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模式化

人脑在成千上万次重复的
“刺激反应”顺序在我们大脑中
也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思维模式
最后凡是与最初的刺激类似的
事物几乎只能形成模式化反应
我们的沟太深以至于我们根本
不知自己身在沟中。其思想也
被束缚在自己慢慢挖出道沟中

思维的模式就像道框架一样
回到已知、熟悉、安全环境中
模式力量是强大的
即使打破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
也难打破。面对改变思想
要证明不需要改变的选择时
人们都会忙着寻找证据
人类更加擅长按照旧模式行事
而不擅长思考新的观点

一般记的是模式而不是数据
对学习和回忆来说
模式比数据更为重要。虽然
模式通常是好事——它保留了
思考的能量,能预测未来
迅速处理例行事物,利于学习
并给周围的世界赋予意义
从思维角度看,模式也会带来
问题,模式使我们假设出
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觉

大声喊叫还是倾听祈祷?

如果想要人们接受我们的想法
通常有两个选择
我们可以大喊大叫或倾听祈祷
当喊叫时甚至不知道谁在听
当我们明白时,会知道听众
接下来准备希望听到什么

当达到这种被动状态时
想象你已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而不是如何实现的
只是实现了愿望。以图片形式
想象你在生活中想实现的目标
然后觉得自己已经实现了
思想只会产生微小的言语动作
在被动的祈祷状态下这些言语
的动作可能是来自外在的宣告

你不需要帮助者就可以倾听
祈祷通过想象和实现其愿望
将自己的愿望变成现实
当接受最终结果时
你对可能的失败完全不关心
因为接受最终结果是达到目的
当你从倾听祈祷的时刻出来时
就像向你展示戏剧的快乐和成
功的结局尽管没向你展示如何
实现这结局

我们的信念:审视与重塑

信念,并非是对现实的精准预测,而是一种探寻人与人之间联系、明确自身在世界中位置的方式,它常与所处社区紧密相连,展现出事物的局部面貌。

比如机场空中交通管制员和气象学家,他们通常不会相信地球是平坦的,因为这种信念会严重阻碍他们履行工作职责。同理,若你的信念妨碍到工作,影响自身或他人健康,甚至削弱你成为一名有贡献公民的能力,那就有必要审视一番:为何会持有这样的信念?是如何形成的?是自主决定,还是受他人议程的误导?

当我们笃定自己的信念真实无误时,不妨先深入了解自己,或许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改变信念,是基于科学方法让我们对事物有更清晰的认知,这无可厚非;但面对现实,却一味退缩到那些越来越脱离实际的观念里,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应保持开放的心态,依据客观事实,适时调整信念,让其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引领我们在世界中找准方向,积极贡献力量。

探秘“鳄鱼脑”:本能主宰与思维困境

鳄鱼的大脑构造极为简单,基本只有脑干这一部分。面对感官刺激,它只有进攻、逃跑或呆立不动这几种反应,且完全出于本能,毫无思想与感情。可别小瞧这“鳄鱼脑” ,人类赖以生存的众多关键功能都由它掌控。从呼吸、心脏跳动、体温维持、食物消化等自律神经作用,到睡眠、排泄以及自我防卫本能,这些动物生存必备的基本功能,均由“鳄鱼脑”实现。

不过,在需要专心思考时,“鳄鱼脑”却容易带来麻烦。当面对陌生的、具有侵略性的想法时,它会像对待入侵生物一般应对。碰到新观点,“鳄鱼脑”会将其视作威胁,要么奋起搏斗,要么仓皇逃窜,甚至把新观点当作猎物一口“吃掉”,予以毁灭。

要是“鳄鱼脑”觉得侵入的观点是旧观点,就如同遇见异性鳄鱼,会尝试配合,进而重复或强化旧有观点。一旦侵入观点无法与现有认知匹配,“鳄鱼脑”的反应则是“冻结”,严重阻碍思维的拓展与更新。

圣战,自我为中心拓展到民族优越感

如今,许多文化依旧
处于一种类似“琥珀”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文化凭借着
文字层面那近乎神话般的意义,
使得其中规则角色的思想
从原本的以自我为中心,
逐渐拓展到民族优越感的层面,
从对安全力量的追求,
延伸至爱与归属感的探寻。

然而,它们尚未进化到
超越转向理性的阶段,
更别提达到现代的橙色(多元化)、
后现代的绿色,
乃至绿松石整合阶段了。
在常见的橙色或绿色文化环境中,
存在着“琥珀色的口袋”
似乎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琥珀色口袋”中的人群,
在社会中所占比例颇高,
秉持着琥珀原教旨主义信仰结构。

他们是真正的信徒,
基本上都投身于一场“圣战”之中。
“圣战”,这个词虽源于穆斯林术语,
但实际上,每一个原教旨主义者
都在致力于自己心中的“圣战”。
层出不穷的各类琥珀原教旨主义,
如今已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

意识提升

想要获得你所追求的事物,
其实并不需要他人的帮助。
当我邀请你纯粹地去设想,
自己已然成为了那个
一直渴望成为的人,
这看似是在鼓动大家逃避物质现实。
然而,
倘若你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
此刻自己就如同那个理想中的人,
仿佛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
并沉浸在这样的内心氛围中。

那么,就会以一种我们
难以察觉的方式和路径,
让想象逐渐固化为现实。
这便是我们所需做的全部。
从某个意识层面来讲,
我们所设想的,
早已是具体有形的客观实相,
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将自己的意识
提升到这一层面。

在生活里,
我们不必试图去改变任何人。
只需净化自己,如此一来,
在我们眼中,他人也会变得纯净。
因为世间万物本就纯粹,
皆源于唯一的一体意识。
那些被视作邪恶、不正、肮脏的
事物,不过是个人内心的看法
与观念所赋予的评判罢了。

自信心是一种选择

体育比赛中当打顺风球时
信心高涨
当我们做事通顺
打牌时抓了副好牌
或者我们的产品销售
已经快定局收盘
此时很容易感到自己自信满满

真正的有效自信心
不是外部事件的结果
自信的销售人员可能
会取得更多的销售
自信的小提琴家会
演奏更多美妙的音乐
自信的演说者能
打动听众使其激情高涨
自信的领导者会
指出我们想要去的地方
你成功了是因为
你已选择了对自己充满信心
所以在你内心能够成为真正
自信以前去要求你自己
尽快的成功是很难的

真正的自信心来自于
内心重要的意识转型
每个人内心都有更深
更广的动机和呼唤
它无法用你的眼睛
和感官来感觉得到的
它虽然已经在那里
可不是生来就被解开的了
而是通过个人的成长
发展和感悟来展开
然后经过人选择
改变自己的知觉来实现的

在更高的层面看待事物

我曾以为,
只要让意识下降到某个更低层面,
就能让一些事物从我的视野中消失。
但实际上,我真正需要做的,
是上升到它们永恒存在的更高层面,
在那里,事物会再次显现自身,
并在我的世界中成为现实。
曾经我认为可以通过施加影响
去改变别人,可现在我明白,
若不先改变自己,
就无法改变他人。

世界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
若想改变周围的他人,
首先得改变自己对他人的观念。
因为他人的样子,是由我自己
保有的自我观念营造出来的。
当我接纳并拥有了宏伟壮丽、
崇高庄严的自我观念时,
便再也看不到别人身上的缺陷。

所以,不必通过争辩
和强迫去改变别人,只需让
自己的意识提升到更高层面,
以自我转变来“转换”他人。
在我的世界里,
其实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他人。
这个世界中活跃的事物,
都由我们保有的自我观念决定。
我们必须实现观念的真正转变,
因为意识是唯一真实的,
是圆满自洽地解释一切事物现象
的唯一本源。

寻找依靠

人们总是在寻觅靠山、
依赖支持物,
还总找借口为自己的失败开脱。
殊不知,自我观念才是生命中
种种境遇的根源。
一切改变都要先从内在自我开始,
因为人若没有改变内在,
实际上是无法改变外在的。

然而,
人们往往不愿去真切感受,
反而更乐意活在
自传式的记忆和故事里。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环境、
遭遇剧本独一无二的创造者,
自然要为自己所造就的一切
承担全部的责任。
我们应当转向自己的内在意识,
将其视为现实世界唯一的真实。

把责任归咎于他人时,
我们会觉得轻松;
把失败与不幸归咎于社会,
或是指责其他国家,
会让我们过得更轻松;
甚至把自己的情感感受归咎于天气,
也同样能让我们自在地轻松度日。
但逃避责任、只在外界找原因,
终究无法真正成长,
只有直面内心,改变内在,
才能迎来生活的转变。

意识与现实:内在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注视
那些自己极不喜欢的事物和人,
还会通过评判、指责与谴责来
表达不满。可我们没有意识到,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正慢慢陷入其中,
甚至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在三维世界里,
时间的变化相对缓慢,
当我们逐渐变成自己所注视的对象时,
早已忘记最初是自己主动
去构想和“关注”它的。

在更高维度的世界中,
如果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构想投射,
就需要不断重复这一行为,
直至入睡。如此一来,
原本只在想象中体验的清晰现实感,
最终会以物质肉体的形式
被我们真实体验到。
意识是所有事物的唯一真实。

相信我——我们其实早已是
自己渴望成为的样子。
若不相信这一点,
始终局限于某一种“我是”的认知,
将自己禁锢在这一狭窄的定义里,
就会错过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
只有突破这种局限,
我们才能真正发挥意识的力量,
塑造出自己期待的生活与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