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想象力,拥抱无限可能

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要么是放开对永恒世界的束缚,
要么是将人类不朽的双眼向内打开,
通往思想世界,在永恒之中,
让人类的想象力在道的怀抱里
不断扩展。
想象力始终存在于当下,
就在此时此刻,
它看着自己映射在这个世界里,
就如同我们望向他人的眼睛,
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映在其中。

“想象力”一词服务于
各种各样的思想,
其中有些思想甚至相互对立,
比如幻想、思想、幻觉、怀疑等。
它的用途极为广泛,
含义也丰富多样,以至于这个词
没有固定的地位和确切的意义。
然而,想象力却是通往现实的门户。

布莱克曾说:
“人”是神的约柜,
或者是地球和水的幻影,
“自然地,
他只是受理性影响的自然器官”,
“人的永恒身体就是想象力,
那是佛本人神圣的身体”。
通过想象,我们拥有了成为
任何自己想成为的人的能力,
它赋予我们突破现实局限,
塑造全新自我的力量。

水滴石穿

今天去陪放假的女儿
到本地牙医那里洗牙
这里的设备都是在
三十年前没有看到的
每个设备,每种化合物
每项技术都已一点一滴改变

改变还涉及到数千人和政府
公司在每个角落举国上下
都有大大小小的改进
大多数是小型的企业和店铺
而且每一项在改进过程中
都遇到了不同的阻力
每一次改变往往都是
战斗,牙齿和指甲
每个人都有批评者和
怀疑论者并坚持不懈
这就是网络世界变化的方式
通过滴水——持久,慷慨

如果你的工作就是你兴趣所在
那你就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
精力和努力去完成它
这意味着你更有机会成功
更能与他人分享作品
但这往往需要大胆慷慨的工作
持久的连续性的习惯性的创造
微小的滴水,水滴石穿

人生五大憾事

澳大利亚护士布罗妮·瓦尔通过
照顾临终病人的护士工作所
揭示的那样,他们生命的最后
几周见记录其弥留之际的顿悟
后来将其汇编成这本书
“人在弥留之际的五大憾事”
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普遍表示遗憾的是希望我有
勇气过不同的真实的生活
而不是别人对我的期待生活
你的想法和行动不来自大脑
的剧本,这是你想象的故事
你会学到那个来自世界的剧本
调整你的表现,适应你的生活
产生他们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你不是故事中的人物
由他人和想象的过去
所定义的那样

其他四个遗憾是什么
这是作为一个人扮演那故事
中的人物生活的直接结果
我希望我没有那么努力工作
我希望我有勇气表达的感受
我希望我留在那里的感情故事
与家人和朋友的故事和
我希望我能让自己更快乐些
想想那些对比鲜明的情绪
我希望我让自己更快乐
哇,多么美妙的旅程

肯定的信任

伟大的事业都是发源于这句话
——依照你的确定肯定的信任
它包含围绕着知觉情感和感受
有确定的信任和信念会去行动
去扮演,那么你去扮演去行动
你内在的道就在扮演,在行动
道是你自身绝妙的人的想象力

他的行为扮演只有当你意识到
这一点时才会让你感受到
如果我告诉你,想去成为什么
而你告诉我就如同“我已是它”
的那个样子去——走我的路
然后对想看到的只是惊鸿一瞥
仿佛它好像是真实的那个世界

如果把刚才那一瞬间我所看到
的那个世界抛在脑后忘记了
那我就是个健忘的听众
但如果我是一位道的践行者
而不只是个听众,我锲而不舍
那么这个道的力量其法无量
一切事物结果都是无数可能的

注意做事的背景

大多数时间我们是在思想和
故事里生活,时间和空间里
而有没有想过那个寂静的
——倾听和观察的状态
伴随无时间向度而来的
是清晰的明白
不会“扼杀”活在众生和
万物内在精神的明白
不会摧毁生命的神秘和神性
生生不息
对万有皆是怀着一份
很深的爱和敬意的明白
一种心智一无所知的明白

放弃“等待”的思维状态
进入当下时刻
学习和察觉
暂时忘却你的生活情境
并将注意力集中在你的生命上
你的生活情境存在于时间之中
由思维创造出来
你的生命则是在当下,真实的

一旦你意识到所有等待的问题
都是思维拒抗当下的幻象
你不再迫切地想逃离当下
本我的喜悦就会融入
你所做的每件事情
当你的注意力转向当下的一刻
会立刻感觉到自己临在
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你不再为了成就和满足依赖未来
将未来视为救赎,你会惊奇发现
原来自己的生命质量
可以这么提高,充满喜悦

道的践行者

你可以去思考两百个想法
却没按照设想将其付诸行动
而来自内在的,深深的确信
和肯定——深度的直觉感受
其重要性程度是远远超过了
你曾在头脑里最美好的计划。
如何让你从只是个听众的状态
四处听课,国学,灵修培训班
转变为践行者呢?确定的担当
让你行动和所确信的保持一致。

知行合一是我们文化核心角色
你要去做那道的践行者
而不是仅仅当个听众
仅仅满足于听明白了
或夸夸其谈,讲的头头是道
那是在自欺欺人,骗你自己
倘若你只是听众而不是践行者
那就好像站在镜子面前的人
仔细观察研究你的本来面目
继续走你的老路
很快就忘记——你真实是谁?

生活中的种种烦恼、压力
不是障碍,而是你的修炼场。
你在职场上练的是定力,
你在家庭里修的是慈悲,
你在挫折中修的是智慧,
你在孤独时磨的是心性。
倘若你是道的践行者
而不仅是健忘的听众
就会深入的看到那完美
的自由意志的意识法则
并且竭力去坚持探索与实践
那么必将在即行即被祝福

被误解的判断

在学校教育和大众认同观念里,
人能够区分“好”与“坏”的判断,
教育似乎也旨在强化好的判断,
减少坏的判断。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
看看周围老板的子女,
他们少了儿童的天真、
年轻人的朝气,却多了
许多对人和事物无知的判断。
实际上,人们在判断好坏
这件事上常常陷入困境。

我眼中“好”的判断,
在你看来可能是“坏”的;
今天还觉得“很好”的判断,
明天或许就成了“很坏”的误判。
没有一个前后一致的鉴定标准,
让我们在判断时无所适从。
要正确判断事物,
需对其过去、现在和
将来的众多相关背景了如指掌,
还得事先认清自己的判断对
涉及之事的影响,
并且保证自己的观点毫无偏见。

但这谈何容易?如此一来,
到最后或许会觉得不判断
也是一种选择,干脆随它去吧。
判断并非简单的是非抉择,
在复杂的现实面前,
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
我们对判断的理解,
也需要重新审视。

世界是你的镜子

回归内心
我们常以为外部世界是显化的、
既定的,像一台呆板的机器,
于是不断向外探寻。
可实际上,
外在世界是我们的镜子,
我们才是它的源头。
当我们在外面四处搜索时,
却浑然不知,
真正的源头就在自己内心。
我们所感知的一切事物,
都不在外界,而在我们的内在,

在意识深处,那里也是
本源创造宇宙天地的地方。
当我们开始分清察觉者和小我,
就会发现小我的想法无法再
影响我们。随着个人意愿、
对错观念和预设的减少,
察觉者的旨意会逐渐成为我们的旨意。
这里,就藏着神的旨意,
藏着所有样式的模板。

在我们的意识深处,
人的样式模板逐一展开,
揭示出一个惊人的真相——
我们自己就是这一切的源头。
人是所有生命的肇因,
这一发现令人难以置信。
当我们看向朋友或敌人的眼睛,
看到的其实都是自己。
这意味着,
我们无需向外苦苦追寻,
只需回归内心,
就能找到世界的答案,
实现与世界的深度连接
和自我的真正成长。

打破文化对错观,拥抱多元差异

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总觉得
自己对文化的认知是正确的。
比如握手的方式、
送礼回礼的讲究、
举办活动的流程、
请客发红包的习俗,
还有在街上打招呼的习惯,
这些在我们看来都理所当然。

当身处外国城市,
外国人友好、亲密又超然的态度,
常让我感到惊讶,
那时又会觉得他们才是对的。
这就产生了冲突,
因为我们不能都错,
却也不可能都对。
其实,文化不是用来评判对错的,
它是社会人群之间同步性的体现。
简单来说,文化就是
“像我们这样的人做这样的事”,

我们的做事方式在自己的文化里是
“正确的”,
但这种正确性的绝对空间极小,
文化厌恶绝对,
它基于具体事件形成。
下次遇到不认同的文化时,
与其评判对错,
不如思考它为何形成,
这么做会有什么结果。
试着从“这是错的”,
转变为“这就是他们做事的方式”,
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接纳文化差异,
才能更好地理解多元世界。

拥抱未知,开启创造与变革

当我们置身于陌生或不确定的
情境,陷入混沌未知,
反而会格外留意他人的感受、
文化规范以及自身行为的影响。
如今,我们见证了
传统“正常”模式的转变,
小众、独特优势不断涌现,
为我们带来未开发的市场、
未被满足的需求以及潜藏的欲望,
正等待我们去探索、重塑与创新。

世界充满无限可能,
等待着我们去开拓。
此刻,不妨问问自己:
想要做出怎样的改变?
希望影响哪些人?
我们自身有着怎样的特质?
又为服务对象设定了何种标准,
才能让文化以令人自豪的方式
革新?就如同身负神圣使命,
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还能引领他人找到更好的方向。

而在这一切探索与变革的终点,
我们要从看似虚无中,
洞察到那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生”,是世间最本质的关系,
它既是内心的意愿,
也是万物相互依存的纽带,
在全息一体的关联之中,
构建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引领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