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内心投射,化解认知偏差

当我们环顾四周,那些让我们莫名不安的人、地方、事物或事件,往往藏着我们内心投射的“钩子”。毕竟,并非所有人都对这些感到厌烦或不安,也不是所有人都盲目追捧英雄。我们之所以有特别的反应,是因为往这些情境中加入了自己内心的某些部分,这些部分反映在外界所见上,扭曲了我们的感知,让我们做出夸张反应。

内心的投射最初源于自身,它本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当我们拒绝接受它,试图推开它,就把它推到了自我界限之外,它就像一个“你”,似乎能帮我们避开痛苦不适。倘若我们持续厌恶它,就会彻底将它从自身剥离,把它从第一人称的“我”,推到第三人称的“他”“她”甚至“它”。

正视内心投射,是我们化解认知偏差的关键。只有承认并接纳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一切,不再被无端的情绪左右,以平和且理性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人和事,让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加和谐稳定 。

工作的文化制约

如果你是在非做你所爱
也不爱你所做的状态
你绝对没有借口继续这样下去
你可选择改变你现在做的工作
——去拥抱你所真正喜爱的
或者改变你对现在从事的
工作的感觉,以反映出你
想主宰自己生命的那份爱

如像多数人那样都不做此选择
而让它继续下去,就是在牺牲
你宝贵,神奇生命的主要部份
仅为了去满足那极小部分的你

让自己做个有意识的决定
停止寻找日常工作活动的缺点
练习去感激能拥有工作的机会
把爱带给你遇见的每个人
要让快乐成为有意的行动
而不必管别人怎么接受它

接受大改变的风险
不要去考虑你的年龄或资历
决定出什么才是你生命中
最能带来激情,享乐其中的事
你就能摆脱「工作就是不得
不去做的事」的文化制约
若只为了付账单而工作
那会是很吃力又乏味的活动

口耳相传,师传生受

原生口语文化里的人群虽然
没接触过后来发明的文字
但学到很多东西,具有了
不起的智慧,并且能够运用
自己的智慧,然而他们并不
从事文字”研究”

他们学习的方式是师徒传承
比如跟随经验丰富的猎人出猎
而学会持猎,这就是师传生受
口耳相传,学徒听讲,学习
然后重复他们听到的内容
他们掌握箴言,听从教诲
学会去重组各种格言警语
井学会其他”套话”式的材料
他们往往是通过集体的回忆
而不是通过严格的研究来学习

事实上口语文化必然产生富
有表现力和魅力的语言成果
而且这样的成果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和人性价值

边缘化的担心

广告牌前40强和流行音乐的存在
是因为点唱机无法容纳每一首歌
广播电台不想失去想听到的听众
其他因素则是算法
注意力是如何分配的?
报纸和广播电台决定了算法
令人惊讶的项目。但多数是中立
然后社交媒体出现了
故意将算法翻转过来

他们调整推广和扩散的策略
基于最有可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玩弄其情绪,引发愤怒或惊讶
他们便不考虑真理或引起的压力
只是想推动短期注意力边缘
那是愤怒、恐惧和新颖居住之处

因此,内容创作者做出了回应
为了获得他们渴望的注意力
他们不得不从中心跑到边缘
即使他们不相信正在说的话
尤其是这样被放大的边缘不再
是边缘,下一波边缘更边缘化
这是对世界的基本转变
永无止境的更具挑战性的
文化变化的飞轮不断到来
没有平衡,难怪人们感到不安
与其增加压舱物以确保平稳航行
船员却在努力使航行尽可能崎岖

停止投射,毒害自己

处理阴影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就是我们所说的必要清理工作
我们的内心不接受愚蠢的品质,
因为这些讨厌之物不可能是你
它必须是其他人,任何其他人
我们对自己每天做的负面判断
和消极事的数量之多令人惊讶,
而且大多数情况多数人都是如此
我们天真地认为我们只是客观
作为我们平常正常的方式处理。

没有人应该被人讨厌,
没有人应该被人遭受憎恨。
仇恨是一种伤害的有毒情绪,
它存在于只有唯一的一个系统
那就是所在的范围即你的系统。
所以仇恨似一把利剑在生理上
可以做很多事情伤害你的东西。

你将利剑一边架在自己的头上
另一边架在你所投射的人头上,
所有这些都在破坏自己的系统,
它释放大量的毒素和有害物质
毒害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发展,
然而我们通过自己的阴影一直
在生成它,连续不断在投射着。

情绪和疾病

中医认为一切病先是神病
然后是气病,再到血病
最后才到肉眼可见的形病
当我们刚有了微弱思想
它就像一个火苗一样
很快就会演变的越来越大
在我们的身体里形成感受
我们称之为情绪

仅需要身体的掌控者在头脑中
改变一些东西,疗愈就发生了
我们改变头脑画面的瞬间
身体也随之改变
你的身体是情感过滤器
并带有普遍情绪的明确标记
情绪障碍压抑是疾病的原因
在声音和表情上没有表情
或表达强烈的感觉
这是疾病在身体和环境的开始
在你还没觉察负面思想时
它很快会在你身体里形成感觉
——比如:沮丧,失望,愤怒
感觉失落,孤单而慢慢下移时
这整个的活动就像是在滚雪球
当情绪集聚了很多能量的时候
就开始在你的生命中创造事实

结果形成美好的感觉和情绪
它也会在你的生命中创造实相
把疾病放下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最开始的时候
我们对思想有所觉察的时候
可以选择体验或者放下之时

做不必要的事

熟练的医生只是做必要的事
在医院从来不握手就迎接病人
从头到脚检查病人
而不看他的眼睛
她对最轻微的异常体征都
会有警觉,但没注意到
因为房间冷其病人发抖

她将信息输入系统并
打印患者签署的同意书
但她不去注意他眼中的恐惧
她有能力,有效率
有些人会说擅长自己的工作
但如果患者在医生的感觉像
是一系列症状而不是人类
她是一个好医生吗

我们大部分工作是做必要事情
符合规范并确保客户
得到其付出的,但我们工作
中的大部分技能和所有快乐
都来自于做不必要的事情
我们不需要做的事情
使我们的工作对我们服务的人
和我们自己有意义的行为

很容易将必需品用作燃料
发声和贡献的燃料。这很重要
同样的本能也有可能适得其反
如果认为不这样做就不会做好
那不太可能

直面阴影,和解自我

如何对待投射出去的阴影,是我们拓宽自我认知、塑造健康自我的关键。弥合角色与阴影的缝隙,消除二者界限,我们便能构建起更广阔、平衡的自我意识。

当我们直面自己的另一面,也就是内心的阴影与外在投射的心影,才会主动为自己的情绪和心境负责,不再一味指责他人。这时,我们会明白,与他人的矛盾冲突,根源在于自己与投射阴影间的对抗;那些让自己不适的状况,并非外界强加,而是自己试图强加给他人的想法反射回来的结果。甚至,我们反感某些人或事,不过是借题发挥,宣泄对自己的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遭遇的诸多问题与困境,多是因为自我的不当逾越,破坏了原本和谐的生命进程。当我们背离内心的热爱,拒绝顺应自然发展,不尊重自身使命,就会面临灵魂的考验。只有勇敢地直面阴影,接纳完整的自己,我们才能化解内心冲突,与自我达成和解,让生命重回正轨,以平和的心态拥抱生活的种种 。

像鲍勃·迪伦那样

鲍勃·迪伦是首位获
诺贝尔文学奖的音乐家
其歌曲从内心的自我中脱颖而出
从他创造力的泉源中不断涌现
所拥有的意识活动须完全消失
另外一种意识才会出现
然后才能体验到完整
无碍,无限的空无

如果他在刻意的追求这个结果
就不会追随他内心的声音
就不会坚守他让创作自我展现
就陷入自己对获得成功的诱惑
那么今天神奇将永远不会发生
迪伦的歌词还原了文学
在文字载体出现以前
最原始的流传方式
人们心口合一的吟唱
据说迪伦“电倒了一半观众
另一半触电了”
放开你的欲望执着和
你的适者生存的竞争
不要成为流行的静态部分
而是生命力的动力

就像鲍勃·迪伦那样
不同凡响的空无自由
只有当你彻底了解
所有的心智活动和真相
你不自由不在于你认为
想要什么,好的坏的
而是出在那些抗拒
渴求及渴望的心理活动
至于心理活动的内容是
什么反而无关重要
你的自由来自你彻底无望
才会真的放手

拥抱变革,韧性前行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世界,尤其是与强大对手抗衡时,企业家成功的唯一路径,是“站在变革的一边”。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不管是营销策略还是商业模式,都不能固步自封,依赖旧有方式和过时愿景。新时代的企业家精神如同海边冲浪,浪潮不断更迭,唯有顺应变革,踏浪前行,才能收获成功。

企业想要平稳度过低迷期,就不能只看重短期获利,而忽视长期发展。以互联网泡沫破灭时期为例,雅虎一味追求短期增长,最终在困境中挣扎乃至失败;谷歌则选择退一步,开拓新的持久利基市场,实现了持续成功。

如今,多数企业主都会面临逆境。当面临艰难抉择时,应设定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目标,以承受危机冲击,尽力而为后坦然接受结果。比如餐饮连锁店,必要时关闭几家门店,以保障整个企业的生存。唯有积极拥抱变革,保持韧性,企业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屹立不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