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育与工业化:突破思维枷锁

当前的教育,似乎偏离了培养独立思考、自我认知和生活体验的轨道,更多地引导人们去崇拜顺从权威以及大众教义中的思想和概念。在这种环境下,人们要么顺从他人,要么试图让别人顺从自己,而顺从往往源于思想需求的满足以及对孤独的逃避。

从小,家庭、社会、文化团体和国家的教育影响,设定了我们的思想,让我们难以如实看待事物,这便是危险且自相矛盾的思维方式的根源。

再看工业化,它让我们陷入一种重复的生产和消费循环。99%的产品生产和销售都是已有产品的复制品,工业化的强大力量塑造着我们的世界,它擅长生产更多寻求市场的东西。于是,我们铺设更多道路、制造更多汽车、抽取更多石油、拨打更多营销电话、购买更多广告、建造更多房子,开发更便捷的购物方式。

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发展吗?我们需要反思教育与工业化对我们的影响,打破思维枷锁,学会独立思考,重新审视生产和消费模式,探索更具价值的发展方向,让生活回归本质,实现真正的进步 。

脆弱的悖论

优化设备或系统意味着从它身上
挤出每一滴生产力。只要世界保
持不变,短期内优化就可以工作
你可以将设备优化到满负荷运行
然而,如果当你需要再多5%时
满负荷运行的设备就会爆炸
因为它是脆弱的
聪明的领导者构建弹性而不是
优化发电厂、交通系统、职业
有意构建为有时次优,内置松弛
以便其可以一直茁壮成长

如果你在以资本竞争的市场中小
的领先优势可成更大的领先优势
这会导致锁定和垄断
明显的策略是尽早和经常优化
在短期内在更具弹性的竞争
对手中表现出色是可能的

如果幸运几次,你可以再次这样做
在更大的规模上,将你的深思熟虑
有松弛的竞争对手抛在尘埃中
直到你崩溃,因为优化系统
无法在变化的世界中茁壮成长
如果你不想崩溃
不要在需要优化的市场中竞争
英国最近关闭了最后一个煤电厂
140年前,煤开始征服世界
现在结束了。变化无处不在

有灵性的企业主

将自我觉察引入企业
作为经理人的自我转化
这种实践能带来管理者
的内心的真正的转变
从对自己对周围的
无知无觉到有意识的觉知
这本身往往就是管理者
的一次质变、进化
然后一切自我的问题
都会在觉知中被解决
转变会自然发生
你要做的只是觉察探究自己
​自我觉察不是分析自我
分析问题,比较评判
而是直接看见问题本身
即实相,没有思维参与

比如傲慢
自我觉察是在傲慢
发作时直接看着它
而非言这是傲慢怎么了
我又傲慢了怎么克服它
就是单纯的与傲慢在一起
而非概念观念
不是思想,大脑的理解
而是内心顿悟领悟
这个触动就是转化的力量
它是自然而然发生
然后傲慢的消失正是谦虚
倾听和尊重的到来

镜像思维

是指没有记忆或过去的初学
者心智,开放或透明的心智
你让每刻都是新的心灵
每一次无意识的运动
哪怕是最微小的运动,都是
透过有限的自我结构的条件
过滤,每当心不自觉移动时
都是由于内心的某种不满足

如何能放下所有的不满足
想知道怎么做
但有限的心智做不到,试图
实现本我的尝试都必定失败
本初觉知从它对有限心智的
认同中醒来,有限的心智
在实现静止的尝试必会失败
因为心一直在动,心智本身
就是运动,而这种运动
创造了时间和空间的体验
分裂便产生。这是一个永无
止境的“做”的过程
在无路未知之路上,我们从对
正在做的角色的认同中觉醒
到了认识真实存在的维度
就像《道德经》里面的一句话:
——反者道之动
你可以深信,在真实世界中
一定存在某个东西的镜像

你的理由是什么?

参加比赛的压力是真实的
而不仅仅是在商业上
从我们的父母开始比较
小孩们从削减那牙齿到
爬行的进展的那一刻起
我们就不知觉,巧妙地绑定
并投入到充满压力的任务中

现在此压力无处不在,从小
孩出生就“不要输在起跑线”
到幼儿音乐,游泳,英语
到小学毕业考试,各类竞赛
初中考试,高中高考复习
一直到出国的入学考试
毕业分配,工作选择
岗位晋升,项目管理
到选择对象,恋爱,结婚生子
再来重复下一个循环到来

我们相信自己确定的人生
经商策略是真正的使命
是实现梦想的唯一途径
然后我们就会陷入困境
远离那些可能帮助我们弄清楚
真正需要关注的事情
理解参与的欲望,动机是比
争取首先越过胜利线更重要
你的理由是什么?那么爱呢?
你越发展爱就越能进入和谐之境
你的生活就会越欢乐,越美好

真实性让事情变得更好

真实性被高估谈论的太多了
真实性使我们说出想要的一切
如人们不喜欢它那就是真实的
这是自我吸收的矛盾的证明。
我们所服务的人都不希望这样
我认为他们想要的是一致性
他们希望我们做出并兑现承诺
之所以称之为工作,而不是我
的业余爱好是因为我做出承诺

我很久前就决定要保持一致
这对紧随其后的是让我
大喊大叫客户服务人员,
还是在我应该增加精力时登上
舞台都没关系而只是消耗能量
从中学到的是我们的行为方式
比我们的感觉方式决定我们的
行为方式更能决定我们的感觉。

当你发现你真了,
对自己真了,
才能对事情真正透彻,
才能反馈出真的东西,
有良性的循环才有提升
信任是基础
信任他人,信任可能性
并信任自己…我们充满机会
我们经常有第二次机会
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学到了一些东西
还有新的进展,指日可待
总是有机会使事情变得更好。

可见性悖论

提高可见度的策略清单可能
包括:完善你的电梯法则
建立各种网络人脉渠道
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
创建引人注目的新闻稿
你不需要远远地看到
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
资源来隐喻地挥动我们的
手臂以设法可见,引人注目
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最好的方式就是
了解自己,让自己看得更清楚

当我们变得更有趣,同情和
慷慨时,不仅看到了别人
错过的机会,也在为他人
服务方面做得最好
世界上会有个地方
不是喊叫的声音被人记住
我们以忽视噪音并与人类
保持联系建立引以为荣的企业

我们对未来的愿景是自我实现
的预言。改变你对未来的看法
就能主导你的未来。我们以
开阔的视野检视了世界的转变
及能最大可能利用未来的变革
方式,远见力可产生各种创意
创新和有效的策略。但远见力
不仅仅是工具、策略和计划

坚定选择,无畏成败

面对“明明知道自己会失败会怎么做”这个问题,我常常思索,却难以给出完美答案。将它换个说法,“若知道自己不会失败该咋办”,即便知道会失败,这个问题也带有警示意味。

若我们认真回答并探寻答案,就会发现,自己会去做那些认定要做的事。这需要一种不常见的耐力与执着,甚至要加班加点,只为增加成功的可能。就像清晨醒来,可能不想参加训练,可如果决定成为一名跑步者,那就得每日坚持跑步;若决定成为博客作者,就得每天更新博客。一旦做出决定,就能极大减轻认知负担,无需再花费时间和精力自我纠结,因为已经“开过会”,做出了决定。

此时,问题不再是做不做,而是具体怎么做。既然选择已定,就该甩开步子前行,无论前方等待的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坚定地朝着目标迈进,用行动诠释自己的选择,而非在犹豫与猜测中蹉跎时光 。

调整和适应

我们是生活在机械化时代的
部落人,今天当我们试图工
业化,非部落化,并在机械
文化的价值中重构自己时
突然间发现眼前拦着一条鸿沟
——我们极不情愿地发觉网络
电子技术使重新部落化的社会
正在加大该鸿沟,我们都要
面临着痛苦的调整去适用
这两种相互冲突的文化和技术
视觉机械化的世界和网络数据
的即时,涌动的整体世界

好比行驶的车路上创下了浓雾
你大胆决定让自己去驾驶
我们先是不知所措,紧张焦虑
然后慢下来。我们调大音乐
慢慢让人的心安静下来
我们抓紧方向盘身体前倾
想更靠近终点的距离
这里的问题是
——雾在此刻是不会解除的
它是现存的商业的环境
真实的即时的组成部分
你可以迷茫,胆怯和焦虑
希望早点到达“那里”

可拥抱迎面而来的浓雾
搭上你的手下和支持者
大胆地踩油门,顺流而驶
尽情享受一路途的美妙

别让完美主义遮蔽质量之光

若你一心想成为完美主义者,质量或许会被当作巧妙的托词,毕竟没人想被视为质量的敌人。当有人说“好”,但你觉得还不够好而不发货,可实际上,所谓的“完美质量”可能根本不存在,面对这点,人们常常毫无察觉。很多不愿推出自己作品的人,总躲在完美主义的背后。但实际上,完美主义与真正的完美并无关联。

完美和品质也没有必然联系。质量有着明确的定义,源于爱德华兹·戴明以及上世纪40、50年代质量运动的理念,这些理念造就了丰田汽车如今的成就,质量不过是“符合规格”。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疯狂的时代,正值政治季,总有一些人号称能像骑着白马、身披闪亮盔甲的英雄一样,修理好一切,巨变似乎近在咫尺。当我们阅读传统商业媒体时,会发现一些不健康的现象,比如经营上市公司的人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结构和日常生活,累积着巨额财富,仿佛这就是成功的唯一标准。在追求成功与质量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被完美主义迷惑,而应回归质量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