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光

你需要用心观察、学习、反思
和交流。其价值观都是个人
文化和生物漫长发展过程产物
你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想和所见
早被宏大又深刻的历史所影响
你也并不理解所窥探
世界所仰仗的,每个神经回路
是如何被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
伦理选择和在此前数十亿年的
所有生命存在所塑造的
你不知道自己是“失明”的

精神上的笔挺站立、身体上
昂首挺胸指睁大双眼看清
生活的重任,你需主动将
混乱的可能性转化成宜居的
现实秩序;你需要告别
孩提时代的天真与无知
接纳由自我意识带来的脆弱感
理解存在的局限性及死亡
你需主动做出必要的牺牲
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现实

笔挺站立,昂首挺胸意味着
建造抵御大洪水的诺亚方舟
将痛苦,死亡僵化和克制抛回
原始的混乱,忍受不确定性
再构建更有价值和意义的秩序

只有觉察

觉知到错误的小我反应模式
就可以从惯性模式里跨出来
没觉知就一直在惯性模式里
颠倒梦想,如果把梦想拿掉
开始真真正正,如实的觉察
就开始变成能把握真实的人

实修的功夫就是
只有觉察——没有其他方法
有很多人都说自己在修行
灵性成长并不是真正的修行
是用很多方便的法门,没在觉
如果对当下错误的反应不做
正确的觉察,而是用方便法门
比如打坐、数息观息、观想来
减低和对方互动的烦恼
这就只是在隔靴搔痒
但凡不是在心灵层面操作的
就只是体验,想了一下而已
你还没有收回各种念头
没有真正帮你转化心灵
只是变成另一种批判、愤世嫉俗

不可能因为方便法门解决问题
只有放掉方法
随时随刻维持清明的觉察
这才是真实的修行,实修
方法让你放下判断做准备的
当你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时是真知道,这个知道
离你觉的醒近了一大步

角色是行动

你真的是位不知名的饥饿演员
几乎没有热量或电力存活下来
最后几块面包,焦虑来到片场
被明亮的灯光和喧嚣弄糊涂了
你环顾四周却不知所措
其他演员是谁,电影在拍什么
这是你的难得机会
保持高度警惕
每个人都在寻找迹象信号
导演想知道谁负责和该做什么
他们扔了件你穿的衣服,给了
你的名字,拉着你的手看场景

随着情节围绕你而变化的表演
就像电影中的人物一样角色
像京剧里的各种鲜明的角色
不是由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定义
而是通过他们做什么和角色
与其他角色互动时所做的

这是基本的编剧概念
观众看不懂角色的想法
编剧要他们通过表演表达出来
亚里士多德说:角色就是行动
你并没有意识表现出生活角色
而你的潜意识在导演你的人生
让你在滥调虚假的角色中保持
活力并感到自在,其他人已为
你和随之而来的对这些虚假
角色的情绪反应

无谓的争执

争执是毁掉幸福生活的一大杀手
与亲近之人辩论使之冷漠疏远
与旁人辩论会徒增怒气愤恨
当你陷入争执时,如果你在努力
证明自己正确,而另一个人错误
那么事情就陷入无谓的僵局
你要放弃获胜与失利的权能框架
学会妥协和接受他人的观点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
当我发现自己与某人发生
争执并意识到这毫无意义时
我会在争执的中间退出
没必要为谁对谁错而大惊小怪
即使我认为该人因相信自己所做
的事情而与现实完全不同步
但我接受其坚持这一观点的选择

这仅意味着放弃辩论并放任自流
此时对方不得不决定想对我失去
继续辩论的兴趣所要采取的行动
几天以后我可能都不记得了
不要将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争论上
运用自己的力量创造更积极东西
同样参加一场健康的辩论也不错
但一旦意识到已沦为争论的话题
那该是收手的时候了,继续前进

争论

与他人吵架是在滥用自己权力
争论像是在试图使别人犯错误
同时使自己正确。这是容易
陷入的陷阱,但对你没有帮助

努力说服别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事情是可以的
激烈的辩论也是如此
这样你试图理解对方的观点
并鼓励他们也理解你的观点
试图使别人犯错误的问题是
你再次对自己施加了力量
其力量是有创造力
但不是创造力
当你与某人争论时
你其实是在试图消除他们的观点
这往往是行不通的

正如所说:“如果你辩论、争执
或许你会得到胜利
可那胜利是短暂、空虚的……
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给你的好感”
与其争论,不如说是接受和理解
首先接受对方的观点对他们有效
然后决定实现的结果是什么
后果可能微不足道
也许这意味着最好的解决方案
是让你各自走自己的路
也许最好的结果介于两者之间

把恐惧变成信心

大多数的恐惧都是非理性的
对于实际上并不造成危险的事件
会感到压力,犹豫,焦虑和紧张
这些思维情绪往往会使我们在
采取行动更为有利时选择后退
因此我们一次又一次错失机会
在遥远的过去,此精神习惯可能
有助于我们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但是在现代世界基本需求满足中
它们大多只是妨碍我们前进

如果你有更多的勇气,该怎么办
可以享受更丰富的人际关系生活
你可以在工作中赚更多的钱
因为希望获得更多的加薪和晋升
或者作为企业家承担更多的风险
当然你可享受更丰富的生活方式

为克服其恐惧找到合适的框架时
最终往往意外超出了最初的目标
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心理转变
重新训练了我的思维,以停止产
生这种非理性的恐惧,并以幸福
静心,自信和兴奋来代替它
无论是否提前准备内容,这一更
改都使我乐意享受无忧公开演讲

放手的机会

头脑在隔绝、分裂并切断交流
头脑无法被弄成整体
因为努力正是隔绝的过程
是那无法掩盖的寂寞的一部分
头脑是许多东西拼凑来的产物
单独不是思想的结果
只有当思想彻底停止时
才有从单独到单独的超越

世人大都活在包装的虚假之中
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虚浮
虚伪,浮夸面子之中
你内心被自己编织的故事包裹
挡住你的灵魂所以看不到真实
看到小我其实是程序和故事
这个“看到”就是察觉
每个当下都是解脱的机会
从局部的敞开变成无限量的
敞开,终极自由,究竟解脱
此事很难

通过察觉情绪修炼内在稳定性
如果你正遭遇一次挑战的局面
而此时不知该怎样处理,这时
让自己先保持冷静考虑这问题
“此挑战中是否存在着疗愈的
需求,或是一次放手的机会”

自恋

“自恋”这一概念用于形容个
人的一种情结——源自
空洞的不安全感的,自我的
膨胀和漠视他人的复杂状态

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
人们的生活经验直接相关
少年那喀索斯误将自己的
水中倒影当成另一个人
他在水中的延伸使他麻木
直到他成了自己延伸的伺服
机制。回声女郎试图用
那喀索斯片言只语的回声来
赢得他的爱情竟终不可得
他全然麻木了。适应了自己
延伸的形象,成了封闭的系统

数字时代我们以自恋,麻木
来描述,那喀索斯们在面对
新媒介时的败阵,那是因为
他所经历的网络数据时代
陷入了空前的焦虑、冷漠
无意识,这样的应激反应对
深处在海量信息超载的日常
生活里并不陌生,应对差评
谣言,暴力,不公正的社会
事件所造成的消极情绪
以获取内心的平静

努力

变得单纯是多么简单啊!
没有单纯,就不可能变得快乐
感官的愉悦不是单纯的快乐
单纯是对经验重压的如谐解脱
正是经验的记忆在腐坏
而体验自身不会腐坏
知识,过去的负担就是腐坏
积累的能力, 成为的努力
在摧毁单纯; 而没有单纯
智慧便深深的隐藏。

仅仅好奇是不可能了解智慧
他们将会通过各种努力找到
但是他们找到的将不是真实
怀疑者永远不可能知道快乐
因为怀疑正是对其自身的生存
状态的焦虑,而恐惧滋生腐坏
不恐惧非勇敢是对积累的解脱。

一切都是机缘巧合
不是我们强行向外求来的。
要做到随遇而安
身心安宁,才能把握机会
你不遗余力要在世间有所成就
且成了很成功的善于赚钱的人
在其方向努力已产生想要的结果
真正觉醒者不需去努力追寻什么
他就是本然的活着,
随遇而安的活着,
他不去追寻什么,
但其生命却在每一刻当下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