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我们的是对事情的看法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
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
他人也不会。我们如何看待
这些事情却是另外一回事
困扰我们的正是——我们
对发生事情的态度和反应
明白无人能烦扰我们,也没有
什么能造成我们痛苦悲惨的事
正是我们掌控了自己的感受
只端看我们如何决定处理事物
事件、他人和他们的意见

放掉把你的不幸福都怪罪在
外在环境的倾向
觉得困扰时问自己
我该怎样改变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以去除我的困苦,然后努力
去做直到不再归咎于任何事
若你愿意改变──关掉归咎
打开对本我了解的通道
就如二千年前爱比克泰德鼓励
我们的──那么这会
很容易做到的

世间诸事皆是客观而中立的
当你思考未来时,记住各种
情形都是以其自己的方式出现
而不会顾及我们的感受和观点
使我们摇摆不定的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我们内心的希望和恐惧

内在的小孩

在我们身体里这个不老的小孩
宁静,永恒不变的观看者
没有评判与仇恨
只知道用爱来看待人和事
它容许事物成为现在的样子
它只注意所遇见的每个人里头
那未被开显的神性

由于没有形状、颜色、大小
颜色或性格,内在这个不老的
小孩无法注意那样琐碎的分别
由于不活在任何人为界线一边
它不会沉迷在种族文化的认同
如此一来要在人为假造的目的
点上有所纷争是不可能的
因此那不老的小孩总处于平静
容许一切。永恒的观察者
一时忘了它是住在一个
超过半世纪的身体里头

开悟是忆起小孩子心中的纯洁
没评断、接纳一切、不贴标签
这么做时我们变成了小孩子般
而脱离大人幼稚的生活方式
其方式阻挡了我们进入天国
人类的爱是自私的
但天国神圣的爱是完全无私的
正是因为它的无私,才能给出
我们所无法想象的无限喜悦

心灵与虚无,创造之源头

当带着精微身体从梦境状态进入
深睡或无梦深睡状态时,
意识状态里连心智和图像都消失
不见,只剩下无边的虚空,
也就是“无”,
这是超越个体“我”或自我的扩张。
古代伟大智慧指出,
这种看似一片空白或虚无的状态,
实则进入了广阔的无形领域。

过去是无,
现在从过去的无中产生,
又会变成将来的过去,
也就是无,
总体而言是一个大空无。
而恰恰在这虚无的“无形”中,
是大虚空或万物存在之基础,
是意识的无限扩展,
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可能。
无形的能量有其内在含义,
人能通过语言、表情和思维
发送和接收能量信号。

随着这近乎无限的意识扩展,
存在着近乎无限的身体或能量,
即因果身体,
这是最精微经验的身体,
是伟大开放、无形的创造之源头。
整个遗忘、空无又忆起生生不息
的过程,创造就此产生,
我们便是创造的延伸,
在这奇妙的意识变化与能量流转中,
与宇宙的创造紧密相连。

庄周梦蝶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三个重要的
意识状态:
清醒、梦境以及无形的深睡,
与之对应的是三个身体,
分别为外在的粗重身体、
隐秘的精微身体,
还有无形的因果身体。
每天的纯粹见证自我,
源于整体的身体,
此时与深深的无梦状态紧密相连。

纯粹的证人没有形式,
也无任何内容,是浩瀚、
开放、纯洁且无限的空无。
不二状态来自坚不可摧的身体,
这是真正无形自我、
没有客体的意识。
这种意识的启蒙解放,
伴随着巨大的快乐、幸福,
以及释放、自由和解放的感受。
当发现最深刻、最真实的自我时,
便能体悟到永恒永生、睿智的一切。

相比这种空无觉醒或启蒙的实现,
我们每天的日常生活就如同梦、
幻觉、泡沫或是烟圈。
“庄周梦蝶”提出了梦与醒的悖论,
衍生出“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
的感慨。那么,
到底哪一个更真实呢?
是人生如梦,
还是空无人生?
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意识
与现实的交织中探寻生命的真谛。

拍掉心灵的灰尘

你是否在受到认为不同寻常
的事物所启发时
其在思维过程真的会开始发生
不知不觉当变得更投入到
我们真正喜爱做的事情时
思维会开始改变,各种平
常受限制的特性也会消失

所以问题不在于不确定性
而是你的内在神性意识
的个人成长受阻停滞了
变得困扰,不确定了
你该做的首要之事是
在你自己的内在下功夫
要知道心灵才是真正的你
它和真正的宇宙能量联接
心灵也一直也在和你沟通
当你不被大脑思维控制时
当你静心,臣服的时候
就能听到它的喃喃细语

值勤没有动力。宽恕是故意
从未修改的日期撤回注意力
并赋予它充分力量和欢乐一天
如果一个人开始修正
一天中的烦恼和担忧
他就开始为自己工作
每一次修改都是对自己的胜利
所见一切是心见到了心灵记忆
过去未来当下是能见攀缘了幻见
思维的你仅是蒙蔽在心灵灰尘
抹去灰尘生命的实相即会展现

走进静心,拥抱心灵自由

静心,是为心灵开辟一片自由天地,任一切自然发生。它意味着对感情不执着、不贪恋,对五欲既不抗拒也不贪婪,对世间不厌恶、不索求,对生死不恐惧、不迷惑。

一旦通过静心超越物质层面,便能摆脱大脑念头的操控,不再做时间的奴隶。想要克服内心恐惧,学会在房间里静心独处,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关注呼吸**:将留意呼吸的出入当作通往宁静自我的路径。无论是在会议间隙、与人交谈时,还是排队等候中,都能抽出片刻,专注跟随呼吸,一天里多次重复练习。
**独处观心**: 今天就给自己留出独处时间,在房间静静坐着,观察内心,留意念头的产生、消逝,以及念头间的转换轨迹。对内心狂躁的觉知,能帮你超脱念头的纷扰。
**借助外物**:阅读静心相关书籍,聆听静心音乐,尝试半小时打坐,或者加入静心社团。众多老师和当地团体,会助力你踏上静心之路,在这喧嚣世界中,寻得内心的一方宁静。

是醒着还是做梦?

也许你不相信,所有人每天
24小时会经历的意识状态是
醒着状态,做梦状态
深层无梦,纯粹的见证
和不二统一状态

这是意识的五种基本自然状态
你往往会记住这五种
意识里醒来的状态
因为你在清醒状态下
似乎完全清醒
随后你在晚上睡觉,睡着了
会忘记自己的经历或做的梦
当进入到深层次的无形状态时
每个人都会在睡觉过程消失
因为它是空的,无形,无内容
接着会重新回归到做梦的状态
然后返回到“清醒”状态

当我们作为凡人终死之时
是从此就真的无知无觉
还是重新如获新生
一个更加真实的自我
如同大梦方醒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也许
只是另外一个“现实世界”
的那个“我”所做的一场梦
而“现实世界”的那个“我”呢
也许只是一个更加真实世界
里的“我”所做的一场梦呢
如同浩瀚苍穹,无穷无尽
追溯到最真实世界里那个“我”
其实也只不过是当下世界里
——这个我的一场梦而已

以耐心为翼,奔赴生命愿景

桑叶历经时间的沉淀与耐心的雕琢,方能化为精美丝绸。而缺乏耐性,往往滋生恐惧、压力与沮丧,耐心则彰显着信心、果决、平静与远见。

回顾生命历程,我们常急于求成,为自己和他人设定即时成功的指标。此时,我们更应尝试着眼全局,洞察生命的宏大蓝图。当明确目标,心怀广阔视野,便会不再执着于当下的功勋章和短暂的掌声认可。

当我培养出无尽的耐心,便能够察觉那些阻碍我实现最高目标与生命任务的因素,让事情按照自身节奏自然发展。这种看似矛盾的状态,实则蕴含着深刻哲理:无尽的耐心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日复一日的积累,铸就永恒的成果。

无尽的耐心,体现着一种对信念的确信,或是一种绝对的“知”的状态。试想,当你笃定地认为,当下所为与目标高度契合,且正在完成内心极度渴望之事,内心便会涌起平静。这种平静,就是耐心,是笃定与开悟的喜悦状态,引领我们稳步前行,实现生命的价值。

没有边缘

你的世界牢牢地被概念
限制变得关闭,狭窄
虽然你的知识越复杂
越细分,概念也多样
而你眼前的由这些概念诠释
的世界就越坚固,越狭窄
你不仅活在心智思维层面里
最终心智思维成了你的宇宙

你不仅仅是活在历史的里面
历史已成了我们仅有的世界
因此,我们传统所谓的学习
和增长知识不过是把世界
自己及人生变得更加固化
稳定,不再改变的状态
是我们安全感的来源
而向这些概念挑战往往
会让我们觉得很危险
因此你包装的概念
——变得越来越坚实
越来越觉得安全感
但同时失去了活力
你此次再也无法如实真正
清晰地看自己和外在世界

中心的明珠改变了一切
我们的爱,从来就没有边缘
你是否听人们过说,有打开
一个心通往另一个心的窗口
但如没有墙壁,就没有必要
去包装,安装窗子,或栓锁

知识概念屏障

人类思维认知活动是
逐步发展而来的。
随着知识不断扩展,记忆持续积累,
我们能够分辨更多字句概念,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关系和人类共享的潜意识,
共同构成了更为丰富的认知网络,
于是我们的“知识”得以增长。
此后,我们生活的世界,
由积累起来的概念和知识
一点点搭建而成。

因为我们需要用这些概念描述
眼前事物、与他人交流分享,
正是这些概念构建起
我们眼中的世界。
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判断对比,
我们发展出了分别心。
在概念的作用下,
事物的对比将它们清晰地区分、
划分出来。

随后,我们赋予这些
经过对比的事物相应的名称、
概念和标签,世界由此形成。
再加上我们的经历故事,
这个世界变得愈发坚实、固化。
我们记住的是已经发展出来的概念,
如同戴着概念的眼镜在看世界,
我们所“知道”的全部就是概念
和知识。不知不觉间,
我们就活在了自己的头脑之中,
被这些概念所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