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在哪里?

我常好奇人做事的动机是什么
先认为是基因在起作用
想起在健身房遇到的年轻的人
他不断做各项力量运动
没舒适感似乎在折磨他的身体
问他为何这样练
他说健美是通过练习运动
创造出独特的美感的专业
肌肉发达外观能使他脱颖而出
赢得比赛,现在健美运动员都
须有那一身肌肉,评委们一定
要看到它像只有通过这样痛苦
奋斗才能建立起自己健美目标。

他的回答让我想到当今竞争激烈
的市场,消费者就是我们的评委
但他们已经改变了其指望和期待
因为网络技术更新,创新的提高
企业要通过他人不愿做的产品和
服务,创造独特的外观和感觉。

但变革的痛楚让多数人望而生畏
就像那健身房的年轻人在做练习
他们说服自己也许并不需要改变
或改变太多太快也能适应新环境
认为自己的优势远超过其弱点
期待他们的客户是理性忠诚的
指望目前深刻变化仅是肤浅和
短暂的,告诉自己太老了
只会以自己的方式行事。

网络时代:部落社区的重塑与新生

网络信息化部落社区正朝着严格遵循传统的蜂巢世界发展,在这个世界里,个人服从于团体,个人自由的定义尚待探索。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原本碎片化的个体,转变为有着复杂且深度内在结构的人,人们深刻认识到自己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全人类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过去“个人主义”盛行的文字社会,虽强调个人“自由”,但人与人之间却疏远、分离,个体如同无根的浮萍,失去了远古部落时代的梦想。而如今全新的网络环境,促使人们积极承诺与参与,极大地满足了人类的心理和社会需求。像货币、汽车、文字、机器等专业化技术,虽推动了发展,却分割了部落原有的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新部落社区不仅因包容性传承传统,与庞大的城市集团相比,家庭群体内的多样性和整合度较低。与旧有的机械化、标准化社会相比,大城市虽统一却非人格化,而新部落社区则充满独特魅力,让人们在其中找到归属感,开启全新的生活篇章 。

生气对你有用吗?

如果真有用,你是否考虑可以
为此付费参加相关课程或经历
从而使你感到懊恼
我们有健身房让你身体保持健康
也有正念练习以保持你心理镇静
但我不确定自己是否看到了
人们广泛寻求烦恼的活动
事实是我们是在自寻烦恼

因此,如果懊恼只是我们做
其他事情时所产生的副作用
实际上却没用处,那为何我们
要如此努力扩大自己的烦恼呢
为什么要创造一个个叙事诠释
对无能为力的官僚主义或无作
用的保健用品进行强力的推销
而让自己的烦恼更加烦恼呢
唯一需要上一堂课的人是我们

我们都在寻找“永远快乐”的
感觉就在你体内,而不是在那里
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属于团体
的原因。随着你的分离感
自主性和控制力的减弱
不确定性逐渐消失

破旧立新,重塑教育格局

在过去的40年,
电脑和网络飞速发展,
却也冲击了传统的学校建设体系。
可令人遗憾的是,面对这一变革,
我们几乎无所作为,
学校的建设依旧墨守成规。
家长和资助机构目光短浅,
只盯着学生成绩和名校录取率,
完全忽视了教育体系深层次的问题。

如今,单纯的书本学习
早已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学生们对陈旧枯燥、从书本
到书本的教育模式十分抵触。
当下迫切需要一个深入的教育挽救
计划,我们必须先正视这一挑战,
再积极应对。
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
需要同理心,
但这却让很多人茫然无措,
即便他们心怀善意。

毕竟,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
存在认知差异,
每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同,
学习方式也大相径庭。
为了让教育契合新时代年轻人的
发展,我们要破旧立新,
用专注深度学习的自主性大学,
替换掉那些令人压抑、
缺乏人文关怀的综合性大学,
从而构建一个更符合时代需求
的教育新格局。

都是为了胜人一筹

当你难以接受别人比你好时
这时的比较就会变成问题了
可不幸的是——这种比较目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比比皆是
如果别人做得比你好
你的生活就会更轻松舒适
可我们往往变得如此愚蠢
就容不下他人做得比你好
因为你总是在衡量
“我比他高吗?比他有钱吗”
你所有的比较和随后跟随的
努力是为了能胜人一筹

你也许能在8秒钟跑出100米
但你对此既不惊讶也不感兴趣
因为你只对一件事感兴趣
能否在比赛中领先其他的选手

你可能不会成功,再则肯定再
不会去探索你自身的全部潜力
你会变得很可悲,毫无人情味
不管你在事业成功与否
老想着超过别人,比他人强
本身就是种可悲的存在方式
因为担心别人可能会超过你
因此而终日惶惶不安

媒体关注的周期

在网络数据媒体世界中
有时一个主意开始浮出水面
音乐视频的观点开始流行
这本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谁会注意到?是注意趋势的人
如你在这小组中,可能会自欺
欺人,以为每人都在关注趋势
实际上关注趋势者并没那么多

搜寻嗡嗡声的人不太在乎内容
艺术家,他们不会再来关注
此人的下一份作品。但是他们
关心的是趋势,嗡嗡声和高温
当足够多的嗡嗡声嗡嗡作响时
大众会出现。其想要别的东西
其实想要知道大众正在看什么

媒体关注曲线的不同寻常之处
每个群体都带来了自己的真相
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发生了什么
粉丝以独特的方式看待世界
而嗡嗡声猎人则大不相同

网络媒体的实际工作并没有
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改变太多
你在这里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是决定消费媒体时
将生活在哪个圈子中
第二种选择是确定你希望与
哪些人同住在一起的圈子

突破竞争,主动求变

当同一条街上还有两家水果店,怎样才能脱颖而出?轻点三次,就能找到好几个“够用”的生活教练。在竞争环境中,若与对手选择相同,如何抉择就成了成败关键。是依据过往行事,还是当下主动出击,彻底改变局面?

无论你是行业新手,还是企业领导,领导并非只因你是投资者、曾是老板,就可随意指挥他人。领导意味着不断迎接挑战,奋勇攀登。

当你悠闲度假、会友聚餐时,有些公司、艺术家和领导者正忙于学习、颠覆与创新。有人似乎满足于因循守旧,觉得一切会如昨日或去年般照旧。但在创新者与落后者之间,多数人只是在按部就班地履行承诺。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主动求变。以独特的选择、积极的行动,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勇于创新、引领潮流的少数人,而非墨守成规的大多数。

社区变迁与身份重塑

传统社区常基于出生地,靠地理位置和亲戚关系构建,早在我们上学前,就已借此建立起个人身份与学习经验。不过,当下这一状况正发生着改变。

身份基于人们的共同认知,如同我们将圆定义为圆形,所以圆才是圆形。若有人说“圆形是矩形”,只会让人困惑,语言能正常交流,正是因为大家对词语含义达成了共识。

如今,全球数据催生的部落带来更多的不连续性、多样性和分化。地球村不再以统一与安宁为标志,冲突、不和谐以及爱与和谐并存,这也成为部落民众的常见生活状态。

实践社区已存在数十年,网络的持久性与可渗透性,让它不断被改变与放大。当我们融入社区,自身身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选择社区,有时是默认的,比如被社交网络吸引,或被学校的某些团队选中;但也有机会主动去选择,这为我们塑造新身份提供了契机,在社区的不断变迁中,探索全新的自我。

精准选择,创造价值

想象一下,你置身热闹的社交活动或聚会现场,人声鼎沸,人们交谈甚欢,周围满是可交流的对象。但显然,当晚你无法与在场所有人都聊上几句,所以你得筛选,决定走近谁、向谁自我介绍。毕竟,你只想和那些能建立联系的人倾心交谈。

把这个场景类比到公司业务中,将房间里的人看作潜在客户,你不可能和每个人都展开对话。这时,精准选择交流对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得思考选择和谁沟通,以及如何在众多人中识别出他们。我们对合适对象的分辨能力越强,就越能创造出更多的共享价值。

从审美角度看,无论是人还是物,都遵循一个普遍原则: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虽说稀缺不是美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再好的事物,一旦被大量复制、泛滥成灾,美感便会荡然无存,稀缺才会产生冲击力。比如美人无法被复制,所以能一直保持其稀缺性,稳定人们对人体外貌的审美标准。无论是社交还是商业活动,精准把握稀缺资源,做出明智选择,才能创造出更大价值 。

学习与身份

许多真知识大多来自教室之外
学习是在我们掌握知识道路上
不称职的艰难工作
学习为身份打开了大门
当有人说“我是护士”时
他们取得了学习和认证
并将其与生计相结合
与此同时宣布其身份

网络数据重新部落化的社区中
个人的才能和观点不必萎缩
它们只是在群体意识相互作用
而这群体意识可能比旧的雾化
文化释放更多的创造力
有知识的人是疏远,贫穷的人
复仇者可过更丰富和充实生活
参与者间相互依存扶持
与和谐的无缝网的生活

这一切都发生在社区
标准和实践,支持,地位角色
像我们这样的人会做这样事情
如果你是台州的木船制造商
会通过特定的方式来造船
海洋里的同样的水放在的船
要是来自新加坡的造船者的
因为社区的不同船是不同的
即使我们对正规教育认证和
贡献的思考方式也受到我们
所参与的实践社区的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