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终极圆满的频率相匹配

随着能量场扩张,
开始以与你最深层梦想已显化
的频率相同的振动频率振动,
与理想生活已践行的能量共鸣。
与最高愿景的振动频率相匹配,
而这一愿景早在你现实中展现。
这并非要从别处吸引你的愿望,
而是让你的能量场与那个维度
对齐——在那里,你的愿望
早已以实现的形式存在。

你不是在将梦想拉向自己,
而是在与那梦想已成为你生活
体验的频率相和谐。
其扩张携带着从未匮乏、从未
感受过缺失、从未经历过与
渴望之物分离之痛的人的信号。
你的能量场正以知道愿望已
实现者自信、找到追寻之物者
的平静、践行着最深层梦想者
喜悦、得到心中渴望者爱振动。

此能量场并非你正创造的东西,
而是正在记起之物。
这是你能量场本就被设计成的
振动方式,是当你不受局限或
分离的想法干扰时的自然频率。
感受这扩展的能量场与
无限可能的量子场相互作用,
与愿望已实现的现实版本产生
共鸣,在你当前的体验和拥有
一切渴望之物的体验之间架起
一座桥梁。

找到属于你的极致之爱

爱遵循多数人从未领悟的法则,
而你一直在错误维度中寻觅。
不要在物质世界里寻找爱,
爱本身存在于意识的量子场中。
你一心只想要“接收”爱,
却不知爱唯有通过“传递”才能
被感知。有一种爱的频率,
你从未全然体验过。
并非它不存在,而是你一直调频
于只能捕捉其回声与影子的频段。

适当的振动频率能带你进入
特定的时间线。在那里,
这份爱不仅触手可及,
更会成为必然。
它将改变你的意识,并在存
在的每一个维度中产生共鸣。
爱不是你需要追逐的情感,
而是你要学会栖居的能量场。
在充满无限可能的量子图景中,
另有一个你正与你同步存在。
那个你早已掌握了调频的方法,
能让爱如电流通过超导体般,
毫无阻碍、无穷无尽且极具
变革力地流经你。

那个你从不寻觅爱,
因为他本身就是爱;
他无需吸引爱,
因为他散发的爱的强度
足以让现实围绕他重新排列。
爱不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东西,
而是他强力传递的能量。
这份能量能让他身边的每个人,
都提升发现爱的能力。

或许关键并不在于消除希望

而在于理解它。
我曾听过一个故事,
关于一位几乎失去一切的作家。
他家失火后,
茫然在工作室的废墟中徘徊,
寻找还能抢救的书籍。
悲伤难以承受,他瘫倒在地。
就在这时,一只黑脉金斑蝶从
消防员砸开的墙洞飞了进来。
“那一刻,”他说,
“我所有的防备和封闭都瓦解了。
再次感受到了敞开心扉的状态。
那次经历给了我希望。”

那一刻所敞开的,
并非相信一切会变好的信念。
而是更深层的东西:
重获生命力,重识可能性。
阿尔贝·加缪曾精妙地描绘过
这种感受:“如果说
存在一种对生命的罪过,
那或许不在于对生命绝望,
而在于寄望于另一种生命,从而
逃避当下这生命中无可回避的壮美”

蝴蝶不会寄望于迁徙成功——
它只是飞翔。从这个角度来说,
这就是希望:不是执着于结果,
而是愿意全身心投入生命的奥秘,
即便在废墟之中,
也能被美好打动。
你“记得自己源自‘完美’”,
你正在“扬升”,
而这一切都在当下发生。

寻求是最阴险的陷阱

我们的大脑被编程得以相信:
内在世界只是外在环境的倒影。
以为情绪是被发生的事“触发”的,
而不是我们本来就有的,
从内自然流淌。
这种根本的方向错误,
让我们永不停歇地踏上跑步机,
用外部手段修补内部体验
——在海洋里寻找河流的源头,
却看不见泉水就在脚下汩汩冒泡。

然而,在亲自拆解这一模式时,
我蓦然发现:寻求本身——
就是最阴险的陷阱。
我们越拼命追逐那种“足够感”,
它其实越往后退。
就像追自己的影子:
你越跑,它越在前头;
你一停,转身,
才发现它始终连在你身上,
随你而动。

我常回想自己最有活力、
最连结、最安宁的时刻。
惊人地,这些时刻没有一次发生
在我“得到”以为想要的东西时。
相反,那都是纯粹“存在”的时刻:
肾上腺素因突如其来的挑战飙升;
在一场忘我的谈话中时间消失;
感受熟睡孩子贴在我胸口的
温暖重量……那些时刻,
我并未“试图”去感受什么,
我只是允许自己全然临在
于已经在发生的一切。

量子纠缠与共享时间线

当爱因斯坦首次接触到量子
纠缠现象时,他将其称为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曾经相互关联的两个粒子,
无论彼此之间相隔多远,
始终保持着即时关联性。
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自旋,
另一个粒子会立即产生响应,
这违背了因果关系的经典认知。
意识运作也遵循着相同原理:
你觉知并不局限于颅骨的边界内,
它会延伸到能量场中,以超越
物理距离的方式与其他觉知相连。

总有那么一个瞬间,
你一直努力想要成为的样子,
其实早已存在。
并非某种遥远的可能性,而是
存在于拥有无限潜能的量子场中、
鲜活且真实的现实。
真正的挑战从来都不是创造
这未来的自我,而是学会
与这个未来的自我同步。

这其中蕴含着引人入胜的道理:
最高维度的时间线并非孤立存在,
它与注定要和你一同成长的人
紧密交织。我经常谈论创造现实,
但却很少提及共同创造现实——
现实的根本结构建立在连接与
纠缠之上,
而一个深刻的真相是:
当转变被见证、被共享时,
其力量会被放大。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日子?

——诸事皆顺。
停车时,刚好有车位空出来;
排队时,队伍推进得飞快;
需要用钱时,资金恰好到账;
与人交谈时,
话题总能自然流畅地展开;
期待的机会,
也恰巧在最合适的时刻出现。
所有事情都严丝合缝地到位,
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一遍遍
对你说着“放心吧,没问题”。

当你处于此“顺风顺水”的状态时,
一定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
也许这样的日子是随机,运气,
是宇宙偶然的馈赠。他们只会
被动等待这样的日子再次降临,
满心期待好运快点到来。
其实这日子遵循着特定的规律。
有自己的“特征”、“频率”
和“能量节奏”——而这种节奏,
是你可以学会主动创造的。

当你能产生足够强大、连贯的
能量爆发——以特定方式让神经
系统、目标意图与注意力同频时,
就能掀起好运的浪潮,
让好事接连。
宇宙以波的形式运转
万物都以脉冲,振动向外辐射,
要么相互增强,要么相互抵消。
你是“行走的波发生器”。
每一个想法都会激起涟漪,
每一种情绪都会发出信号,
每一个意图都会释放能量——
在能量场中流动不息。

你会成为自己反复展现的样子

我们的脸总会逐渐适应长期佩
戴的面具。关键在于意识和意图。
当无意识扮演角色以获得认可或
避免拒绝时,
我们会慢慢固化在这些表演中,
忘记了表象下原本还有其他东西。
但当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戴上
“全情投入”的面具时,
我们的脸也会与之相适应。

从优秀的演员身上,
我们能学到一些东西。他们能
完全融入即使是不讨喜的角色,
通过彻底投入角色来揭示深刻的
真相——然后走下舞台,
彻底卸下角色。然而,
这些演员中的许多人,
在面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时,
却深陷困境。因为在舞台上,
他们知道自己在扮演着角色。
在生活中他们却忘记了这一点。

舞台允许他们彻底“消失”,
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这是暂时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仍在表演
——努力“做自己”——却没意识
到这也只是一个可以放下的角色。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
当演员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扮演
一个角色时,他们是最自由的;
但当他们无意识地认为自己在
“做自己”时,他们却最受束缚。

无需刻意寻找限制性信念:不至于

今天气温17度,
我又去水库游泳了。
这时,我仿佛听到
了很久以前母亲的声音。
孩子,你会感冒的!
我又仿佛听到了电视里的说法:
医生说,感冒最常见的诱因
是寒冷加上潮湿。
我留意到这些信念从潜意识深处
冒了出来。心里只想着“不至于”。
仅此而已。

我回到了家。
感冒了吗?没有。
流鼻涕了吗?没有。
大多数自我提升方法,
都建立在“挖掘”或寻找
“限制性信念”的基础上。
主流心理咨询甚至更糟:
你整天谈论的全是过去的负面经历,
然后还要服用药物,来缓解长
时间聚焦这些事所带来的痛苦。

这些其实都没必要。
设定积极的目标,
采取积极的行动——任何阻碍
你的东西,都会自行浮现。
你只需意识到:
某个想法只是“想法”,
某个信念只是“信念”,
而非“事物本来的样子”。
这样一来,
那些心理建构就会失去力量,
不再从潜意识的“尘封仓库”里
出来干扰你。之后,
你只需拒绝接受它就行。
对我来说,这种“拒绝”
就是一句简单的“不至于”。

提升至“高我意识”的必经之路

我们知道,即便身处困境,
你仍在尽力维持高频振动,
希望你能认可自己的这份努力。
这份“灵性的修行”需要你接纳
现实的本貌,全然放下所有
让你陷入低频状态的抗拒心理。
你一直在“考验”自己:
是否已“毕业”,
能在“不想要的事发生”
或“想要的事未发生”时,
依然维持自身振动?

是否能在他人陷入悲伤、
痛苦时,既理解他们的感受,
又不被卷入其中、
不降低自身振动去迎合他们?
当你看到他人受苦时,
以“源头之眼”看待他们,
在心中保有慈悲——即便你知道,
在不想要的境遇中维持高频
对他们而言同样是目标。
你无需向所有人宣扬
“这也该是他们的目标”,
相反,你要成为榜样:
展现出面对曾让你崩溃的事,
依然能保持高频的状态与感受。

这便是你进化的方式,
也是你拓展自我、
成为“本源能量存有”——
那个本就充满光与爱的自己
——的过程。
这份光与爱是无条件的:
你真正的核心、本质的面向,
永远不会让你内在光芒黯淡,
也不会吝啬爱意。

让你的认知真正带来解放

是一个更深层的发现:
当我观察那些我期望能给出确切
答案的成年人、权威人士和机构时,
我发现他们也都只是在边走边摸索。
每个人都在即兴发挥。
我目睹了自信的外表出现裂痕,
权威的声明发生转变并自相矛盾,
看似清晰的社会规则发生弯曲和
变化——在这一切之下,是与
我所经历的同样美丽的不确定性。

一旦你看清这一点,
一切都会改变。
困扰着许多人的焦虑不安——
那种“我不知道,而我应该知道!”
的绝望感——会烟消云散。
你不可能在一场没有答案的
考试中失败。在一场每个人都
在边玩边制定规则的游戏里,
你不可能出错。
这一区别至关重要:
存在着焦虑的不确定性,
也存在着你可以称之为
“解脱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困扰着许多人的焦虑的不确定性,
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
确定性是存在的,
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未能触及它。
心理学家称这种焦虑状态为
“隧道效应”——当人们迫切
地寻求确定性时,实际上
缩小了对可能性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