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

曾经,我很想去帮助亲人朋友
全力去帮助集体
现在,我先做好自己
没做好自己又如何帮他人
曾经,我是科技迷
关注每一个最新的科技讯息
现在,我知晓那种痴迷
是一种自我逃避的幻象
曾经,我认为这世界的
太多地方都有问题需要被解决
现在,我明白当我心中没冲突
所看到的都是最美的

曾经,我跑尽全国,翻山跨海
去地球的最远端寻求目标真理
现在,世界既不向西
也不向东,就在我的内心里
曾经,看了很多中英文
灵性书籍、智慧、学富五车
现在明白没有消化系统
吃多了会把自己噎得
知行合一很重要

曾经,给自己定目标
努力实现月和年的盈利目标
现在,发现自己的优势
问自己能给他人带来什么
曾经,痛恨无意识的思维
造成的危害,揭发以除之
现在,我明白越关注无意识
越赋予能量,只能察觉

生气对你有用吗?

如果真有用,你是否考虑可以
为此付费参加相关课程或经历
从而使你感到懊恼
我们有健身房让你身体保持健康
也有正念练习以保持你心理镇静
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看到了
人们广泛寻求烦恼的活动
事实是我们是在自寻烦恼

因此,如果懊恼只是我们做
其他事情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实际上却没用处,那为何我们
要如此努力扩大自己的烦恼呢
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个叙事诠释
对无能为力的官僚主义或无作
用的保健用品进行强力的推销
而让自己的烦恼更加烦恼呢
唯一需要上一堂课的人是我们

我们都在寻找“永远快乐”的
感觉就在你体内,而不是在那里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属于团体
的原因。随着你的分离感
自主性和控制力的减弱
不确定性逐渐消失

内疚的投射与人际关系的迷局

内疚,宛如一个如影随形、阴魂不散的邻居。曾几何时,我们为了摆脱它,内心投射出整个宇宙。起初是逃避自身的内疚,渐渐演变成对真我的恐惧,如今又借眼前的芸芸众生呈现出来。这一切,其实是内心隐藏的分裂妄念,以及内疚投射出的象征世界。

瞧,律师能言善辩,善于抓住对方的薄弱点,激发陪审团潜意识里的内疚,再将这份内疚投射到可怜的被告身上。在政界,最擅长抹黑的一方往往能胜出,双方都指责对方是问题的源头,都觉得自己有理。

这几乎成了人际关系中的生活逻辑:自认为正确的人觉得无需为问题或后果负责,错误的一方才是罪魁祸首。人们宁愿把自己当作无辜的受害者,也不愿承认自己是一切的始作俑者,总是让他人背锅。即便感到内疚,也坚称不是自己的错,总能从外界找到推脱的借口,始终不愿直面自己在问题中的责任。

认知迷雾:打破感知的幻相

你是否曾思考,
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
究竟是真实的警告信号,
还是被自我愚弄的错觉?
随便刷一刷,
就能听到企业主们满是抱怨:
“我们真正的问题是认知问题,
人们根本不理解我们公司独特的价值。
”但究竟什么才是认知问题呢?
“感知”源于感官获取的信息,

而对价值的感知本就因人而异。
我们对世界的感知,
其实是当下意识状态的映射。
我们并非与世界分离,
没有纯粹客观的世界,
我们的意识时刻塑造着所处的环境,
眼前的世界是“我执”心智的反映,
感知也被“我执”幻相中的分离
与恐惧所左右,

这是历代生存进化赋予我们感官
工具与生存手段的同时带来的。
一旦凭借感官将自己从自然中划分
出来,就会不自觉地观察、
分析、评判他人,却忽略了
事物的本体与人类的实相。
心智对事物形式产生喜恶、
爱憎,在长久进化中,
它与抗拒几乎成了同义词,
大脑也由此具备了
逃避当下的思维策略,
让我们陷入认知的迷雾。

享受转动的轮圈

科学家在荷兰进行有趣的实验
他们想挑战现行社会
现有的公认的假设
其中一个建议是让
小白鼠在转动车轮运行
就像其他放在笼子里
被抓和神经质的动物
因此研究人员摆设了
一些正在运行的轮子
野生的小鼠来了
很快适应了在轮子上跑动
即使在没食物的奖励下
这些小鼠还是来回跑
运行车轮似乎不止是应对行为
还带来了莫名的愉快

人们也享受生活转动的“车轮”
无意识的,自动,记忆性的
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的轮圈
对幸福的现状发呆
催眠状态和自恋情绪
可以有效的麻醉我们
过于活跃的评判思维
使我们暂时感到安全
和将来的完全可测性
这让我们知道接下来
会发生什么事的感觉

我以为不安分的车轮选手
不愉快,但我错了
他们高兴,就如同其他人
或许更快乐
可是他们内部不会发生很大
的变化,他们的工作,生活
或者企业公司还有外部的世界

突破阻力,守护内在艺术生命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遭遇
一股无形的力量——抵抗力。
它常常以责备外部世界
或推卸责任的方式运作,
那些看似正确的行为,
背后可能正是阻力因素在作祟。
社会证明原则是一大影响因素,
当看到别人做某件事时,
即便他们未达成理想结果,
这一行为也会像引力一般吸引
我们,触发大脑的认知偏见,
让我们也想去尝试。

认识到抵抗力这一自我破坏的
内部力量无所不在,
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你立志投身建筑工艺业务,
就需要深入研究它,
也剖析自己。要知道,
克服阻力的关键在于自己,
你得探寻多种方法去突破,
因为阻力随时可能出现,
而且还会频繁现身。

抵抗力有不同的外在表现和组成
部分,只有当你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拥有应对它的能力,
才能在它出现时从容不迫,
让抵抗力无法阻碍你追求梦想,
守护好自己的内在艺术生命,
向着目标稳步前行。

你的选择造就了你

你在使自己生活过得舒适逍遥
还是下了决心专注于
你的产品,服务构思和创造
如何支持现有的业务和品牌
同时切入变化的市场动态
如何保持业务增长和现金流
增加同时投资新的发展机遇
这看起来是相当棘手的
但是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
史蒂夫·乔布斯曾说:“创新
可区分领导者和追随者”
不幸的是现状不再是这样了

今天创新能让你的企业
在新的网络市场中生存
如果你还没有反应过来
你的追随者很快在
快速发展的市场中杀出
不要再欺骗自己
幻想你的企业会有所不同
或者幻象你有更多的时间
还能侥幸坚持下去
 
不要安于现状把自己
舒适地限制在安全区
让你无法到达个全新
的生活的深度和激情​​
不去追求稳定
日后使你变成停滞不前
致力于探索发现和未知的生活
一种追求真理,追求卓越人生
生命并非发现的过程
而是创造的过程
你并非在发现自己
而是在重新创造你自己

充满力量的语言

能让我们恐惧的都是未知东西
而让我们感到安心的,都是那
确定的、了解的、熟悉的东西
而语言的魅力在于把未知东西
变成已知的,被描述熟悉事物。
语言把“混乱”变成秩序的工具
让事情摆脱不可言说的境界
此神奇的力量源于语言的形成
事物在描述前是未知和不确定
描述后是熟悉和确定。

几千年来,
语言慢慢塑造着我们的认知,
当我们能用语言精确描述一样
东西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我们
已经有了可以理解他们的能力。
渴望获得彼此交流的新鲜语言,
我们需“闪闪发光的词”即带有
力量的词可以传达真实的事实,
而这不能仅凭事实来把握,
言语具有行动的力量,
并成为其自身的美德。

人的语言都是有能量的,
你可以不信,但要敬畏。
言语会凝固命运,
多说一句好话,
就能多为自己积一分福气。
管嘴就是修心,
嘴好命就好,
这种对于信仰的尊重,
对于生活的尊重,
不要掉以轻心。
我们使用的词语塑造了我们
——怎样理解自己,
解释世界以及对待他人,
言语是我们了解彼此的主要方式。

创新之途:与不确定性共舞

当脑海中涌现新想法,或是尝试剧本故事之外的新经验时,焦虑便如影随形。这焦虑源于对负面结果的担忧,对不可知未来的恐惧,又或是拼命寻找能毫无争议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的确,想法越是新颖独特,他人就越难给出有效建议。

新点子刚诞生时,是好是坏,自己和他人都无从判断,唯一能依靠的,是内心深处的强烈直觉,要相信自己的感觉。

做事时,不妨假设不会得到预期的回报,也不会获得他人的认可,甚至觉得它不值得投入时间与精力。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核心问题:这件事,自己究竟能不能做成。

在前行的道路上,要找到能让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的领域,全力以赴完成工作后,潇洒离开。重要的并非成败,而是能满心欢喜地认定,自己创造出了有价值的东西,这便是在不确定性中踏出的坚实创新之路。

拥抱宁静,回归本真

宁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片天地,是我们至关重要的本性,是意识中不可分割的灵性。就像此刻,你解读着这些博客文字,它们或许成为你的思想,但若没有知觉,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你就是这个拥有知觉的存在,幻化为人形,感知着世界。

当你身处寂静之中,会惊觉自己并未思考,仅仅是纯粹地意识到当下。此时,大脑一片宁静。宁静不知何时悄然降临,去倾听它,它会如春风般温柔地祝福你,悄然偷走你的心,让你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在这宁静里,你认知中的一切仿佛都渐渐消失,它成了你的心灵归宿,整个宇宙都融入你的世界。

当你阅读这篇博文或聆听他人话语时,一定要留意字里行间的空白、话语背后的静默,以及那些细微的间隙。无论身处何方,倾听静默都是踏入临在最直接的方式。即便周围有噪音,在噪音的底层和间隙,也能捕捉到那永恒存在的静默。大智慧在宁静中自在运行,无需思维的纷扰。保持宁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会夺走你的激情与完美,而是驱散你的无知,让你回归纯真的本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