚徒,
成为时刻检查一切可能出错之处的
永久检查员。而这有一个名字:
焦虑。焦虑的核心是
对不可预测事物的恐惧,
是在一个无法提供任何保障的
世界里对确定性的绝望追求。

多数人都生活在这持续的警觉状态中,
试图预见道路上的每个弯道,
仿佛这样就能避免心灵的意外。
试图预测未来而生活,
就是生活在与现实的战争状态中。
你看,人类的痛苦不仅仅
来自于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
往往还来自于我们对所发生事情的
徒劳抗争。

这是希望生活与现实不同的欲望,
是对事物自然流动的否认。
接受自己的痛苦、失去和不确定性,
不把它们当作需要消除的东西,
而是当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这样做,就能从抗拒一切
的负担中解脱了出来。

学会与不可预测的事物共处

好好生活不是控制一切,而是知道
如何与那些无法控制的事物共存。
你越是试图控制,
就会变得越沮丧;
越沮丧,就越觉得自己需要控制。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会将你完全吞噬。
而最终你得到:
紧张的身体,疲惫的心灵,
和无法安宁的灵魂。
不断进行自我反思,
不是作为冷酷地分析自己的方式,
而是作为一种深入内心倾听的仪式。

当世界大声呼喊着要确定性时,
退回到寂静中去观察自己内心的东西。
这并不是立刻就能明白的清晰,
而是一片矛盾、恐惧、混乱的
欲望、无法解释的冲动的漩涡
——所有那些大多数人更愿意
隐藏或忽视的东西,选择直面。
但不是以一个评判者的身份,
而是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

你无需也没必要塑造人们的思想,
通过讲述自己的怀疑、
最私密的冲动、观点的改变,
甚至自己的软弱时刻来解放自己
的思想。你不需要总是正确,
只需要真实地面对自己。
这种不加过滤、
不戴面具的持续自我观察的实践,
是现存最深刻的自我认知形式之一。

以创造者的身份回归

你选择此生,不是为了生存、
忙碌或是祈求现实妥协。
你生来便携带着编码。
带着记忆。
带着掌控力。
带着超越时间的蓝图。
你知道这世界会让人遗忘,
知道遮蔽真相的帷幕会很厚重,
知道自己必须重新忆起……
不是通过思想,
而是通过感受。
通过振动频率。
通过炽热的激情。

这段启示并非崭新——
它古老而永恒。
它在你的骨血中回响,
在你思绪的间隙里静默震颤,
在真理触碰你时让你心跳加速。
你从未破碎。从未落后。
你生来就不该为适应这世界的
模子而蜷缩。
你是打破枷锁者。
是体系颠覆者。

你不是宇宙的学生。
你就是宇宙,以人类的语言发声。
你在此处,不是为了寻求许可。
而是要用爱去引领。
以光去创造。
用你心意的声响塑造此时此刻。
创造者的密码无需学习,
只需重新认出。
它们的觉醒不靠逻辑,
而靠共鸣。

若你的身体此刻有了回应——
若你的呼吸变深,
若你的皮肤泛起颤栗,
若你的灵魂开始骚动——
这并非因为这些文字有魔力,
而是因为你本身就是魔力的载体。
你生来就带着编码,
你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知晓
如何将现实化为有形。
你只是一直在等待那个信号。
那簇星火。
那个让你再次崛起的邀约。
此刻即是。
就是现在。

机械头脑的美德

许多人觉得人生应该是一条直线,
好像有一天通过获得某种知识、
稳定或成功,
一切最终都会步入正轨,
好像有一个目的地,
在那里一切都将停止变化,
情感会稳定下来,
疑虑会消失,
一切都会变得有意义。
这种幻想让你远离现实与平静。
生活中的一切都在流动和变化:
思想在改变,身体在衰老,
人们来了又走,欲望在转变,
确定性在消散。

没有什么是固定不变的,
没有什么是有保障的,
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
而试图把生活过得好像是可预测、
不变、可控制,就是在为挫折、
痛苦和情感崩溃埋下伏笔。
变化是存在的本质。
你越是抗拒它,
就会变得越僵化、越痛苦,
越与当下脱节。

接受自己的变化,
把它看作是人性的一部分。
有时的前后不一致是成长的标志,
改变想法是勇气的标志,
放弃一个旧的想法,即使是
为了另一个同样不确定的想法,
也是迈向清晰的一步。
要知道:始终如一,
是机械头脑的美德。
好好生活不是执着于固定的身份,
而是与无常共舞。

不可阻挡:融入集体意图的舞蹈

用正能量和治愈振动包围大家
意图他们快速康复和和平,
此外让我们不仅仅是祈祷或希望
让我们使用对构造性干涉的理解
对集体意图的有形力量,
去想象团结、和平和繁荣的世界。
我们每一刻都与这个愿景共鸣
就放大了它的力量,将我们的
现实稍微推向这个想象的天堂。

记住,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变化
都始于某人心中的一个想法,
如果如此巨大的转变可以由个人
思想产生,当我们都以一种方式
思考、感受和意图时的潜力,
在这不确定性和绝望笼罩的时代
提醒自己天赋力量和背后的科学
不要允许绝望掩盖希望。

通过理解我们的个人和集体力量
并利用它,我们可以为更光明
更和谐的未来铺平道路。
让我们成为世界需要的构造性干涉
单独的你是强大的,
在一起我们则是不可阻挡的,
在这个美丽的集体意图的舞蹈中,
宇宙是我们愿意的伙伴,
等待着将我们的愿景变为现实。

转变能量,拥抱美好人生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满心满眼都是自己不喜欢的事物,
那些厌恶、嫌弃的情绪不断蔓延,
而生活也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处处都是不如意。
其实,你散发的负能量与
当下这条不如意的生命线,
正悄然匹配着。
只要你不改变自身的能量振动,
就只能在这看似无解的生活
泥沼中继续挣扎。

但别灰心,
改变能量振动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
首先是勇敢地接受现状,
彻底放下那些如荆棘般扎心的不满
和怨恨。当你真正迈出这一步,
就会惊喜地发现,生活再糟糕,
也总有一些闪闪发光的小确幸。
哪怕你对自己的房子诸多不满,
可在狂风暴雨的夜晚,
它稳稳地为你挡住风雨,
给你温暖和安全。

这份庇护,难道不值得你
发自内心地认可与感恩吗?
当你对拥有的一切都怀着感恩之心,
对身边助力自己生存的事物都充满
爱意时,你会惊喜地发现,
自己正源源不断地散发出正能量。
从现在起,试着接纳与感恩,
让正能量为你的生活注入全新的活力。

物质是中性的

道是在不完整的状态下创造的
它还没有达到完美的状态
是因为还有疾病需要治愈
还有桥梁需建造,有人要喂养
癌症的一个有趣之处在于
它是人体与自身对立的细胞,
不仅仅是在其他退行性疾病中
身体停止了新陈代谢的功能
癌症细胞是你的身体的细胞
它正在以牺牲你为代价生长
癌症细胞是为自己做生意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每一个细胞都是——被衡量的
——它的生物学成功是通过
成功繁殖的能力来衡量的,
癌细胞就是这样做的,
一直在自我繁殖,在某个时刻
比你身体的其他细胞更加擅长。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
你可以说癌细胞真的很成功,
这是物质和生活的宇宙的两面性,
物质宇宙并不受价值观的困扰,
它是中性的。
可用来做好事,也可用来做坏事,
生物恐怖主义的东西当然是真实,
但在道德上也是中立的。

踏入量子时代

当量子效应突破微观界限,
我们便踏入了意义非凡的量子时代。
在这一人类历史的特殊时刻,
物理学家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如今,在室温条件下,
他们能够让比量子粒子更大的物体
展现出量子物理行为。
曾经,爱因斯坦口中那神秘的
“远距离的幽灵般的作用”,
如今已不再遥不可及。

我们能够在室温下,
对那些肉眼可见、手可触及的物体,
观察到这种量子行为。
科学家们在日常生活与人类层面,
捕捉到了曾被视为仅存于
亚微观领域的量子现象,
像纠缠、叠加态、相干性、隧穿
以及隐形传态等。随着研究的深入,
新兴的跨学科科学分支不断涌现。

这些成果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自身
的量子生物学本质,
让我们看到安慰剂所蕴含的惊人力量,
更激励我们积极探索,
尝试通过行动去改变现实。
量子时代的到来,
正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我们对世界、
对自身的认知,
为人类发展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打破剧本枷锁,掌控情绪人生

你能相信,
自己的感觉是由自己创造的吗?
生活中,
每天都会面临形形色色的场景,
这些场景本身并无好坏、对错。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剧本”,
会把遇到的事情和经历融入其中,
并将其个人情绪化,
结果这些事情就直接左右了
我们每天的心情。

事情之所以困扰我们,
往往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剧本中
那个自以为是的英雄型自我故事。
任何无意识的脚本,
都会破坏我们精心构建的自我
重要感故事。毕竟,
我们总把自己当成故事主角,
极力控制和演绎英雄形象,
那些干扰、打断我们的人,
便很快成了敌人。

于是,负面感受接踵而至:
网络上令人沮丧的消极信息、
老板不合理的批评、
回家后混乱的心情。
可当我们静下心来想想,
这一切又十分滑稽。
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执着于
自己的剧本和荒谬故事,
最终沦为编剧、单口相声,
甚至酒桌上的笑料。
我们要学会打破剧本的枷锁,
不再被自编的故事束缚,
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情绪,
拥抱自由的人生。

探寻“有”与“无”的平衡

宇宙由“有”和“无”构成,
理解起来并不复杂。
就拿眼前的桌子来说,
它是实实在在的“有”,
而环绕其外的空间,
则是“无”。
目光所及之处,
皆是在“无”的大背景下
呈现出“有”,
或是“有”被“无”环绕。
我们无需像哲学家黑格尔
研究正题、反题那般深入,
也不必如阴阳学说般深奥,
本质上就是“有”与“无”的交融。

当我们努力探寻并找到
“有”和“无”之间的平衡点时,
奇妙的事情就会发生。
此时,
我们会处于一种全然松弛的状态,
好似挣脱了外界的诸多束缚。
这种状态下,
所谓的“不劳而获”并非是
不付出努力就能获取物质利益,
而是心灵摆脱了过度追逐“有”
的疲惫,以达到“心满意足”
以及对“无”的莫名恐惧。

在“有”和“无”的平衡间,
在已知和未知之间,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博弈之中,
精神收获自在与富足,
以更从容之姿面对生活,
看似未刻意求取,
实则收获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何尝不是一种特殊意义上
的“不劳而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