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截除

我们已告别机械时代
到了网络的王国
充满生命力的连接
互联网充满野性
它没有条件,没明确的路线
没有顶点或目标
源头转瞬超越自己
然后放任自流
总在生成其中。

“自我截除”的含义是:
当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
中枢神经系统就会截除或隔离
使人不适的器官感觉和机能
以保护自己。唯有借助麻木
和堵塞感知通道变成封闭系统
其神经系统才能承受这运动
强度以维持正常的平衡。

这种神经系统抗刺激的机制
正是自我麻醉,自恋的来源
也注定了网络时代是焦虑
无意识和冷漠的时代
在这信息泛滥和缺乏相互信任
的时代。你须做一些不同反响
的事情以赢得人心和承诺。

精神腹泻

就像我们平常吃坏了东西一样
身体要排泄掉所不需要的东西
精神也一样,当灵性系统里有
其不该有的东西就会“腹泻”
你也许富有,舒适可无精打采
没有能量,不是因为你工作
太多,或者身体状态太差
因为你的精力都被排泄掉了
只是因为“精神上腹泻”。

如何避免此精神腹泻呢?
如果你有身体上的腹泻
你第一件事就是停止进食,
同样地对头脑来说不好的食物
就是对不是你的事物产生
身份认同。因为你身体恐惧
你就想追求一种确定的东西,
这时你要比较,就会很多认可。

你的认可包括你的身体,财产
住的房子,开的车,工作,
地位,信念和你的家庭等等,
把所有的这些东西当成你自己
你的能量高,精神压力就变小,
这样就会感觉很轻松,人一轻松
就会有更多的自信、更多的勇气
更多的智慧、更好的运势,
就容易超常发挥自己了。

崇高目标

人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生物
你在拥有目标并向其挺进时
会比达到目标时更有活力
其意义在于你必须要有个目标
在于你必须要有一个解释方式
其意义还在于你的目标越崇高
你的人生就会越美好

在你很小的时候
别人就跟你说要做个好人
比如不要撒谎 然后你就会想
为什么我要做个好人不撒谎
甚至三岁小孩都会这么问
聪明孩子会更早地学会撒谎

既然你可以逃过处罚
为什么还要遵循道德呢
如果你无法使自己稳定的话
事情就会变得混乱不堪
如果你没有一个崇高的目标
你有的只是浅薄琐碎的快感
而这些快感无法一直维持你
因为生活真的很难,世事难料
充斥着太多的苦难和繁复
如果没崇高的目标
你拿什么来抵抗这些痛苦绝望
当你绝望时事情会恶化得很快
于是崇高目标的概念很有必要
它是人们生存必需的精神食粮

不断向目标行进

我们无法知晓所有事,对事物
的未知不是个中性无害的事件
它会令人焦虑抑郁
如事情已混沌到你无从下手时
身体回到默认的危急预警模式
心率加快,免疫系统慢慢失效
你会油尽灯枯,很快得病衰老
周围的事物都超出了你的控制

它令人感到焦虑抑郁,举步维艰
不仅如此我们神经构造方式是
不设定目标并向其进发的话
是不会体验到带来正面情绪的
并不是达到目标就会使我们开心
当达到目标时此小游戏就终结了
就需要投入到另一场游戏当中了
这就是西西弗斯的神罚

只要有幻觉、未知之域的东西
能量就会紧缩,因为你有完美
的标准,就会有自我苛求
就不可能坦然。要时刻意识到
又在完美主义,又在苛求自己
我又在想要达到个目的,时刻
看到,放松,保持经络的通畅
身心灵的结合就是这样的实践

马尔杜克神话

动物已具有认知系统
这是我们人类大脑的思维中
情感和激励架构形成的原因
我们能够妖魔化扰乱我们行事
准则的敌人的部分原因在于
我们将他们认知为了食肉猛兽
遵循着同一套认知体系
这其实就是未知的混沌本身
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我们
是六千万年前爬上我们所栖息
的树上的那些蛇是相同的系统

马尔杜克神话故事为例
其用意在如果出现了让你不安
的像是威胁你未知混沌的东西
恐怖的蛇形冥界猛兽,你最佳
策略就是睁大双眼,组织语言
然后出击面对怪形创建新世界

这真是个深刻的见解
我们知道勇敢直面恐惧总比让
恐惧找上门更能改善你的身心
心理医生的部分工作就是
将那些恐惧击碎成一个个
令他们不安的小碎片
接着一个个地面对它们
征服它们,你在体验以内心征
服奇异和混沌世界的这个过程

种姓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中的等级与感情或
道德无关,而与权力有关
哪些群体拥有着权力
而哪些群体不配或不该拥有
它与资源,渠道利益有关
哪些种姓被认为值得
拥有或获取和控制资源
而哪些不能;它也与尊重
权威和所谓的能力有关
谁天生就拥有它们,而谁没有

那么种姓等级制度就是我们在
幼年时期被写进潜意识的语法
一如我们学习母语那样
种姓就像语法,它会成为隐形
的指导者,不但影响我们如何
说话更影响我们如何处理信息

当贪婪与自大蚕食了人的良知
人的思想和信仰会随之扭曲
从而夺取他们自以为有权占有
的土地和他人身体。既然他们
决心要按照他们的喜好去改造
原始的土地并赋予其文明
那他们就会认为他们必须征服
奴役或消灭这片土地上的原住
民将他们归为较为劣等的人类
运送到这儿来,使其驯服和
耕种土地以攫取蕴藏在他国
富饶土壤和海岸线上的财富

品味独处,滋养灵魂

在人类生活中,孤独与亲密同样可贵,都能成为幸福的源泉。朱熹提出“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这里的“静坐”,便是倡导人们独自面对自己。书中的知识、理论,需要我们在静思中领悟,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察觉内心的念头,进而展开探究与感悟。

独处,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也是一场神奇的灵性体验。它或许伴随着寂寞,乍看单调,可实际上,寂寞中藏着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不可或缺的空间,在这段时光里,我们从纷扰的人际和琐事中解脱,回归本我。

当独自面对自己,自然和宇宙的力量悄然显现,我们开始与心灵以及神秘力量对话、连接。严格来讲,灵魂的生活在独处时尽显。与人谈天说地是交流,但沉浸在大师的作品中,能获得真正的心灵触动;与亲友游山玩水是消遣,唯有独自面对巍峨群山、浩瀚大海,才是与大自然深度的相处和沟通。品味独处,能让我们在喧嚣尘世中,为灵魂寻得一方宁静天地,滋养内心,收获成长 。

拥抱孤独,成就非凡

精神科医师安东尼在《孤独》一书中,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孤独和亲密一样,都是人类幸福生活的源泉。孤独有着正面的力量,独处能让我们更好地内省,整合思绪与脑力,激发自身最大潜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创作灵感。

心理学家莫顿也指出,适当的静默与孤独是人的必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听见内心深处“本我”的声音。学会独处,坦诚面对自己,当我们能享受独处的时光,便能找到生活的清晰节奏,更爱自己,也更能让自己开心。

能够忍受孤独的人,意志坚定,内心强大,灵魂也比常人更加丰盈。他们远离喧嚣,专注打造自我,追寻宁静致远的境界。正如“牛羊成群,猛兽独行”,真正的强者往往是孤独的,大多数成功者都能忍受孤独,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在独自的世界里尽情释放自我,朝着目标坚定前行,最终成就非凡人生 。

已知的损失

大脑思想创造了虚幻的“ 你”
这个假设的独立的实体
没有思想,就没有思想者,
看到自身的无常, 思想以永久
的不朽的形象创造了思想者。
故思想者变成了脱离转瞬即逝
状态经验者、分析者、观察者
于是思想者进而建立起更高的
永久的状态:灵魂,高我等等
思想是这整个结构的基础。

我们一直致力于以思维改变外界
它并不起作用,但我们还不知道
当事情开始发生与你内在的模型
不匹配的变化时,我们感到害怕
因为它看起来行不通。

你害怕死亡因为我们都无法
经验死亡,所以你会害怕它
死亡是未知的。
而你害怕未知,不确定
那么你能够害怕
你不知道的东西吗?
如某些东西对你来说是未知的
你怎么可能害怕它呢?
你真正害怕的不是未知
不是死亡而是那已知的损失
因为那可能会造成痛苦,
或者带走你的快乐、你的满意
是已知造成了恐惧而不是未知
未知怎么可能产生恐惧呢?

执著于已知

恐惧不可能独自存在
它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出现
你是在害怕与死亡比较的已知
因为你执著于已知和经验
你被将来可能是的状态吓坏了
但是那“ 可能是的” 那将来
仅仅是一种反应,一个推测
是真实存在的对立面

你总是把已知看作理所应当
接受过去像接受阳光雨露一样
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一点
人对它几乎是没有意识的
就像对他的影子没有意识一样
不要匆匆忙忙先入为主
以自己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而是纵身一跃进入宁静
——那浩瀚的未知里面
从那浩瀚宁静的未知里
问题会瓦解,障碍会消融

带着恐惧看待
已知、未知及死亡
我们逃避真实存在是渴望满意
我们寻求内心的保障
鳄鱼脑的安全感
不断地要求将来没有烦恼
而正是这种对“没有烦恼”
的欲望使我们逃避真实存在
并且害怕可能存在的
恐惧是对真实存在的无知
而我们的生命都浪费在
持续不断的恐惧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