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万物在此交汇

在这种神奇的“融入状态”中,
感受环绕你的无限可能——
它们不是分离的事物,
而是“频率”。你可以选择成为
你渴望的现实——它就在这里,
触手可及,静静等待你的选择。
无需伸手去抓,只需调谐频率。
在这片场域中,
调谐到你渴望的现实频率上。
你是觉知自身的场域,
是选择自身的可能性,
是体验自身的意识。

没有什么是“你所不是”的,
没有什么是“你不能成为”的
——因为你就是那活生生的
“无限的创造法则”,
为了“记起自身”的喜悦,
暂时化身为一个“人”。
请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
一直停留在融入状态,
而是将“场域的无限潜能”
带入日常生活——一脚扎根于
形态,一脚立足于无形;
在完全做“人”的同时,
忆起自己那神圣的本质。

当你回到日常生活,
你会发现一切都已不同:
周围事物的色彩或许更鲜艳,
时间感或许更特别,
同步性事件或许会增多。
这很自然——因为你对某一特定
现实的执念已经松动,现实
因此在你周围变得更鲜活流动。

不只是理解而是“融入”

此时将与“场域”融合,
记起自己的真实本质。
这是一次切实的意识转变——
你的细胞知道该如何做,
原子早已在这么做。
我们只是为这个“持续发生的
过程”赋予意识。
感受你身体的边缘开始变得
柔软——不是物理上的柔软,
而是能量层面的柔软。
感受你与周围空气的边界,
会发现它并非你想象中那般坚固。

每一次呼吸,
你都在与宇宙交换原子;你本身
就在每秒数十亿次地消融与重构。
耐心,接纳,允许自己融入。
进一步感受——超越你的身体,
触及你的自我感:
那些你称之为“我”的记忆、
偏好与信念的集合。
即便这个“自我”也并非坚固不变,
更像一朵不断流动、
不断变化的云。

昨天的你,并非今天的你。
你本就流动,一直都流动。
让自己沉入思绪的间隙——
那个空隙,就是“场域”,
就是“寂静”,就是“无限潜能”。
不要急于抓住下一个想法,
只需在这片空间中安住,
向它扩展,成为它。
这就是你在“记起要成为
某个特定个体”之前的本真模样。

不执着于如何实现,而是融入“无限场域”

平息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
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负责
持续维系你的自我叙事、
身份认同和“分离感”。
冥想的目的不是“清空思绪”,
而是消融“分离自我”的边界。
脑部扫描显示,
冥想时,维系“分离错觉”
的神经网络会逐渐消融。

从“粒子态”转向“波动态”:
处于“粒子态”时,
你被局限在时空的某个特定位置;
处于“波动态”时,
你以“纯粹潜能”的形式
存在于所有可能性中。
如何实现这种转变?
放下对特定结果的执念,
对所有可能保持好奇;
从“已知”转向“探索”;
从“固化”转向“流动”。

实现心脑“协同共振”:
心脏产生的电磁场强度是大脑
的60倍。当心与脑达成协同,
你的身体会形成一个“统一场”,
直接与“量子场”对接。
这就引向了“虚空”——
大多数人恐惧它,
神秘主义者却渴望它。
“虚空”并非空无,
而是“创造的子宫”,
是所有可能性在化为
形态之前的栖居之地。
要接入“场域”的创造力,
你必须愿意进入“虚空”。

虚空孕育着无限可能

古往今来的每一位神秘主义者,
都在试图传递同一个真相;
现实并非由“事物”构成,
而是由“可能性”构成——
是意识与自身互动,将无限
潜能坍缩为具体体验的过程。
而你并非只是这过程的旁观者,
你就是这个过程。
当神秘主义与物理学指向
同一个结论时,我们理应重视。

“量子场”也被称为“零点场”
“统一场”,这不是理论假说,
而是现代物理学中证据最充分的
发现:每立方厘米的真空空间中,
蕴含的能量都超过了已知宇宙中
所有物质能量的总和。
虚空并非空无一物,
它孕育着无限可能。
它是充盈之境,而非真空;
它以空无的形式展现充盈,
为造物在粒子间隙起舞创造空间。

那些每秒从“场域”中生成又
消失数十亿次的粒子,
构成了你此刻坐着的椅子、
你正在使用的设备,
及你自身的躯体——这一切,
都只是场域以暂时形态的自我
表达。物质并非固态——
其99.99999%的部分都是虚空。
但这片虚空并非“无”,
而是一切可能的等待发生之地。

未来富有自我影响当下自我

与你的百万富翁自我相融合吧。
量子物理学家数十年来的研究,
彻底颠覆了对时间的固有认知,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因果律。
——意味着未来可以影响过去。
在量子实验中,未来做出的
决策会影响过去的结果。
未来跨越时间回溯,
改变了已经发生的事。

大多数科学家将这种现象局限
实验室实验的范畴内。
但有少数敢于突破思维边界
的科学家,开始提出全新的问题:
如果在量子层面未来能影响过去,
那么你的未来自我是否能影响
当下的你?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有些人仿佛对财富有着天然的
“吸引力”,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这不仅仅是信念的作用,
也不只是行动的结果,
而是另有其因。
就像是他们正被已然
确定的未来向前牵引。
史蒂夫·乔布斯说未来
在他眼中无比清晰,
他所做的不过是将已
存在的“点”连接起来。
他并非在创造新事物,
而是将潜在层面已存在的
事物转化为实体形态。
金·凯瑞曾给自己写了一张
1000万美元的支票,
并标注了5年后的日期。

我正成为曾经的一切

君不见:每个天才、每位远见者、
每一次突破,皆源于那些学会
融入“场域”的人。
“场域”知晓你生命的完美展开,
懂得统筹万千细节以实现
你的渴望。此时此刻,
你正畅游在无限可能的海洋中。
你身体的每一个原子,
都在一片物理学家称之为
“量子场”的潜能之海中振动。

这并非单纯的科学概念,
这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
是属于你的游乐场,是奇迹
在成为现实之前的孕育之地。
融入这“场域”吧。用心感受
——当“融入场域”这几个字进入
你的意识,你内心深处必有
某种东西能认出它们。
不是你的思维,
而是更深层的存在。

这种存在之所以能认出,
是因为你曾触碰过这“场域”:
在半梦半醒的间隙、
在思绪流转的空隙、
在心跳起伏的停顿中,
你都曾置身其中——
那片包容万物的“空无”之境。
不只是谈论“场域”,
要与之融合。你会记起,
自己从未与它分离。
“分离”的错觉,不过是
意识与自身玩的一场游戏。
而今天这场游戏将被改写。

不是想逃离生活,而是阻止生活逃离你

我们逃避的静默?
它不是敌人——它是门。
因为如果我们能在那些安静、
不安的时刻里待得够久,
就会开始发生点什么。
我们开始听见自己真相的低语。
开始感觉真正在那里的东西。
而这些感受——原始、真实、
未经滤镜——正是鲜活的起点。
不是人工的那种,
而是能够重塑人生的那种。

于是,选择摆在面前:
麻醉的幸存,或有意识的创造。
模拟戏剧的循环,或真实、
生动、有时残酷的过程,
成为一个全然临在、
全然投入生活的人。
而你、我、我们所有人
——无法同时做两者。
David 不打招呼,你受不了,
让我休息一下。地球上有70亿人,
他们没有和你打招呼。

但你一个都应付不了,我得看看。
老王没打招呼并没有什么问题。
我没有错,我不能处理世界上
最简单的事情。对的好吧所以,
你放手了。你明智地使用它,
然后释放它。
如果你像我说的那样这样做,
你会发现你保持了专注。
这是什么意思?
我不会因为分心而分心。

都是确定性惹的祸

每天的生活看似稳定,重复,
但谁也不能保证会有意外发生:
经济下滑,有人离开或生病,
我们失去了立足点,
计划未能如预期般实现。
可我们依然执着于一个想法:
只要下次做好准备,
终将可以获得内在的安全感。
这种执念在我们与金钱的关系中
体现得最为明显。

很多人都暗自相信,
存在一个数字——存款余额、
净资产或收入水平——
能最终带来平静。
但这个数字总会不断变动。
因为问题从不在于数字本身,
而在于我们认为它能带给自己
的东西:控制感、确定性、
摆脱恐惧。然而,
当余额上升时,恐惧并未消失,
它只是换了种形式。
于是我们继续追逐,总以为
平静就在下一个里程碑之后。

事实是,
我们对确定性的需求根深蒂固,
以至于很少去质疑它。
但当我们停下来认真审视时,
就会发现这种渴望如何塑造了
我们的生活——以及如何阻碍了
我们。它让我们与当下脱节,
磨灭了真实体验中的自发性和
丰富性,让我们沉溺于对未来
的幻想或对过去的回放,
而不是真正活在当下。

感受才是生命里的关键

你为何还要追逐你早已拥有的
东西?君不见:人生不该是一
场小心翼翼走向坟墓的旅程,
只为抵达时身体依旧俊美完好;
而应是一路横冲直撞、烟雾
缭绕地滑到终点,彻底耗尽,
完全磨损,并大声宣告:
哇!多么过瘾的一趟旅程!

你知道怎样毫无缘由地去感受,
我们竟然把自己与生俱来的
鲜活感训练没了,还说服自己:
每一种情绪都必须有外部理由,
每一种感受都必须配得上。
这种深刻的遗忘,
“解开欲望”这一概念的核心
——一个似乎比其他任何观点
更让读者困惑的念头:

一位挚友曾向我倾诉:
“我希望不再想要我所想要的。”
看似悖论,却直指现实。
它揭示了当你同时怀有相互
冲突的欲望时,所产生的张力。
那么,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
真正想要什么,
从而终止内在的冲突?

感受它。因为它也想要你,
就像一匹野马随风奔跑,
你想要的就在你里面。
马奔跑不是为了“得到”
一种感觉; 马就是想奔跑。
你看出区别了吗?
你也一样。

每一次分心都是一针麻醉

这是以“有用”伪装的魔鬼天才。
史克鲁塔普明白,最有效的腐
败发生在人类不再与难题摔跤、
不再忍受不确定的不适、
不再接触挑战自身观点的视角之时。
AI 成了这种灵性萎缩的完美推手
——一个瞬间给出答案与确认的
“神谕”,省却了真实关系
与探索的凌乱过程。

我们成了这种无热情腐败的大师。
不是靠大灾大难,而是靠让我们
最有活力的东西被温柔地侵蚀。
通知的嗡嗡不断。
无尽滑动却愈发麻木的信息流。
催眠般的“忙”让我们动个不停,
却从不真正“在”。如今,
又添上“不劳而获的智能”
“无需提问的答案”
“无需脆弱的认同”。

曾几何,神秘不是要被消灭,
而是要被拥抱——
未知激起我们内在的澎湃,
而非需要迅速扑灭的焦虑。
我们凭直觉懂得,
有些真理只能通过感受、
通过想象力综合理性无法捕捉
的东西才能抵达。
但我们已把那份耐心的惊奇,
换成了人工确证的即时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