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照:回归你的源头

人源于天,自然也能回归于天。
从何处来,便能够回到何处。
若要回归原处,就必须修习天道,
天道是连接天与人的桥梁。
意识的清醒状态依托于身体。
当进入梦境,
我们仿佛失去了现实的肉体,
却出现一个由光、图像
和光度构成的身体与能量,
这便是微妙的身体。
继续深入,会进入无形状态,
也就是因果体。

精神从因果领域产生,
而后向下移动,
先进入微妙领域,
最终到达最为密集、
最低形式的物质与身体。
倘若你渴望回归纯粹的精神,
回到你的最初的源头,
达成回归现实本身的目标,
那就沿着这些身体状态回溯。

攀爬这潜意识状态,回到源头。
源头所具备的特征,
并非平常自我的模样,
正在见证、观察的自我,
才是你真正的特质。
它没有形状、颜色与品质,
只是一片巨大、开放、
空无一物的纯净意识,
不带有任何特征或质量。
这种纯粹的意识,
便是我们回归源头所追寻的本真。

重新审视

我们从小到大在家庭,学校
社会不断被教导以破碎,分裂
局部和不适当的方式看待世界
我们以破碎和局部的方式解释
现实世界,生活,婚姻和事业
一旦我们真正意识到基本现实
我们自己的存在和周围的世界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系统地重新
解释我们所有的经验

其实我们须学会重新体验一切
这意味着重审你所做的一切
从刷牙到上学,上班,约会
抚养孩子,必须重新诠释
这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
你花了约20年时间才学会把世界
视为现在看到的样子,它可能是
一系列独立,孤立的事物和事件
它们在线性时间内串联在一起
并在三维空间中独立存在
这不是现实世界的真正样子

世界的一切都是鲜活的
即使当你看到不鲜活的画面
也是为你的内心固化而不鲜活
你只需认出万物背后是爱即可
就那么简单。什么时候
你忘记了、没认出,也就迷了

生生不息,自下而上的进化

爱欲或自我组织的力量,
驱使着万物向更高层次发展。
爱欲的本质,
是创造更高、更深层次的整体。
夸克在亚原子粒子中,
如质子和中子里聚集,
随后这些亚原子粒子进一步聚合,
形成氢、氦等原子。
原子相互聚集,又演变成分子。

接着,在一次惊人的跨越中,
众多较大分子聚集起来,
细胞壁在周围形成,
一个更大的整体——
活细胞就此诞生。
从微妙的子阶段看,
活细胞发展为有生命的机体,
伴随着心灵与灵魂,
因为这是一个活的机体。
此后,活体不断进化,
形成更高、更复杂且更大的整体。
从各类植物,到鱼类、两栖动物,
再到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随着哺乳动物的出现,
思想开始萌芽。
而到了人类阶段,
思想更是蓬勃发展。
这一系列的演变,
都源于爱欲或自我组织的驱动,
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生命,
不断构建着更为复杂和高级的整体,
展现出生命进化与发展的奇妙历程。

解析 “内卷” 与万物衍生

“内卷”,是一种自上而下,从因果到微妙再到粗略的下行运动,贯穿因果、微妙和粗略三个层面。

回溯最初,在大爆炸之前,只有纯粹精神、虚无和道,那是纯粹无形的因果状态。出于这种因果关系,微妙层面逐渐显现。在人的终极精神与真正自然中,独立自我——微妙的灵魂、意识诞生。可此时,微妙的灵魂忘却了真正的自我或精神,误以为自己只是独立存在。

随着灵魂出现,从微妙灵魂催生了粗糙的整个物质领域,大爆炸后物质世界就此成型。这正契合老子《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也是“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生而万物所以塞也”的体现。在大爆炸里,物质诞生,每一步演化都伴随着遗忘。从因果迈向微妙,遗忘了因果;从微妙走向粗略,又忘却了微妙的存在,物质世界仅知晓当下自身存在的特殊水平,显得无生命、无头脑、无灵魂 ,一路下行,陷入类似“内卷”般的状态,不断走向具体与固化,远离最初的纯粹。

信念是真的吗?

不一定
信念是一种主观的认知和信仰
可能基于真实的证据和信息
也可能基于虚假的信息或者
个人的偏见和误解
因此一个人的信念是否真实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波普尔挑战著名古希腊哲学家
柏拉图的人类知识的经典认知
柏拉图及传统的哲学思想认为
知识是证明了的真的信念
在他看来,知识具有三个属性
真的、确信的、可被证明的
而波普尔则提出了完全不同的
知识的定义,他认为知识是
猜测性的、要反驳、可被证伪

信念从可预测的,可反驳的
和可证伪的意义上说是正确的
可证伪的意思是该信念足够具体
可以发现与该信念相反的东西
想想看“没有黑色的天鹅”是可
证伪的信念,因为我们要做的
就是找到一只黑色的天鹅

信念不必在科学上是真实的
实际上,它破坏了需要证据的
信念的本质。一旦有了证据
无论你是否相信,都是真实

把未来拉到当下

一个事物拥有的维度更多就变得
更真实,内容更充实,丰裕喜乐
一条直线就彻底的躺在一维度里
要获得形状,质量以及内容就要
通过维度数量上的增加
第四维度能赋予新的品质,特征
这一新品质会使它对于立体来说
具有巨大的深远的更大的超越
就好像立体对于平面
和平面对于线条?这新的品质
是易变性,可变性及互换性

我的注意力聚焦,会在整体全部
数组阵列中,获取感官知觉印象
这也是你已经在地球上所经历的
加上你可能不期而遇的,我会
看到它们,它们并没在顺序当中
不在预定阵列里的事物是被你
发现和遭遇的
但整体来看都在当下现在
因为变化是第四维度的特性
我会看到它们是在流动的
不断变迁的状态里
生气勃勃,愉快的一个整体

不要设想你自己是在某一空间
距离以及时间距离之后
在美好的未来才被祝贺
把未来拉到当下
未来的事件在维度更大的世界里
是真实的当下事件

辞旧迎新

人是社会性的“猴”科类动物
需要同类交往,玩耍,分享
爱和被爱,世上没几个人能
忍受绝对的孤独和分离
而不能忍受孤独的人
却是内在灵魂空虚的人
独处其实不是刻意逃避生活
逃避日常的生存而体悟到独处
冥想品质的人是幸运的

通向智慧的道路是静心
静心无法通过修炼
希望达到或变得怎样的
改变当下的事实之时
是内心冲突走向平庸和愚昧
以及痛苦之时
静心让我看到世界是
智慧运作之果
当被纷繁的外部搅得不安宁时
我断裂破碎
因而失去了健康的吸收
消化外来印象的能力
如此美晚宁静,浩瀚
孤独,精力充沛
无论做什么似乎都觉得可惜了
糟蹋了,不如什么都不做
干脆放下眼前的一切
静静坐在窗前
在小屋前点上,吸着烟
守着今年的最后一刻寂寞

就这样看待自己

君不见,你拥有的每一种
感觉被周围数百万人所共享
每次你感觉到的,是在自己
陷入其他人的感情海洋中
当你思考时
是与数百万的其他人
分享文字,语言音频和视频
意识到非凡联系,触及极乐世界
每次你有幸窥测到真正的自我
或见证纯粹的不二的意识
已遍及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事件

开始以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
你的身体,每种感觉,想法情绪
精神意识与整个宇宙中的身体
感觉,思想和精神直接相关
你在整个人际关系海洋中游泳
沉浸在存在网络,与意识本质
上相关联贯穿大爆炸后整个宇宙
直接连接到具体存在的每个级别
因为每个事物和事件都息息相关
就这样观察,感觉面对这个世界
以这种方式呼吸。就保持这样
你会很好在你理解和掌握你的
这个深刻维度的道路上存在

真实没有故事

真实难以描绘和定义,
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它的存在。
真实中不存在大脑编造的故事,
它不在思想范畴内。
很多人觉得没了故事,
人生就好似失去了意义,
也难以想象没有故事的宇宙。
但实际上,
没有故事并不意味着不真实,
大脑之外的世界绝对更加真实,
那是我们心灵的栖息之所,
是心的世界。

心的世界并非由心构想出来的。
由心和精神构想的世界存在于内心,
而心的世界与精神同在。
真相如同未创作剧本的小说家,
这里用小说家作比喻,
是为了说明意识的产生和消亡,
就像“过河拆桥”一样,
将我们引向彼岸,
在意识过程中却不设立任何固定
的概念,一旦达成目的便舍弃。

这个小说家的例子也是一座“桥”,
当你听懂了这个比喻,
就要“拆掉它”。生活中
其实本没有所谓的“小说家”,
一切不过是“无我”的思考。
当你遇到悖论或陷入
想不通的境地时,
反而可能正在接近真实;
而那些你轻易理解的,
或许离真实更为遥远,因为真实
往往超脱于常规的理解与认知。

科技浪潮下的人类未来

看过电影《超体》的人都记得,主角露西最后化作电脑程序,变得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有。未来,人类或许也能将意识下载到计算机中,实现“永生”,当然,前提是别把电脑弄丢。

回首20年前,世界大不相同。那时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社交媒体也未兴起,人工智能更是鲜有人提及。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人穿越到现在,定会觉得眼前的一切如同魔法,惊讶到不知所措。

如今,奇点人群认为技术创新每18个月便会翻番。飞速发展的技术即将超越人类,甚至能调整人体生物学,或者通过计算机实现生命的永恒延续。只要不出现致命“断点”,从理论上讲,人类便可以摆脱死亡。就像汽车,若每隔两三年更换所有部件,就能一直行驶,人体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科技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重塑人类未来,意识永生、生命永恒不再只是科幻设想,而是逐渐逼近现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