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不到山因为你就是山

超级整合,
意味着真正的意识层面发生变化,
代表着进化达到全新水平。
从渺小、有限且受限制的独立自我,
迈向苏菲所称呼的“至高身份”,
这是一种与终极现实相契合的身份,
是整体的、隐匿的宇宙一切存在的
根基,如同虚无,如同“道”。
这一超级整合的水平,
处于意识最高级别的梯级,
也是意识进化的顶层。

在这个境界中,个体与地球、
太阳、月亮、星星乃至整个
显化的宇宙实现直接的整合统一,
不再有主客体的区分。
不再是“你看山”,
而是“你即山”;
不再是“你感受地球”,
而是“你就是地球”;
不再是“你意识到云”,
而是“你成为云”。

此时,你就是爱,
超脱了形体与概念,
借由众生万物展现出无所不在的特性。
“我”超越了生命的局限,
通过自然宇宙呈现出永恒的
生生不息。“我”没有固定居所,
以微尘、佛刹、教堂等
遍际无穷地显现。
“我”远离心识的分别,
在善恶、垢净、高下、尊卑、
美丑、生死之中,
呈现出自性平等无二的状态。

安静的绝望

人的潜力是能够被唤醒、
被了解并得以实现的。
然而,在支离破碎的内在意识中,
我们所认知的自我也是破碎、
分离、孤独、不完整且局限的。
正因如此,我们的生活充满
折磨、恐怖、担忧、悲伤与苦难。
就像梭罗所说,
人过着“安静的绝望”的生活,
缺失了自身本应具备的完整性,
除了金钱和地位,
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内在意识尺度的激活与参与,
能极大地改变生活本质。
第五人称视角的整体水平,
不仅能看到差异,
还能洞察连接,
发现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模式,
以及多样性背后的整体性,
这便是整合自我。

当达到整合自我,
生命开始充满整体性,
富有意义,兼具统一性与多样性,
变得丰满、完整且有价值。
此时,
世界不再被看作是支离破碎的,
而是由部分和零碎构成的相互
联系、交织统一的整体,
如同无数发光珠宝光芒四射展现。
刹那间,一切都有了存在的空间,
价值和目的回归。
这正是格雷夫斯所说的
“意义上的巨大飞跃” 。

意义上的巨大飞跃,释放非凡的潜力

意识的整合层次,是将经验中的
头脑和身体综合为一体的自我呈现。
在这个阶段,意识或者说自我,
不再局限于身体或心灵,
而是上升到更高层次的自我体验,
也就是实现了统一或整合。
我们的生命是子整体序、系统和
形式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
灵活性和自发性成为系统优先考
量的因素。

生命的差异和多元性,
能够整合为相连的自然之流。
然而,直到现在,
还没有真正出现能涵盖
所有发展层次的整合社会。
如今,我们把知识系统分割成
数百个不同的孤岛,
人们既意识不到、
也不理解其他人的知识领域,
更不明白如何将其融入其他
类型的综合框架。

目前,我们仅拥有科学和人文
学科教育系统。但实际上,
全新的系统包含众多象限、
层次、多元智能、意识状态
路线及存在类型。
那些被忽视、排除在外的,
是人类非凡的潜力,
比如觉醒、启蒙或自我解放,
这些潜力能让我们实现
最真诚、最深刻、最真实的自我,
进而触摸到终极现实。

放下判断,拥抱多元与本真

你得明白,自己的判断并非绝对,眼前所见皆为自身投射。要深知,我们以为知晓的一切不过是判断,实则“一无所知” 。当发掘出自我实现、更高层面的“知道”、感受、觉知与爱的潜力,就要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如今,多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走向了不健康的极端,表现为夸张和过度。早期,意识多元化致力于批判和解构不符合多元观点的真理与价值体系,这使得价值观与真相变得模糊,似乎从不同角度看,所有事物都同样真实。

受多元文化主义影响,不同真理、文化和个体缺乏统一判断标准。在商业、教育、工作等领域,每个人都有机会真实自然地表达感受,却也因此陷入自恋,只看重自己的真理。

而无论是允许、释放、宽恕,还是放下、臣服、谦卑,这些修行都在提醒我们“我什么都不知道”。放下对事物的固有判断,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多元,回归本真,我们才能在这复杂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尊重不同的观点与价值,实现真正的和谐共生 。

发现和个性,实现自我价值

人意识发展的理性阶段,
并非纯粹抽象分裂的僵硬形式。
这一阶段以第三人称的方式,
秉持客观视角,放眼世界,
着眼全球化,
同时对个人的文化、宗教、信仰
和自我展开批评。
借助这种思维视角,
能洞察实际世界的三维空间。
若在这一时期之前看待艺术,
那艺术只是二维的,
就像金字塔周围的棍子般平坦。

生活不如意,
或许并非生活本身的问题,
而是源于自身的无知。
同时,人也难以理解自己窥探
世界所依赖的每个神经回路,
是如何被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的
伦理选择,以及在此之前数
十亿年所有生命存在所塑造的。

在欧洲,自文艺复兴起,
艺术开始呈现出深度和三维空间。
在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的作品中,
距离和人脸都变得生动活跃起来。
如今,理性期通常出现在人类的
青春期阶段。在这个时期,
人们会突然强调自我发现和个性。
马斯洛将此级别的动机称作
“自我——尊重”,这是个体对
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视与追求。

世界为中心的理性客观

历史上,神话中的帝国
曾统治着东方与西方世界。
直至西方的文艺复兴与启蒙时期,
崭新的思维方式应运而生。
这种思维方式并非种族中心主义,
不局限于 “我们” 与 “他们”
的对立,而是以世界为中心,
秉持第三人称理性、客观的视角。

第三人称以世界为中心的理性,
代表着所有人客观、普遍的观点,
不囿于个人所属的部落、国家
或教义,
而是涵盖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它真实且公平,无论种族、
肤色、性别或信仰,
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对待,
而非被控制或被迫顺从。

这一层次的自我摆脱了神话期
的从众心态,以个人主义的
方式探寻真理与人生意义。
它通过假设 – 推理、实验、
客观推理等科学方法,
高度追求个人成就,
尤其是物质利益。在西方,
不再只有天主教徒才能得救。
所谓男性的普遍权利,
很快也将赋予女性,
体现出对平等权利的追求与拓展。

放弃控制

众所周知在市场上成功的产品
服务和想法是由稀缺性
决定的,过去一直是
现在是而且将来还是
但稀缺性在今天混乱,连接
和快速发展的市场是难得的
 
获得稀缺成功的老办法是
通过控制
控制资源,控制电波
控制分销,资本控制
房地产调控,控制信息
甚至人与人的相互保密
互动控制……奇怪的是
在要想实现成功
就要放弃控制

凡是你想控制的人或事物
其实到头来都控制了你自己
控制会让你失去机会
控制仅是由你的自我去
服务自己的需要来产生
控制是你执着不能放下的错觉
其产生主要为了减轻你的恐惧
你还愿意相信控制是一件好事
是一个强有力的个人品性
在上下颠倒的思维里
我们假设要是自己被控制了
我们可以防止不开心的惊喜
并得到所渴望的生活

汲取智慧,自主践行

跨越时空,古今中外大师、思想家的话语,历经世代传承。我们不妨将这些话语付诸实践,依照书中建议行动,同时反思是否合乎理性与常识。倘若对自己和他人有益,那就欣然接受并融入生活,让它成为属于自己的认知。

有人认为抗拒社群影响,是对他人尤其是关心自己之人的经验与教诲的冷漠。然而,佛陀的智慧并非让人排斥他人,而是促使我们成长成熟,学会自主判断,依据自身认知生活。

真知无法借由他人的努力而获得,必须将他人的教导建立在自身认知基础上加以应用。否则,即便面对世界上最伟大的导师,也难以真正学到东西。这些大师和导师,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人生选择,精心设计诱人的“菜单”,甚至协助我们尝试这些选项,可“菜单”终究不是“餐食”。唯有亲自品尝,在实践中感悟,将智慧内化为自身力量,才能真正滋养生命,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 。

扮演其他角色

在神话时期,
人的身份认同能力从自我、
第一人称视角开始不断增长和扩展,
范围涵盖家庭、团体、社区、
部落、国家、宗教等。
心理学家指出,
此时人具备“扮演其他角色”的能力,
也就是能站在对方角度,
以对方的视角看待事物。

人的身份认同也从自我中心
逐渐转向种族群体中心,
马斯洛将这一水平的动力称为
“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一般
在小孩七八岁时出现,
持续到青春期。
此时的人渴望融入群体,
成为团体的一部分,
收获爱并被大家所爱,
得到群体的认同,这是一种
在特定群体中的爱与归属感。

当人能够采取第二人称视角,
他人角色开始出现。
这使得个人不仅能适应自身情感,
还会考虑他人的情感,
在研究他人行为中获取情感线索
的能力也在增强。同时,
与他人融入相处的渴望愈发强烈,
会主动避免关系冲突,
寻求和谐的互动反应。

知道和相信

二千多年前的佛陀曾提醒我们
“知道”某事和相信是完全不同
信念即“相信”;而“知道”则仅
指那没有怀疑存在的直接经验
是心灵的某种对真实的判断
在疾病的处理过程中若“知道”
对上“相信”,”知道”总是会赢

事实上所有的奇迹,都是从走
出怀疑进入“知道”而发生的
然而这些社群的影响力
其说服性至今仍极为强大有力
还有他们所一直深信不疑信念
及忽视了这些信念你将会怎样
于是你的相信就伴随了恐惧
既使内心仍感怀疑但在你寻找
——在你之前的相信者几世代
以来小心翼翼铺设好的
陷阱的出口而蹒跚地渡日时
你还是会接受这些信念
并且把它当成一辈子的拐杖

佛的忠告没有“相信”的字眼
他说若符合理性
即你所知道的真实是奠基在
你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上
而且是有益于自己和他人
那么就接受它,并依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