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隔阂

只有当你忘我时偶尔会有短暂
的体会。只要有个中心点在
周遭制造时空的间隙
爱与美就无法存在;反之
如果中心点与外围一并消失
爱就出现了

我们已经跟自然的美感脱节了
真正看过日出、日落,星尘
或湖面月色的人寥寥无几
人与大自然脱节之后
自然就会致力于智性方面的发展
我们阅读各种书籍,参观各种
博物馆,欣赏音乐会,在家里
看电视,做各种不同的消遣

你是否曾不假任何联想或既定
的知识,好好地凝视过客体
譬如一棵树?你和树之间是否
可能没任何偏见、判断和字眼
身临其境、全神贯注的观察
那么,一棵树会是怎样的经验
在那份强烈的感受之下,观察
者消失了,只剩下了专注本身
心不在焉时才会有观察者与被
观察者的区别。在专注一刹那
思想、方式或记忆无藏身之处

先入为主的观念

美存在于完全忘却观者与所观
之物的境界中,惟有彻底的苦
修才能达到这种忘我的地步
并不是神职人员的严厉、制裁
戒律以及服从等等的苦修
是那种完全单纯而谦虚的心境
其中没有对于成就的追求欲望
也没有达到,攀缘的阶梯

在安宁的状态下,观察者不
再把所见的景色诠释为思想
当观者与所观之物归于寂静时
那出奇的美和爱就出现了
既无自然界,也无观察者
那是一种完全的、彻底的
空寂——这空寂就是美
如果你真的处于爱之中
还有观察的主体存在吗
只有当爱变成欲望和快感时
观察者才出现。如果爱不跟
欲望、快感相连,就会变得
极为强烈清晰,那也就是美
它每天都会示现出崭新面貌

当心中不再存有先入为主的
观念或意象,才能直触生活
但我们所有人际关系通常都
建立在思想塑造的印象之上

专注力是高智慧

现在你赋予这个问题的专注力
正是你解决这个问题的能量
如果你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
观察者便消失,只剩下专注力
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

聚焦着眼更高层的目标
关注人生的改良,让你的
心灵与真理和至善相连
宜居的秩序需要被建立
存在之美需要被创造
战胜邪恶,缓解痛苦
提升自我
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
而这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时才
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
此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
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
这不是简单言辞所能描绘的
因为但凡觉知一化为文字
各种各样的概念和理论
就脱离了事实的本身实质
你必须亲自去经历、寻获它

如果你想看清楚一件事
你的心必须十分宁静,专注
只有在这份寂静中
你才能看见大脑意念的升起
你就会开始通过这份寂静去
认清思想是如何形成的

重审对所做事物的看法

少了汽车尾气和喧闹的噪音
我也喜欢自然,安静的地方
这里开门可看到清緑醒目的
山峦,连着广浩的水库
另一边是祥和的千手观音将
祝福通过山峦传递过来
在小雨绵绵之时
看着山上整片绵绵升起的烟柳
祝福的灵性正在山峦的土壤

矿物和水中沉睡
树木挺立或在风中摇晃它
在成群的植物中醒来
鸟儿歌唱,昆虫,青蛙争鸣
它在动物中行走
而当我看,听和感觉所有的
美妙它在我的自性
它是所有生命的普遍性根源
是比人还大的存在
没有一处不是它在沉睡
醒来或到处走动的地方
 
灵修所面对的挑战不是在深山
隐僻处或意识进入超凡状态
真正的挑战就在当下
它要求我们怀抱着一颗睿智
而充满尊敬和慈悲的心
以欢喜之情迎接生命中
遭遇的万事万物

观察者与被观察者

一旦建立起对你或他物的印象
我就只能看到那个抽象的印象了
于是此印象和印象者间就有问题
例如我看到一位穿红毛衣的人
就会生起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
这好恶的情绪主要来自于我的
文化,素养、嗜好及我先天和
后天的性格。我一向是透过
这样的一个中心点来观察
判断事情的。因此,观察者
和他的所观之物就分裂为二了
观察者如果突然了悟他所应付
的这种被动反应所产生的问题
原来就是他自己,那么他和
那些意象间的冲突就消失了

观察者所觉察到的仅是个意象
是在外界压力及内心催迫之下
不断衡量、比较、判断、修正
变化无常响及不断衡量比较的
意识领域中。如你同时注视着
这个观察者(也就是你自己)
你会认出他不过是一堆记忆
经验、事件、影响、传统
和各种痛苦的组的生命
他活在自己的知识、影合
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过去的

强烈的觉知

观察者既是过去,也是现在
而明天在他的期待之下
这些其他意象所汇聚而成的
所以观察者就是被观察者。
如果那个东西就是你,
既无法抗拒也无法成了其一部分
他是在这种半死半活的状态下
观察一切,对于上述一切的
觉知就是真正的冥想
它披露出存在的真相。

各样的意象集合成意象中心
这个中心意象就是观察者
也是检查者、经验者,评估者
这个法官总想征服其他的意象
甚至想把它们一举歼灭
其他的意象,既然是观察者
的观念,判断和结论的统合
而观察者本又是由逃避
甚至连接受都没必要
因为它就在那儿
于是那个受好恶之心所驱使
的反应作用,便到此结束。

你的觉知突然变得极为活泼
它不受制于任何事件或意象
从这强烈的觉知就会产生不同
品质的专注力,这种专注力就
会造成全然不同的心智状态
因为心智就是觉知的本身
它会因此而变得极度敏锐
而且有高度的智慧。

质问观念的价值

探索思想的起源
其实是在质问“观念”那个
庞大领域的真正价值
我们一向把观念和行动分开
观念总属于过去,行动却属于
现在,生活也是属于现在的
只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生活
陈旧的观念才对我们变得重要

一心不能二用
不是你的意识觉知真的分裂
变成几个层次,而是这时候
你去判断了,意识出现层次
就会出现——迷和觉
思想者,本身既是快感及痛苦
同时也是助长快感及痛苦的人
思想者总是把快感及痛苦分开
他没认清在追逐快感的那一刻
他也正在招揽痛苦和恐惧
人际关系中思想又不断在忠诚
互动,在给予支持、服务种种
名目的掩饰下追逐快感

思想不但引发内心的矛盾与对立
还将数不尽的快感及痛苦的记忆
累积下来,再从这些记忆中复活

思想的起源

我们一向把观念和行动分开
观念永远属于过去,而行动
属于现在,生活也是属于现在
因为我们害怕面对生活,因此
陈旧的观念才对我们变得重要

思想只不过是观念,它是积存
在脑细胞中的记忆的一种反应
狡猾的思想一向善于组织肇事
它发明各种东西助长了数不尽
的战争,带来极大恐惧焦虑
它不断制造意象
思想一向喜欢沉溺于昨日快感
且设法将这快感延续到现在
甚至将永远陷于交战、唠叨
变化、营造、去除增添和假设中

知识分子都已将观念表达在书上
观念表达得愈巧妙细致
我们就愈加崇拜
那个作者和他的书
我们总都在讨论观念和理想
并且相互交换意见
每个教义都有它的教条、理论

艰难的决定

我们经常默认使用——狭窄的
参数来鉴定价值或量化卓越
专注公司的收入或企业的净资产
计算作者销售的书籍数量
或影响者积累的追随者数量

有时设置优先事项会极具挑战
一旦你达成某种美好平衡的生活
然后想再开始一个新项目就发现
很难从其他活动中偷来时间
因为此刻生活中每件事都很重要
这要求做出一些艰难的牺牲决定
有些时间是来自个人睡眠,休息
有些来自家庭的消遣时间
但大部分则来自其他工作活动

我不得不开始大量地拒绝平常
都会好好抓住的生意赚钱机会
必须比以往更坚决频繁拒绝它们
短期看来这些生意都会比较成功
但长远而言,若许诺投入得太多
就无法完成自己真正要做的事
当你决定做一件事情时
那些障碍性,负面的念头
阻挡显化的这些内在的想法
你将不会在乎因为已决定了
当你下定一个决定时
知道会面临很多的障碍
但是这些障碍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所想的是显化的目标

自设的模式

喜欢思考的人必然相当物质化
因为思想即是物质。思想和地板
墙壁、电话书本一样都是物质
思想和意识形态一样都是物质
能量形成物质,能与质是关联的
失去其中一个另一个便无法存在
两者和谐程度愈高,则脑细胞也
愈平衡活跃。人类思想早已设定
了快感、痛苦、恐惧的反应程序
而且在这个自设的自我模式下
人类已运作了几千年而无法突破

用你的信息、知识,理论
和理解无法拼凑出真实
不要执着你大脑里任何故事
你编织的故事只在梦幻之中
在梦中才有概念,知识的关联
也许事后会在字面上有所了解
但是他并没有了解事实的本身
思想也绝对无法解决心理上问题
不论它多聪明、巧妙、博学
不论它如何善用科学和电脑
出自冲动或需求而制造一些结构
它永远都是陈旧的
因此也永远无法解决重大的问题
陈旧脑袋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