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声明,依心而活

头脑的思维里有数不清的虚弱
无力,犹豫不决,焦虑不安
有限制不完整的
肉眼仅见到很窄的一段可见光
而肉耳听到很狭窄范围的声音
有限的残缺不全的肉体感官
无法看到整体全部,于是建立
在有限肉体感官上的思维
是瘸子,犹豫不决,焦虑不安

要想从生活痛苦中解脱出来
你就要学会静心,停止思考
学会更少的思考。
冥想,打坐,不是必要的时候
不要随便进入你的头脑,思维
不要用你那理性的分析来
评判这个世界,依心而活。

当你警觉,宁静的日子
在那一点上静止不动
什么都不做,静心无为。
当什么都不做事情就这样成了
当你根本不在乎也不关心
其他人的评价,意见和主张时
当仿佛“你已是”的那样行动时,
你就连一根手指都无需举起
大功告成,这事会变成什么样
如何发展,我不关心利害关系
我不顾虑担忧这些
而只是平静的声明
我是清醒的知道我是谁

克服恐惧

恐惧往往能诱使我们
失去平常的温和脾气
恐惧贬低我们接受
不公平的想法和事物
它不喜欢陌生人
尤其是不同类的人群
使我们不小心写错字
在他人到处寻找错误
使我们要小心适应
这样不会引人注目
使我们反叛和不信任
这样不会努力探索,创造
生活出现的疑问难题的话
寻找恐惧

思想和记忆一样,是日常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是我们
用来沟通和工作的惟一工具
思想产生反应,此反应是思想
它在生活的某些层面是必要的
可一旦变成瞻前思后的心理反射后
就会造成恐惧及快感
心智便因此而迟钝下来
于是怠惰就在所难免了

其实所有的恐惧——最终
都源自对死亡毁灭的恐惧
恐惧分不清缺少的是
一个高音符还是心跳
不区分失去人的收入
还是失去他的生活
它不关心他人也
不关心事物的对错好坏
不在乎我们是否过
激情的有意义的生活

学校教育与生活技能的脱节

学校的课程授课体系,围绕着主科目展开。就像五年级的学生,依次上数学、英语、地理、化学、生物等课程。然而,这些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真正能从中学到的东西,并非完全一致。课堂上确实会传授知识,但学校给予学生的指导方式,和真正的学习方向存在偏差。

实际上,生活和社会中所需的技能,并非特定对应某一学科。可我们一直通过这些科目来教学,指望学生能借此掌握生活技能。比如,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二项式公式,我们真正需要的解决问题的技巧,虽被公认为值得学习,但在教学时,却常被忽视或无意识地混在科目教学中。

多数人一生都在被动的状态下生存,生命被局限在既定模式里,生活中还时常充斥着痛苦。学校教育若不能解决与生活技能脱节的问题,就难以真正帮助学生做好面对生活的准备,让他们突破局限,走向更广阔的人生 。

重塑生活,拥抱价值

大卫·马麦特曾言:希望支撑着我们生存,但仅仅活着,与充满活力、灵性十足的生活大相径庭。想要真正地活着,活得清醒透彻,就要认识自己,不被执念束缚,接纳个性。改变思维、眼光和做事方法,迎接意外带来的无限可能,跳脱常规视角,释放想象力。时刻警醒,打破舒适与惯性的枷锁,重塑活力满满的生活。

每一天都无比珍贵,且仅有一次,明天也不过是新的一次机会。所以,我们工作的重心应放在沟通、连接与分享上,摒弃传统一对一、分离、静态又机械的销售模式。在自己所处的社区里,满怀激情地创造有价值、能广泛传播的想法。当我们专注于此,生活便不再单调乏味,而是充满生机,在与他人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开拓新的可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让生命绽放独特光彩。

聚焦与盲区:应对复杂世界的双面性

面对过度复杂的世界,人们常采取一种策略:精准聚焦于自己在乎之事,对其他一概忽视。人们选择性地关注助力前行、达成目标的事物,识别路上的障碍,而对其余众多事物视而不见,显得盲目。这是无奈之举,毕竟世界包罗万象,远超个人关注范畴,必须有所取舍。

人们易受感官与欲望蒙蔽,难以看清事物本质。眼睛成为达成愿望的工具,可聚焦的同时,也对其他事物“失明”。顺境时,这或许无大碍,尽管也可能因一直顺遂而忽视更高层次需求。

然而,一旦危机降临,那个被忽视的世界便会带来恐惧,诸事不顺时更是如此。好在问题本身蕴含答案,正因为忽视诸多事物,也就意味着存在许多未被发现的可能性。当面临困境,不妨转换视角,探寻那些曾被忽略的可能,也许能在复杂世界中找到新的出路 。

关上感官之门

我——通过我的想象设想
唤醒并让设想的“我”
在我的世界里可见
因为假想,想象
只要持续的稳定的保持下去
不断唤醒,不断去激起它们
那么想象的结果必然显现

我关闭了人的肉体感官的门
肉体感官所显现的表象不可信
将有限的理智挂起暂时不理它
以这个无所畏惧的“我已是”的
断言和声明,“我已是”的假想
去行为去生活,而这也是
我的肉体感官和有限的理智
一直否定和拒绝的。随着
关闭了我的肉体感官之门
进入那自觉自控,训练有素
的状态里,我携带了什么

我关上门,无视那嘲笑
讥讽的人群。不再寻求认同
我完全彻底的拒绝相信
那些来自于我的肉体感官
所带来的表面现象和证据
这些表面迹象嘲笑我的假想
意识到真正的生活不是故事
现在不是对过去的推断
未来不是现在的一个组成部分
展开脚本是发明在你的脑海里
这一切都是幻觉
曾经发生和将要发生都是识
它们组成的世界就叫幻相世界

怎样改变优柔寡断?

怎么才能开始改变优柔寡断
行为,像其他增强性能的练习
开头会令人不快
当面对要做决定时,你须考虑

1). 保持冷静
深呼吸平静下来以后再做决定
当你过度恐慌仓促作出的决定
理性的希望其实已经被排除
你一直想避免的“坏”决定
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发生

2). 顺其自然做个决定
你又不是一名急诊室医生
或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你做的决定不会是涉及
生命或死亡的重大决定
无论你做的决定是对还是错
只要静观其动,不轻举妄动

3). 让你的动机直截了当
想想你会从作出决定中
得到哪些积极的反馈
想想你会得到从作出决定
所带来的信心提升

4). 采取行动
认真从自己的内部需求决定
仔细考虑你的选择再采取行动
做决定前,不要让自己做任何
其他的事情,心无杂念
起初似乎是不可逾越的高墙
慢慢就变得容易得多了

忠实的信念

让我继续我对圣徒们的信念
因为它们让我感到舒适安全
我相信其曾经生活在地球上
我也相信你对于他们的故事,
所做的精神心理方面的解释,
从这个死去的过去里出来吧!
弄明白你和圣父是一体的,
每人的心中都住着自己的佛。
我们没有体验到环境本身而是
通过思想体验到了环境的投影。

你的思想让你在某种
程度上体验到振动的世界
从来不管别人有没有遭到报应,
只要你干事了不论好坏,
一定会有相应的报应,
没有功过相抵的说法。
一切本质都是平衡的,
你所打破的平衡产生的极性,
最终都会反弹到自己身上受一遍。
因此每日留够空性储备,
能够觉察自己的言行很重要。
此为修命者基础。

我们内在的平静并不依赖
外在世界的状况,对独立于
感知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信仰是
科学的基础。
你存在的有意识属于什么呢?
用三维心智的受限制的聚焦,
你不能看到你的目标和真相
但是你现在已经就是那个
——你早已设定好的你,
以那个构想行为着,生活着
并对那设想保持忠实的信念。

超脱物质轮回,探寻内心平静

老子曾言,物质的事物发展到最后往往走向反面。人们所拥有的名声、财富和地位,终有一日会消逝,被他人取代。当我们沉浸在快乐聚会的狂欢满足后,孤独失落感便会接踵而至。短暂逃避现实、填补内心空洞后,问题和空虚依旧存在,我们会被巨大的空虚和疼痛笼罩,甚至觉得“失去自我”“生活毫无意义”。

物质带来的充实感转瞬即逝,很快就会引发新的问题。匮乏感驱使我们匆忙寻找机会,投入下一轮赚钱与消费。然而,短暂快感一旦消失,内心的空洞和杂念便会再次浮现,促使我们陷入又一轮“更多钱、更短快感、伴随失落”的恶性循环。

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探索内心问题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注意力,直面痛苦。内心的平静并非源于外在的物质和概念,而是在于坦诚地面对自己。我们应从一味向外寻求机会,转变为对内心进行探究和直接了解,察觉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心灵的解放,真正解决痛苦、恐惧和空虚,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

知识能带来什么?

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某个观点
不是事实
我们读到的一切都是某个概念
不是本质
我们看见的一切都是某个视角
不是真相
了悟觉醒不是通过知识获得的
或者正是知识障碍了你的了悟
我们认为通过积累经验与信息
通过掌握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将摆脱我们的枷锁和业力
可现实一点儿都不是这样
敌对、仇恨与战争没停止过
尽管我们都知道它们是多么
具有毁灭性和劳民伤财
知识不是能阻止这些事情的
倒是有可能刺激和鼓励它们

许多教师,知识分子都认为
如知识能够被充分广泛传播
将驱散人们之间的仇恨并
阻止人类世界的彻底毁灭
尽管现在在如此众多的领域
中有了这么多海量的知识
依然没停止人对人的野蛮行为
甚至在同个团体、家族或国家
也许正是知识使我们无视于
其他某些恰恰能够真正解决
所有这些混乱与不幸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