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弃错误的路径

稀缺性帮助我们识别并丢弃了
不会带来真正丰盈感的错误道路
真正的富裕心态
并不是要获得多少财富
而是了解创造幸福所需的知识
你能丢掉所有东西仍感到感激吗

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拥抱不确定
放弃对未来或亲人朋友的期待
如果我要是变得无家可归
那么我的生活将会怎样
每天晚上可以住在海滩上
在星空下睡觉
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我可以学会在绘画上变得更好
我会有很多自由。可以向双语
无家可归的人学习新语言
去图书馆看书。每天冥想并跑步
可以写一本关于这种经历的书
也可以做义工来帮助人们
很快意识到,即使根本没有钱
仍然可以过上很酷的生活
这样做是我的能力,我的选择

爱默生写道
“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快乐
它是有用的,成为光荣的
要有同情心
要把它做得独一无二的
你要做就做好”

改变行为的程序

有三件事会导致人们改变其行为
1.身份角色
2.联系,隶属关系
3.方便

身份角色涉及此动作是否会
使某人在对等人或竞争对手
的心目估计中上升或下降。
隶属关系与地位有关,
但更具体这是
“像我们这样的人这样做事”
用老爹的话说:
他不能成为男人因为他不喝酒,
要像我一样喝酒
方便是半懒惰的决定的标志
不是追求卓越
只是更容易。

通过使用这三个驱动程序
你可查看CBA中鞋子的分布情况
或杭州的电动汽车或各地的
耐克运动鞋的分布情况
我们可以在某些社区吸烟的减少
或流行音乐的兴起中看到这一点

这些想法和其他想法的发起人
并非从地位,隶属关系或
便利出发,而是最终成功了
尽管采用自我保护的逃逸机制
但网络媒体所产生的全场意识使
我们朝着无意识的意识摸索,
逐渐意识到技术是自身身体的延伸

有目的说服

你三岁时知道该说什么,怎么说
便可得到想要的东西
你变得不愿意使用这些技能
骗子和胆大的营销人员的故事
操纵人们做出不符合最佳利益的事
劝说是一种具有不光彩意图
的人所使用的伎俩

但操纵不是说服的必要副产品
具有说服力可以成为影响
我们所服务的人的宝贵技能
像其他的工具或技能一样
它的效果取决于它的使用方式
我们的意图很重要。就像那斧头既
可以建设某种东西,也可以摧毁它
而劝说可成为好的力量或坏的力量

如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
更好,那么必须掌握说服的艺术
帮助人们做出令他们满意的决定
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他们不这样做
对他们来说有什么坏处,不是一味
执着想知道该如何说服人们购买我
们的产品或支持我们的想法。然后
我们可以变得更有说服力,有目的

探寻意识与现实的交融

领悟意识状态的关键意义后,我不禁陷入对“完美状态”的深深思索。心中满是好奇,若是我的双眼纯净无暇,不见丝毫罪孽,那世间万物于我而言,是否皆为纯粹,而我亦无需承受任何谴责?

在想象中,我毫不费力地将一切塑造得完美无缺,如同神奇的魔术师,从无形的容器中抽出眼睛、手、脚——那些所有缺失的部分,让它们与我内心涌起的完美和谐相融。当一切臻至完美,仿佛能听到欣喜若狂的欢呼“结束了” ,随后场景消散,我从梦中醒来。

我十分认同威廉·布雷克所言:事物呈现的样子,取决于面对它的人,甚至会给人带来可怕的后果,诸如折磨、绝望与永恒的死亡。我们必须明白,所感知的现实,始终是与意识紧密相连的过程。外部感知与内部感知,就像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虽不相同,却又无法分割,它们共同构建起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深刻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体验 。

实现一体

在古老的吠陀传统中
存在和生成的维度
由湿婆和夏克提来代表
夏克提代表了典型的女性
向下的流动或显化的流动
透过指向下的三角形,它指
向由精神到形式世界的衰退
湿婆代表向上的流动;解放
的流动。向上的三角形指向
没有任何特性的纯粹的意识
超越形式或超越世界的进化
宇宙是一体的
过去和未来是一体的
万事万物都是一体的,不要去
分别彼此,只需要用心神相应。

只要我们在二元世界中运作
认同有限的心智,这两种潮
流就构成了无路可走的道路
我们在显化和解脱之流工作
做与不做,居住在时间
限制和永恒之中。当这两个
维度在神圣的结合中结合
实现一体性时,就是解脱

所有通往神性本我的修行或
灵性练习基本上包含两件事
放下舒适和不适的二元性
进入未知——“不知道的心”
当然这些都觉醒于你的实存
生命深处的东西,超越有限
的思想和感官的东西的比喻。

神灵音乐的笛子

在这世间,总有一些人
与周围的一切显得格格不入。
内心深处难以对这世界有喜爱之情,
也不愿为了融入而刻意迎合,
更不会轻易屈从于世俗的规则。
在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这事上,
往往举步维艰。然而,
或许正是这些看似与世界脱节的人,
才是被神灵所垂青、特意挑选的。
我们可快乐的活在不公的环境里,
因为批评判定人审判人的是上天,
人又何必去徒劳的去对抗人呢

据说,上天造人时对人说
——你要服务我荣耀我
亚当吃禁果时则想
我要为我自己
我要爱我自己
有人会说:
“我做善事,所以神会喜悦我。”
但事实并非如此。
人唯有从一心服务自我,
转变为服务那神性的本我,
才能真正获得神的喜悦。

当完成这种内心的转变后,
善行,自然会从服务本我
的新的心里流淌而出,
而一颗能够醒悟、
不自以为是,并领受恩典的心,
才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关键。
亚当所关注的,
更多是物质世界以及自我的提升,
包括自我尊严的维护等。
但神所看重的,却是人的本我,
及人在与罪的斗争中展现出的精神。

客户忠诚度

虽然鲁米曾告诉我们——
“我不期待忠诚
残忍是美人的天性、习惯和宗教”
经验表明——世事无常,人心叵测
但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对接利益
衡量客户忠诚度,跟踪客户花费
的金额和频率和我们待了多久
并制定了保留它们的计划
创建高级会员资格,金卡
奖励计划,然而常忽略重要事实
忠诚是互惠的,是一条双向街道

如我们渴望衡量忠诚客户对我们
的忠诚度,为什么不能如此热衷
于衡量我们对客户的忠诚度呢
如不是衡量,奖励和期望忠诚度
我们开始衡量我们如何展示它
比如客户服务是免费的但很贵
当然是贵了。你需要雇用
倾向于同情和善良的人
你需要提供系统、培训和支持
你需要避免走捷径
并以比度过一天所需的最低
限度更好的方式对待他人
而且你需要相信你的员工
不会将事情搞砸了

爱的障碍之来源

只要你从他人那看到一个罪
不一定是罪大恶极,可以是
很轻微,轻微到你察觉不到
一丝丝觉得谁不可爱就够了
我们要看的是它的运作
不是看它有多大的量
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定罪
就是你自己为爱打造的障碍

如果在你眼中缺爱了,那就是
有罪。有人问为什么圣经里
总要讲罪而佛法为什么不讲
其实佛法里用的是“障碍”
而罪和障碍其实是一回事
这个罪不是犯罪那个罪
这个罪就是——爱的障碍

所以做为实修者来说
一方面认清信念系统
另一方面认清这个罪
——就是爱的障碍
罪是人类系统中遗忘后产生
是一种暂时性的矛盾和纠结
它的本质是——曾经的完美
天堂在丢失后暂时无法复原
就是意识出现层次后产生的
做为人的这一层意识没有和
更高层的本我意识进行交流
那活在这一层意识下的心灵
就会不断感觉到一种爱的缺失

俗成的文化

每个人都秉持着一套属于自己的
信念、世界观与对错标准,
大多相信“罪孽”的存在。
然而,对于罪的定义和宣判,
却因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大相径庭。
被视为罪的行为,
换一种文化环境,
可能就变得稀松平常。
这无关好坏,
毕竟存在即合理,
这些差异不过是约定俗成的文化体现。

我们无需深入剖析文化本身,
但要认识到,
文化差异会导致对罪的不同判定。
作为生活在世俗社会,受各种
标准和约定俗成规则约束的人,
怎样才有意识做到不随意评判呢?
我们并非不做判断,
判断一直存在,
关键在于不要将判断当作绝对真理。
判断与罪不能混为一谈,
只是我们常常把判断上升为
带有强烈否定意味的批判。

所以,我们可以做出判断,
但不应妄加批判。
也就是说,你有你的观点,
我有我的观点;
我能够进行判断,
但我的判断不会给他人“定罪”。
严格来讲,我们所说的“不当真”,
指的是“不把罪的判定当真”。
我们训练识别小我体系,
目的并非是给他人或自己定罪。

每天察觉念头

觉察不是去改变思想而是
从自己的观念的沉睡中觉醒
看见了自己深层的无意识
潜意识及其运作过程
我们直接面对自己的贪婪
嫉妒、恐惧、怯弱、虚伪
冷漠、残忍、物质主义
极端的自私、戾气、狭隘等
此时面对的不再是头脑的概念
而是不断升起的念头其自身
念头是极其细微的能量
其频率比量子还高
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念相
念头所呈现的象。物质世界是
有形化的念头,是意识的投影。

谁在动心?识别“谁”在选择
选择的只是心智念头本身
只有心智本身在动
只是心本身想要尝试使心静止
因为正是念头及你对其认同
让你失去了以自己本我的连接
伴随来的是分离,不完美的状态
一旦有了这感觉加上那不完整感
就会不停在外面去寻找替代物
——名声,权利,金钱等的追求
用来代替已失去的完美的整体感
你要做的是自主地把你眼前所有
投射的相(意义)都收回至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