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非身体的感觉

为了检测更宽的频率范围
你必须从物理感官中调出
并进入到你的非物理感官
最好的方法是让身体放松
并尽可能消除身体的感觉输入
如果你保持静止并允许重复的
不变的输入饱和你的身体神经
这将自动发生

一旦你完全脱离身体的感觉
将注意力从身体的感觉转移开
就可开始聆听非身体的感觉了
尽量不要感觉到身体上的东西
记住,你是一个有意识的人
而你的身体只是一个工具
如你尝试同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
则很难收听电视。同样如果你想
通过非身体的感觉清楚感知现实
那么最容易从身体感觉中调出来

你如何“聆听”非身体的感觉
先要意识到此聆听形式是种活动
如果你从身体的感觉上调出来
但随后又没有打开非身体的感觉
那么你可能会从所有的感官输入
中调出来,却什么也没感觉到
让我们探索一些非身体的感觉

调整你的非身体感觉

身体的感觉范围有多有限
你可以训练你的眼睛和耳朵
以感知更大范围的频率吗
在某种程度上是肯定的
但这些频率须在某种程度上
与物理相容,必须有种方法
可以将你希望感知的非物理
频率投射到物理平面上

如果你将爱投射到声音中
像试图通过针眼挤向鲸鱼一样
另一面出现的东西远不像鲸鱼
尽管它仍然由鲸鱼部分组成
物理投影矩阵不足以将非物理
频率的整个范围表示为物理感知
在不过度丢失信息情况下,仅可
将一些非物理频率投射到物理上

幸运的是你不仅是一个实体
你的身体自我和身体感觉预测
仅仅是你可以使用的设备
不要以为他们是你会犯错
这就像听广播并认为设备等同
于你的耳朵一样。你的身体感
觉仅是频率范围有限的变频器
他们无法准确检测出很多东西
如果你考虑的唯一输入是可以
通过身体感觉投射的输入
那么你实际上是毫无意义的

保持热情

生命的复杂就在于不可预期
不容解释,难以厘清,确定
好像走在迷雾里看不见方向
没有人可以判别出现在
前面是否断崖或绝路
生命只能持续走下去
直到雾散之时答案才终得明白

歌德曾这样说过:
“人并非生来解决宇宙的问题
而是找出他该做的事”
是的,你来世上是要找到自己
并且用灵感启发来寻找
把那些别人认为你生命中
该做什么的杂音过滤出来
唯独静静倾听那召唤你走向
神奇力量和活动的内心的声音

在传统社会中教义或理想主义
都曾是可拢住人类身心的东西
在现代社会中归宿变得个性化
每个人要在外在或内在去
寻找能拢住自己身心的东西
如果身体是粗略物理的
则灵魂则是充满诗意的精神
请记住物理和诗歌也是你的未来
只有你才能做出决定去接纳
并超越旧事物,保持热情吧

狼来了

有多少时候,你相信人们购买
我们的产品和服务
仅仅是因为他们非常激动
欣喜开心和渴望参与
但许多时候,特别在
B2B和B2C销售的过程中
我们采取行动的理由每次是不同
“赶快离开轨道!火车来了”
配着硝烟和火车到达视觉效果
这才是导致我们去行动的原因

行动意味着变化,变化带来恐惧
所以我们当然不应该感到惊讶
我们常常被损失的恐惧作为动机
就好像是由盈利的愿望驱使一样
恐惧让我们逃离到思想中
而感到安全,让你从古看今
以经验当下,固定应变动
不希望面对变化阻止我们行动
在害怕失去的恐惧中
会开始评判,抱怨,责备
索取,取悦,控制

以变化面对变化
我们的未来似“狼来了”
一般铺天盖地涌来了
只是超越了我们的
想象而无法看见
察觉自己的思维系统
连接未来并显化它
去遇见未来

痛定思痛

如果信息使我们痛苦
我们自动忽略信息源
如果人们使我们痛苦
我们尽力避开他们
结果只有剧烈的疼痛
或痛苦才会产生意义
因为我们再也无法回避了
痛苦迫使人做出及时的改变
质疑我们的信念以便更好了解
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在其电影“大白鲨“的拍摄中
他经历了挑剔的机械鲨鱼
给他带来的拍片疼痛
经常出现的问题迫使他重新
评估自己想法,思考如何最好
通过电影胶片将鲨鱼带到生活
幸运的是他抛弃了滑稽的
过分强调视觉风格的方法
最终拍出震撼大师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似的惊悚片

人的心经常是通过特定的
“镜头”来观察世界
人的想法和信念是
事先安装的已证明可用的假设
疼痛是微妙的信号
潜意识的暗示
表明在这些假设中
你的想法和信念需要重审

如何扰乱市场?

还记得报纸新闻受重视的日子
人们在当地商店等晚间版本到达
房间前都挂有放订阅报纸的储框
司机也在等确切的变化接收新闻

我的成年女儿从来没有买过报纸
估计永远也不会。不等接收新闻
根据自己条件在需要时提供新闻
报纸发行量的下降并不令人意外
在网络时代这对你来说不是新闻

会说网络和移动设备扰乱了印刷
媒体市场。但在创新扰乱市场前
它须破坏这时刻 ,一个人感知
因素导致他们改变行为的方式
2011年微信发布时多数人还买报纸
这不是突然的大转移造成的变化
是瞬间数亿微小增量点滴的运动

当想要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时
常感到不耐烦,它是健康运动
和其他传统营销活动常不会错过
标记原因。持久变化并非如此
如你想扰乱市场,那就寻找机会
改变一个微观时刻,一次一个人
不断行动好像新的每一天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媒体

网络使当今每个人的意识
如同触觉般的四处延伸
是由每个人为原点所组装
形成的信息接收和发射点
表达出独立的自我对世界
和人类本身的独特理解
并与宇宙中每个经互联网
相联接的个体进行交互

在网络媒体你尽可以摆脱
传统媒体的条条框框
不拘泥于形式,不局限于内容  
“90后”,“00”的视角
你既可以创造一个个
搞笑的段子来赢取点击量
或可以通过追随潮流调侃时事
来博取一些眼球
也可以进行传播知识
分享观点、整理思维的
既可以靠一个节目团队
殚精竭虑的原创来取胜
也可以取材于各类专业
翻译原文或畅销书籍
也可以通过对睿智的
思想、观点进行加工整理
然后用通俗幽默
大众化的媒体介绍给观众
你正是这个网络时代信息
的采集人和编辑者

保持年轻的心,充满活力
与时俱进,造型时尚
娱乐吸睛球,网络化思维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媒体

转换能带来什么?

变革时期来去的变化所发生的
远比在中间的过程更有意义
体会这些变化带来的时刻
——开启新的生活和创业
放下它们之时,远视夕阳下落
失去了一位亲人,遇见了新人
上飞机的时刻,飞机安全着落
被朋友真情接待,订金到账了
结束了不和的争吵

我们误花了大部分的时间思考
分析研究和测量事物中的部分
想象这是核心部分,重要工作
我们还幸运的记得事物的转换
才是改变可能性和恐惧的时刻
此转换时刻点亮着我们的生活

面对恐惧的回报是察觉之
你可以完全活着,面向恐惧时
你会感到生命的气息直扑向你
这令人耳目一新,力量倍增
你会感到清醒和充满活力
你只是意识到
如想有意识地过自己的生活
就不能让恐惧成为障碍
害怕某事不能成为
不做某事的借口

Why,How 和 What

逆向思维的真相在于
要想最大程度影响他人
关键的不在传递“是什么”
和“怎么做”的信息
而在于给出那无形的
深层的“为什么”的理由
人们并非实现供需匹配
而是达成信念的契合
所以真正成功的模式是
“由内而外”模式,人员会因为
“愿景”而非“任务”聚在一起
企业文化更明显,招聘更容易

每个员工都会是公司
品牌文化输出渠道
鲜明的文化,也能够吸引
相同愿景的各类才华之士
传达你为何要做这事业或产品
让认同理念的人成为你的客户
好企业知道感召客户、激励员工

谁都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知道“怎么做”,但仅极少数人
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方向错了 (Why),怎么努力 
( How What)也是错的
唯有明白“为什么”的人
才成为真正领导者
唯有那些明白“为什么”的
企业才成为真正的领军企业

黄金圈理论

西蒙斯·涅克提出“黄金圈”理论
三个同心圆,最里的是Why
中间是How,最外是What
创始团队的成员最能
理解公司的愿景和目标

愿景和目标,即创办公司的
深层原因也就是 Why
当公司扩大时
随着人员逐渐增多分工细化
很多新进者只能看到分配到
手中的具体任务,即 What
为了推动任务进展帮助员工
提高效率的方法论,即How

多数人采用的是圆圈形式
的“由外而内”模式
如很多电脑公司是
这样顺序劝服人们进行购买
“买我们生产的电脑吧
它们性能卓越,使用便利”
而苹果传递信息的顺序恰恰相反
“我们永远追求打破现状和
思维定式,寻找全新的角度
我们会设计出性能卓越
便利的产品。想要买一台吗”
在制定营销策略时运用此黄金圈
从WHY开始,再到HOW,最后再
考虑WHAT。即先找到“为什么”
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理念,突出
“为什么”,鲜明个性、极致追求
并始终用WHY来检验
HOW与WH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