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

许多人就困在这“尚未达成”
的吊丝状态里,
我们对自己低语着诱人的谎言:
等你到了那个时候,
就能放松下来享受生活了。
我们说服自己,
快乐必须靠努力挣来,
精疲力竭是高尚的,无休止
地获取信息是一种道德义务。
我们往往无力处理自己的事情,
却总是搅和在别人的事情当中。

我们执着于一个信念:
总有一天——当新闻头条变好,
或使命完成时——我们终将
能够真正生活。这是“当下”
与“彼时”的幻觉,
一条抖音的心灵按摩,
每个“等……的时候我就会快乐”
都无缝衔接着下一个,
形成一个没有起点也
看不到终点的无尽循环。
它承诺:如果你现在做不喜欢
的事,以后就能做喜欢的事。

那个未来的“彼时”成了诱饵:
一个终点线的幻觉,认为
成就感和意义终将在那里等待。
我们的大脑用安全可靠的
“未来的你”的图景诱惑自己。
生活变成了以后才会发生的事,
而在此期间的一切,都只是
为了到达“那里”而需要
应付、解决或克服的东西。

因缘‮时暂‬的离合聚散

我们通常忍气吞声,忍受生活,
继续前行。我们用产出衡量日子,
像追逐清单上的项目一样追逐
里程碑。我们崇拜“时序时间”
——时钟时间、截止日期、
日历、交付成果——
用存在感换取生产力。
我们把自己扭曲成效率机器,
还称之为负责任。

但我们并非真的负责任。
我们是在为了想象中的未来生活,
推迟当下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与“灵韵时间”失去了联结,
那是灵魂的时间、感受的时间,
是在你充满活力地活着时会悄然
的时间。当你开怀大笑而不看时钟,
当你专注倾听而不琢磨回应,
当你不带任何目的去存在时,
你就身处“灵韵时间”之中。
它并不罕见,只是我们已训练
自己对其视而不见。

这种对“鲜活感”的推迟,
不仅体现在那些显而易见的
事情上——令人心力交瘁的工作、
逐渐疏远的关系、
让我们显得渺小的环境。
它还存在于微小的瞬间:
匆匆吃完早餐、
交谈时心不在焉地刷着手机、
路过日落却视而不见。
这些微小的“死亡”在不断累积。

所有可能性同时存在

辛西娅·苏·拉森博士通过揭示使所有
现实转变成为可能的量子力学基础,
完善了我们的理解。
通过她对量子跳跃和现实转变的研究,
拉森证明了意识根据量子原则运作,
这意味着你可以简单地在已经将不同
可能性具象化的平行现实版本之间的
转移。

拉森的工作表明,在量子层面,
所有可能性同时存在,
直到意识通过观察和意图
将它们折叠成特定的体验。
通过“进入状态”来接入“变量空间”
——通过想象力进入特定状态,
我们就开始与不同的现实频率对齐。
你期望的现实并不是你需要创造
的东西,而是你需要从无限的
量子超市中已经存在的可能性中
选择的东西。

拉森博士对量子跳跃的
实际方法提供了有意识地在
时间线变化之间转移的技术框架,
访问那些你做出了不同选择、走上了
不同道路并创造了不同结果的现实。
拉森证明了现实转变不仅仅是理论
物理,它是一种任何人都可以
发展的可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可能的现实之间转移

无论你是否相信平行现实,
它都能起作用。
如果你将其视为高级心理学,
正在重新编程你的大脑以获得成功。
如果你将其视为量子力学,
你在可能的现实之间转移。
如果你将其视为精神实践,
你正在与神圣意志对齐。
这个协议超越了信念体系,
因为它与意识的基本原则合作,
这些原则同频众多哲学框架。

当你持续一致地实践这个主协议时,
会发现现实会越来越响应你的意图。
曾经看似不可能的梦想开始以惊人
的轻松方式显现。
机会与完美的时机对齐,
人们和资源在需要时正好出现。
你会意识到,
你并没有学会操纵现实,
你记起了如何与它有意识地合作。

你学到的不仅是新信息,
你已被引入了古老的现实创造者谱系,
这个谱系贯穿了人类进化的几个世纪。
你现在正在聆听的流动知识,
将你与每一位发现想象力创造力量的
神秘主义者、每一位绘制潜意识
心灵编程能力的研究者、
每一位认识到意识是存在基本
创造力量的教师联系起来。

明日复明日,名为“某天”的小偷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
渴望的诸多事物都不在眼前,
而我不知该去往何方。这种躁
动的渴望驱使我们中的许多人,
想通过自律寻求救赎——尤其
是完美主义者和野心勃勃的人,
他们将控制误认为解药。
我们相信,一旦事业、银行
账户、身材、人际关系等
一切都安排妥当,
真正的生活才会开始。

另一些人则更进一步,
全身心投入更宏大的事业中
——捍卫各自宗族地位、
挽救国学,传统文化的丢失、
试图为社会混乱带来秩序。
这些努力固然紧迫且必要,
但它们也可能成为推迟快乐、
联结与当下的借口。
我们也为自己编辑各种故事,
让自己不快乐的生活合理化。

于是,我们把最重要的事一再推迟。
说服自己——等现实终于理顺了,
总会有时间去做那些事。
但现实从未被理顺,
也不可能被完全理顺。
哲学家西蒙娜·薇依曾说,
被创造的世界本质上就是“错位”
的——存在本身就有某种固有
的歪斜,让我们不断寻求一种
永远不会到来的平衡。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的舒适陷阱

你可知道——你的大脑思维
是如何让你停滞不前的?
你的思维有一个使命,
那就是保护你的安全。
但对你的大脑来说,
安全并不意味着快乐,
而是意味着熟悉,确定性。
这就是大多数人被困住的地方。
对思维来说,
安静是一种威胁。
因为在安静中,
人们开始觉醒。

他们处于让自己痛苦的境地中,
坚持着限制性的信念,
避免新的体验。
当被问到为什么时,
他们会说一些诸如
“我只是觉得还没准备好。
万一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办?
我不想失败。” 之类的话。
下次当你们发现自己迷失在
思绪中时,把注意力带回到当下。
感受皮肤上的空气,
听听周围的声音,
专注于自己的呼吸。

但事实是,
这些只是思维的防御机制。
你的大脑并不在乎你们是否成长,
不在乎你们是否进化,
它只在乎让事情变得可预测,
因为可预测性会让人感觉安全,
即使它让你们停滞不前。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从不改变。
他们做着自己讨厌的工作,
维持着有毒的人际关系,
即使想要新的东西,
也会避免冒险。

发展新的神经通路

神经系统在学习,追寻是可选的,
挣扎是不必要的,费力是过时的。
当活在“愿望已实现”的状态中,
生活向你流动而来,
而非需要你去追逐。
感受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在平静下来,
当活在与自己圆满本性对齐的
状态中,生存是有保障的。
感受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在激活,
安歇在“休息和消化”的模式中——
就像被生活滋养而非消耗的人。

你的神经系统现在正在发展新的
神经通路——通向感恩而非抱怨,
通向信任而非恐惧的通路,通向
期待美好而非为匮乏做准备通路。
从这种圆满状态产生的每个想法,
都在创造支持新现实的突触连接。
从这满足状态感受到的每一种情绪,
都在释放强化你自然圆满状态物质。

从这种放松状态进行的每一次呼吸,
都在为系统功能的新模式提供氧气。
它正在记起如何从
“我拥有”而非“我想要”、
“我是”而非“我将成为”、
“已经完成”而非“我希望它发生”
的频率运作。这是崭新神经基准、
新生物常态、新生理默认设置。

说比做容易

你需要静止和安静,
但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只是坐在那里,听世界的嗡嗡声,
你的身体会坐立不安,手指会动
会在椅子上调整,甚至这篇文章
中的寂静对你来说听起来不舒服。

安静的第一步应该是静止的练习
你能坐在椅子上30分钟不动吗?
能坐在那里,就简单地不动吗?
你上次坐在静止中是什么时候,
不是沉默,而是简单的静止,
没有动。这个数字会惊人地低
尤其是在现在信息化的社会中
社交媒体及周围的不断信息轰炸
视频游戏,让你很难坐着不动
有很多事情等着你去看,去做
但在这种不断的运动中,
有一种孤独,焦虑,还有悲伤。

静止在快节奏的世界中常被忽视
这是安静、平静和不动的状态,
但它不仅仅是身体运动的缺失,
精神实践中静止超越了物理维度
深入到心灵的平静和灵魂的超越
有意识地暂停——深思熟虑感觉
喋喋不休的思维和日常的忙碌。

量子可能性和平行现实

第五支柱是量子可能性和平行现实,
这是使一切成为可能的基础。
该支柱提供了量子力学基础,
解释了所有现实创造实际上是如何
成为可能的。辛西娅·苏·拉森对
量子跳跃的研究揭示了意识根据
量子原则运作,你可以在已经将
不同可能性具象化的平行现实
版本之间有意识地转移。

在量子层面,
物理学发现了一些非凡的事情:
所有可能性同时存在于科学家
所说的叠加状态,直到意识通过
观察和意图将它们折叠成特定的体验。
这不是理论,这是可测量的科学,
解释了为什么意识有力量改变现实。
你不是从无到有地创造东西,
你要的东西都已经到位等你同频。

当你实现期望时,
你是在从无限的现有可能性中选择,
并将它们折叠进你的体验时间线。
这种理解彻底改变了显化,
因为它意味着你期望的现实不是
你需要一点一点构建的东西。
相反,已经存在一个平行的现实版本,
那里有完美的健康、丰富的财富、
充满爱的关系和令人满足的目标。

思维骗局:被操纵的认知迷宫

你是否想过,
那些习以为常的思考模式,
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大脑思维最狡黠之处,
在于让人深陷错觉却浑然不觉
——我们总以为当下的认知、
情绪与反应,就是世界的真相,
殊不知多数想法早已被悄然“编程”。
成长环境、他人观点、
社会规训,都在不知不觉中
塑造着我们的思维定式。

现实如同被扭曲的镜面,
我们看到的并非真实世界,
而是经过思维滤镜加工的“定制版本”。
比如面对失败,有人本能认定
“我注定一事无成”,却从未追问
这种自我否定源于童年某次批评;
看到新鲜事物,有人下意识抵触,
却始终意识不到——
偏见来自固有的圈层影响。

鲜少有人停下脚步,
审视思维的底层逻辑:
“这些想法真的属于我吗?
信念的源头究竟在哪?”
因为思维早已构建起自动化反应机制,
用习惯、偏见与隐形规则编织成茧房。
唯有主动打破这层认知迷雾,
才能从被操控的迷宫中突围,
触摸真实的自我与浩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