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直气壮应对

如果花了一辈子珍贵的时间来
安抚你大脑所制造的所有问题
情况非但没好转反而变得更糟
是你自己内心制造了这个问题
生活并没有制造任何的问题
生命就像138亿年前一样展开
你只是碰巧站在这特定的时间点
看到生命在这特定时刻在做什么
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你一直都在内心编故事制造混乱
你需要努力的正是在精神上成长

为什么要不断制造这些麻烦呢?
因为你心里不定,很害怕,恐惧
唯一方法就是放松。否则肯定会
会对这种恐惧,焦虑做出了反应
然后就会恐慌。你不想经历这事
接下来你在说一些,做一些事情
尽你所能尽量不要感觉到你在
自己内心无端制造的这种干扰
生活中没有人会跑到你面前
把你的过去推到你面前,而你会
你不停这样做,这样会让你失控
但你还是理直气壮地这么做了

秩序来自某个地方

人类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
意识到了周围世界腐朽的代价
和自身的有限性作为回应
大脑培养了精神能力寻求正直
平静和道德秩序的生活
头脑只会创造,创造
我们保留在头脑中的画面记忆

不仅是我们的结构
还有保持每时每刻生活的独特
不变和统一的无限多样的过程
学习正常结构和功能的最好方法
是去研究无序结构和无序功能
当花时间研究异常疾病时
会对正常人产生很健康的尊重
对体内维持平衡产生极大尊重
此平衡是让你继续健康的生活
尤其当你在手术中,看着腹部
意识到有多少事情可能会失控
但事实并非如此

看看你正在处理的结构会发现
一切都在美妙地嗡嗡作响
没人在运行。只是自己在运行
秩序来自某个地方。你正在处理
的这一点点病理就在某个角落里
现在我们知道它会影响整个身体
但当你用心观察时
就会对正常平衡的结构印象最深

拆解障碍,洞见真实

生活中,当障碍横亘眼前,这恰是一个契机。我们可以去剖析它,思考自己是主动选择了它,还是探究它出现的缘由,进而将其拆除。拆除这一障碍的关键,在于明白它的本质——不过是一个被我们认同的想法。我们赋予了它特定意义,还随波逐流,认定这就是自己理应拥有、成为或去做的。

比如,我们对成功的定义,需清楚这是在漫长岁月里逐渐形成的认知。倘若愿意,我们完全可以重新定义真理。要知道,真正真实的事物,始终不会改变,无论何时都保持其本真。就像此刻,我们与你同在,这是真实发生的,并且在这个瞬间,我们永远与你相连。

但我们都清楚,没有什么能永恒不变,我们不会永远停留于此,你也是,因为时光不停流转。所以,当面对障碍时,别畏惧,勇敢拆解它,看清它背后的虚妄,回归真实的自我认知,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更清醒的姿态前行。

放下已知,拥抱本我

我们常常被已知的事物和固有观念束缚。若想突破自我,就需放下这些已知,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种种要求。

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我们不仅渴望超越自身想法、超越自我认知去探索未知的自己,更要欣然接受放下已知的可能性,就能在个人层面满足这些要求。请放心,放下并不意味着失去必要之物。比如,你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保留坏脾气,因为它或许在当下还有作用,也许还能让你从中汲取成长的养分。

我们的目的并非把你塑造得漂亮、睿智,或成为你心中预设的某种模样。我们期待的是,当你意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身体,实际上一直是一个传递内在信息的“振动神谕”时,能够实现真正的自我认知。它承载着你的独特之处,隐藏着你尚未发掘的潜能。当你读懂这一“神谕”,就能拨开迷雾,看见真实的自己,开启一场与本我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 。

视觉的真相:漏洞与填补

你知道吗?我们的视觉感知其实布满了漏洞。在视网膜的中间区域,并没有光感受器,而且我们肉眼所能捕捉到的,仅仅是光谱中极为有限的可见光部分,也就是从红色延伸到紫色的这一相对狭窄的波段。要是没有技术工具的辅助,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频率,我们根本无法察觉。

为了弥补这些视觉上的限制,我们的大脑会用自己认为存在的东西,来填补这些感知空白。令人惊讶的是,填补的内容甚至可能超过我们自认为所看到内容的一半。更神奇的是,大脑处理这一切的过程是如此天衣无缝,以至于我们几乎完全意识不到视觉中存在的这些空白。

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移动并获取新视角时,能看到更多的信息。每一次移动,都是在让我们的视觉系统去捕捉更多的细节,从而弥补那些原本缺失的部分。我们眼中的世界,看似完整,实则是大脑不断填补漏洞后的产物。了解这一点,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视觉的真相,也让我们明白,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远比想象中更依赖大脑的“加工”。

游戏脚本——做梦与现实

梦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因此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模型
展示外在意图是如何工作的。
从本质上讲,
做梦与现实生活非常相似。
梦中发生的一切都取决于灵魂
选择的剧本。
当理性思维沉睡时,
我们会做梦,
但不会记住我们的梦。

心灵在不同的选择空间中
无拘无束地旅行。
当头脑沉睡时,
灵魂究竟在哪里嬉戏,
没有人能做到说。
我们所有有意识的记忆
都是由头脑控制的。
我们的梦想记住发生在
头脑刚打瞌睡的时候。
头脑控制力在这个睡眠阶段较弱,
人的角色被简化为被动观察者。

当我们做梦时,
头脑不是在想象事物 ;
它只是感知灵魂替代空间中
尚未转化为的扇区中的证人
物理现实。在非清醒梦中,
头脑不会用它需要控制。
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
看电影的人。
尽管头脑确实体验到它所看到的,
并且引起的感觉是传达给心灵,
心灵立即将自己调整到匹配的扇区。

量子跃迁:微观世界的神秘跨越

在日常用语中,“量子跃迁” 常被用来形容巨大的飞跃。然而,在物理学领域,它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量子跃迁是微小、离散且突然的变化。量子粒子只能存在于特定的能级,而非能级之间。当量子粒子发生量子跃迁时,科学家会观察到它们像是闪烁着在不同状态间切换。

量子跳跃还有另一层面的含义。它指一个人设想出与现状不同的理想结果或存在状态,通过清晰构想并注入足够能量,实现向另一种现实的跨越。这一概念基于多元宇宙理论,在平行宇宙间,通常彼此毫无关联。而量子跳跃就像在时空里搭建了一座桥梁,让人能走进另一个时空。

对宇宙而言,不同现实中的 “你” 都存在,但你的意识只会聚焦于某一个现实,其他的便渐渐被遗忘。量子跃迁与量子跳跃,从微观粒子到宏观想象,充满了神秘色彩,等待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大脑的全息模型:解读现实与记忆

斯坦福大学神经科学家卡尔·普里布拉姆提出了大脑的全息模型,这一理论意义深远。她指出,我们所认知的现实,仅仅是自身能够理解的极为有限的版本。我们本就知道无法感知世间万物,而普里布拉姆博士认为,倘若现实未经大脑的数学计算,我们在频域中观察到的宇宙将截然不同,那里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只有事件。

大脑的全息模型有着独特的解释力。它能说明大脑为何能在极小空间内存储海量信息,还能解释为何当以与存储记忆时相同的感觉来激发记忆时,我们能更好地回忆起来。我们的大脑还赋予我们轻松转移所学技能的能力,比如即便从未尝试,我们也能用鼻子在空中描绘出情人节心形的轮廓。

按照普里布拉姆的全息大脑模型,大脑把所有记忆转化为干涉波形,这样就能灵活处理每一个想法,从多种不同角度去体验它。这一模型让我们对大脑的运作和对现实的认知有了新的理解,也为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突破认知边界与现实转变

即便我们有幸突破常规,得以瞥见
宇宙超乎寻常感知之外的模样,
可往往转瞬之间,又会将宇宙
视作那个熟悉的、坚实的物质世界。
当我们艰难地跨越正常体验的边界,
看到不一样的事物时,
却常依据预先的倾向,从自身的
理解框架出发去阐释这些经历。
在社会层面,
以及我们与现实互动的方式里,
都存在着对扩展意识的抵制。

从多方面来看,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艺术家”。
现实转变是指在没有直接物理干预
的情况下,却能被物理观察到的变化。
生活中,神秘的出现、奇妙的转变
和悄然的移动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
这些便是现实转变的体现。

这种转变或许源于我们偶尔
突破意识边界后的全新认知,
尽管社会存在抵制,
但我们内心对突破的渴望,
会驱使我们不断探索。
每一次对现实转变的捕捉,
都是我们对世界更深刻的理解,
即我们打破常规认知束缚,
重塑对宇宙和自我认知的契机。

平行宇宙:决策、直觉与现实转变的纽带

平行宇宙竟能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决策息息相关?正悄然帮助我们理解决策的奥秘。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无意识地感知到选择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假如所有可能性都在某个时空发生,那么意识或许就是那座关键的桥梁,让我们能隐隐感知到,若以不同方式感受或行动,事情将会怎样发展。

从某种程度而言,我们其实知晓所有可能的未来走向,只是并未完全意识到它们,毕竟如此庞大的信息早已超出我们的理解范畴。正因如此,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些无意识的感觉,这些感觉化为直觉,引导我们认为某条现实路径优于其他。这就好比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凭借直觉做出选择,而背后或许是平行宇宙间微妙的联系在起作用。

平行宇宙还有助于解释现实转变现象,现实转变看似是从一个宇宙到另一个宇宙的意识跳跃。当我们经历一些难以解释的现实变化时,也许正是我们的意识在平行宇宙间发生了微妙的“位移”,让我们接触到了不同的可能性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