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执着,拥抱未知

在人生旅途中,
我们常常陷入执着的泥沼。
究其根源,是我们对
人生的运作方式缺乏信任,
不相信出现在生命里的事物恰
是所需,总以负面小我思维,
笃定自己最清楚结果的模样。
可实际上,真正有益的
或许并非我们期待的那样。

我们要学会放下对事情发展过程
的预想,放下对结果的执着,
只需简单、静心期待,
该来的自会到来。
然而,不确定带来的焦虑
让我们坐立难安,于是向
朋友、亲人、老师、大师寻求帮助,
如今网络信息触手可得,
看似所有重要的事都已被揭示,
实则不然。

有人说要依赖对已知事物的
信仰,可教义、国学理论
都无法真正拯救我们。
真正的拯救,
源自接纳并探究未知的意愿,
以及对转变可能性的坚定信仰。
只有勇敢地放下执着,
敞开心扉面对未知,
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找到真正的
方向,实现自我的成长与救赎。

揭开意识主观性的面纱

抛开构成故事主要内容的表象,
让我们聚焦于建构意识的关键
因素——主观性表象。
在意识中,心智里的东西
会自动变成“我的表象”。
我可以描述这些内容,
稍加努力,就能对其进行
注意和审查。无需他人帮助,
甚至不费吹灰之力,
我就知道这些表象属于我。

这里的“我”,
既是心智和身体的所有者,
也是制造心智的身体的主宰,
更是我所栖居生物体的主人。
一旦主观性消失,心智中的
表象不再被所有者或主体认领,
意识就无法正常运作。
主观性并非某个事物,
而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依赖两个关键要素:
一是表象视角的建构,
它决定了我们从何种角度
去看待和理解事物;
二是表象被感受伴随,
即我们在感知表象时
所产生的各种感觉和体验。
这两个要素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主观性,
让我们能体验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意识感受。

识光与性光:心之修炼的智慧

古人云:
“事来要应过,物来要识破”。
当有光出现,
若心意追随,
便落入意识界,
此时的光已非本性之光。
我们不应在意光的有无,
而要专注于无念生念,
且此念应为正念,
与平常念头不同。
“念” 由 “今”“心” 组成,
即现在的心。

此心亦是光,
是炼丹的药材。
简单来说,用心用意是识光,
放下意念则是性光,
二者看似差别细微,
实则谬以千里,
必须仔细分辨。
要明白,识念不断,
精神无法新生;
内心不空,丹药难以凝结。
内心平静就能成丹,
内心空灵便成为药。

不执着于任何事物,
这是心静;
不留恋任何事物,
此为心空。
若能察觉到空,
这空还算不上真正的空,
直到连空的概念都忘却,
才是真空。
在修炼身心的道路上,
我们要洞悉识光与性光的差异,
修炼内心,
达到空灵平静的境界,
领悟生命的真谛。

意识的整合体验

在其复杂性中,心智诞生于内
稳态命令下的神经系统与相应
身体的联合活动,而内稳态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及在
生物体的全局表达中都有显现
意识来自生命有关的交互联结
意识还与形成生物体基质的化
学和物理世界有关,而我们的
机体存在于此物理化学世界中

脑中没有任何特殊的区域
或系统能满足意识的所有要求
即主观性的视角和感受两种成
分及体验的整合。研究者一直
在脑中找到负责意识的区域
此努力至今没成功,另一方面
要确定我们早先概述的那过程
的关键因素所明确对应的若干
脑区和系统也是不可能的

这些脑区和系统是作为整体
参与意识过程,它们有序地进
入和离开这个精神装配线
那些脑区活动无法单独完成这
意识过程,它们须与身体本身
紧密合作才行

同伴凝视的危险

看“那边”有很好用的东西
这么多好点子已被推向市场
还有很多人做过你想要
做的事情或类似事情
麻烦的是,你无法找到
方法来阻止他们的惊叹
只是被他们震惊了
网络不仅打开了我们
对可能性的思考,探索
还往往会导致一种
奇怪的集体同行凝视
我们都正忙着看那边,那边
可实际无法看到那有什么好处

许多时候,根据比较我们
自认为了解,知道的东西
迷失自己而陷入无所作为
但实际上我们往往
什么也并不知道
我经常与商人和公司合作
注意到他们在数个月甚至
几年都有很好的想法理念
却始终忘了立刻付诸行动
因为他们都把注意力忙着
看竞争对手做得怎么样

转型时代里,一切变动都会
被放大,随着这种困境越来越
明显,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去
重塑自己,改变我们的事业
和所做的一切

意识整合:大脑与身体的协同奥秘

在意识整合的奇妙过程中,
表象无需在大脑中移动,
而是通过局部、相继的凸显显示,
融入主观性与整合之中。
大脑能够加工表象和叙事,
其能力决定了每一刻整合范围的
大小。各个脑区以及协助
这些脑区的众多身体部位,
由实际的神经通道紧密相连。

这种全景式的整合体验,
就如同构成现实电影的
多重相继帧列。
这一过程的高层次表现,
完全依赖于局部神经系统、
连接各系统的通道以及与身体的
交互作用。它在时间中逐步展开,
而其精巧的促成因素,深深扎根
于特定生物体的局部化运行。

意识整合需要大量脑干神经核团
和其他端脑神经核团的参与,
还离不开所有演化时期的大脑
皮层,包括旧皮层和新皮层。
在意识形成中,过分强调某一
神经部位的作用而忽视其他,
是不明智的,还会忽略身体本身。
毕竟,
神经系统的职责是为身体服务,
大脑与身体协同合作,
才是意识整合的关键,
共同构建起我们丰富的感
知与思维世界。

意识构建:脑与身体的协同密码

意识的促成因素在不同脑区产生,
随后整合到相继、平行与叠加的
复杂模式中。
以视觉和听觉主导的场景为例,
其主观性依赖视觉和听觉系统
在多重位置的活动,不仅包括
脑干结构,还有大脑皮层。
从记忆中唤起的相关表象,
如同散落的拼图,
融入场景的主表象群里。

表象流引发的感受所涉及的活动,
始终与身体各部分紧密交互。
与感官门户、肌肉骨骼相关的
神经活动,发生在脑干、
顶盖躯体感觉皮层和前额眼动区。
这一活动的协调过程,
部分在内侧皮层区,
特别是后内侧皮层完成,
丘脑核团则为其提供支持。

大脑各部分与身体紧密相连、
相互作用。它们生成表象,
赋予表象感受,
并以视角映射为参照,
实现主观性的两种关键成分。
脑的其他部分调控着表象的相继
凸显,每次凸显都源于感觉来源处,
从而促成众多表象沿着时间
而非空间维度展开,
构建出我们丰富的主观体验,
让我们感知并理解周围的世界。

适应性反应

当公司是自主管理生命系统时
就无需施加外力来推动变革
生命系统有天生,不可思议的
能力来感知外部环境的变化并
随即做出适应性的内在反应
对很多人来说最大的变化是
社交网络的商业模式已经
取代了加入社区的简单行为

在森林里,当缺雨干旱或者春
天到得太早时,并没主控制树
来带头计划和命令改变的发生
整个生态系统创造性进行回应
进化型公司采用类似的方式
来回应变革
人们能够自由地根据他们
所感知到的需要来行动

而不受静态的岗位说明书
汇报线或者职能单元的局限
生命的开展是自然涌现的
不可预测的,以及非线性的
他们可以创造性地加以回应
变化成为馈赠,随时随地
自然而然地发生
其实并不需那么痛苦与挣扎
西方机械论造成了全球危机
此时人类唯一的希望也许是
需要一次彻底的内在转变并
上升到一个新的意识水平

探寻灵魂:如兽般的存在

灵魂的本质充满神秘感,
它宛如一只强壮、坚韧、聪慧
且自给自足的野兽。
知晓在困境中如何生存,
很多人往往在人生至暗时刻,
才能深切体会到灵魂的这些特质。
当平日里赖以生存的能力遭受重创,
智商无用武之地,
情感麻木,
斗志全无。

小我虽然被彻底粉碎,
却能在内心深处,
感知到灵魂的存在。
它深谙生存之道,
总能助我们继续前行,
这便是坚韧顽强的灵魂。
灵魂并非时刻如影随形,
有时会短暂附体。它可能会
为童年的恐惧与狂喜而停留,
也会因我们对时光流逝的讶异
稍作驻足。

灵魂坚韧却又害羞,
恰似野兽,当旁人靠近,
便会躲进安全茂密的灌木丛。
若想一睹这灵魂之兽的真容,
切不可莽撞冲进树林,
大声喊叫试图驱赶它。
相反,我们应静静走进树林,
耐心坐在树下,
与大自然同呼吸,融入森林之中,
如此,那追寻的野兽——灵魂,
才最有可能现身。

解析意识:表象、感受与主观性

意识的形成,与主观性紧密相关,
而主观性源于视角和感受的组合。
视角关乎产生有意识表象的身体
位置,以及对自发和受激发感受
的持续构建。
感受则由根本的表象触发,
并始终伴随表象。
当表象在生物体视角中恰当呈现,
同时被感受适宜地伴随,
心智体验便应运而生。

若这种心智体验被恰如其分地
融入更广阔的全景,
完整的意识就会产生。感受是
表象自然而然且丰富的伴随物,
表象是意识显现成分的核心。
感受的丰富性,
既源于当下的生命状态,
也来自多重表象的加工活动,
这些表象构成了心智中流动的
内容,进而产生情绪性反应和
相应的感受状态。

构成意识的心智体验,依赖于
心智、表象的存在以及主观性过程,
正是这个过程让表象成为独特的存在。
主观性的形成,需要针对
表象形成特定的视角立场,
以及伴随表象加工的
无处不在的感受性,
而这两者都直接源于我们的身体。
身体作为意识形成的基础,
通过视角与感受,
搭建起了通往意识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