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下标签,拥抱真实

标签,本是用于物品备案的,服装上的标签,却不适合用来定义人。但你会发现,在与他人见面的前五分钟,大概率会被问到“你是做什么的”,这个问题迟早会出现,既然如此,为何我们不提前准备好答案呢?

你远比自己的工作更有魅力,仅仅说明选择某个职业的原因,无法展现你带给世界的独特价值。现在,问题摆在眼前,为什么要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隐藏起来?

我坚信,若是讲述真实的自己,收获的结果会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倾向于用笼统的方式介绍自己,阻碍我们分享更多真实?努力摆脱概括性的表述,告别千篇一律,清晰地阐述自己真正热爱并在做的事,以及背后的原因。

有人会找借口,说听到的都是故事,真相难寻,即便真相出现也难以理解。但只有看清全部真相,才不会对一些事情感到难以接受。真相不会主动避开我们,它始终在那里。所以,要时常反问自己:我做这件事,是因为它本身正确,还是仅仅因为有把握做成?

公司内部的营销

如果你不能说服同事和老板
那么你的项目将永远没有机会
我已经很难学到了
以下是一些行销原则,会影响
你如何使公司理解和采取行动
与所有行销一样知觉也很重要

权限:你是否有特权向与你
合作的人传达有关项目的预期
个人和相关消息
如果你不发送更新
他们会错过你的更新和见解吗

想法病毒:你的想法是否在
公司内传播?

你的故事:不是你的项目或
计划的事实,而是它的故事

部落:谁在你的团队中
不是因为他们向你报告
而是因为你正在同步
你是否领导着想要被领导的人
帮公司朝着认为合适方向前进

想法传播:你是否将最勇敢
的想法带给了早期采用者
并在他们从组织中转移到
大多数时逐渐将它们社交化
领导的工作是建立一个易于
在内部推销好主意的公司

媒体传递了什么讯息?

从过去的二十年开始,机构
发布内容,早已受到了用户
发布内容的巨大挑战,
而现在个人和企业发布内容
悄悄大规模兴起
开设微信账号、抖音账号
推出app、制作网站等。

人们每天要在媒体
网上分享一些照片,音乐
视频,微信,博客,电影等,
所有信息汇入大海形成“云”
信息海洋,媒体形成了有
“智慧”的生命体。同时海量
的媒体信息也形成了“旋涡”,
不小心被卷入流而失去方向
要保持警觉,保持和媒体间
距离去抵抗这旋涡给
我们带来的危害。

媒介到底传递了什么讯息?
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都是由于媒体作用新的尺度
产生的,新技术和媒体作用
带来的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
中引进新的尺度,
媒体就像一个温柔的杀手,
其作用融入其生活和行为习惯
它具有无形嵌入和渗透的力量
而文化就是那感官爱好的秩序。

守护青春,筑牢思想防线

年轻人的思维如同待开垦的土壤,
外界不良思想极易扎根其中,
他们却浑然不知,
还把这些思想当作自己的想法。
恐惧、迷信、自私等有缺陷的
天性,也容易乘虚而入,
侵蚀年轻人的内心。
如果从小没有培养起察觉习惯,
这些不良因素就会像虚掩的门,
随时可以长驱直入。

年轻人在成长阶段,
心智尚未成熟,
很容易随波逐流。
面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他们常常犹豫不决,整个求学
阶段都在摇摆不定中度过,
最终被习惯摆钟所左右。
习惯具有连锁效应,
一旦在某件事上随波逐流,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进而被集体无意识牢牢控制。

随波逐流的危害不容小觑,
它会让人们在生活、
职业和婚姻中逐渐陷入困境。
那些对青少年成长负有责任的人,
切不可在孩子年幼、缺乏独立
思考能力时,对其放任自流。
我们要积极引导年轻人,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让他们在成长道路上坚守自我,
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门。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在
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
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
挑选最靠近门边出口的那匹马
显然附加上此条件实际上就
等于不让顾客挑选
实质是假选择
形式主义的选择
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
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
是非常狭小的
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
当然不会有创新
所以它是一个陷阱
后来管理学家西蒙把这种
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
讥讽为“霍布森选择”。

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的困境
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生活和工作。没有选择余地的
“选择”和“判断”
就等于无法选择和判断
扼杀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毫无疑问,教师如果都像英国
商人霍布森贩马那样不让学生
有更多的选择和判断的余地
学生将来有想象和创新能力吗?

重构限制性思想

限制性信念模式是多年积累的
不会在一夜之间轻易的消失
通过一致的努力和温和的坚持
可以重塑你体内的神经通路
可以创造新的财富的赋权信念。
你的思想可以视为一个花园,
限制性信念是多年来生根的杂草
克服其过程不是以暴力连根拔起,
而是持续培育更健康的新信念,
用肯定滋养它们
用你生活中富足的证据来施肥,
用感恩来培育它们,
看着其逐渐取代稀缺思维的杂草。

仔细审查那些寻求进入的思想,
尤其是金钱和财富的思维想法,
是否与希望创造的富足现实一致,
是否扩大了你的可能性感,
通过有意识选择赋权的信念,
通过重构限制性思想,
通过一致挑战你心理景观的现状,
你为可能富足流入你的生活,
铺平了道路。

最富有的人,
往往是拥有最具资源性思维者,
通过解放你自己,
从限制性信念的笼子里解放出来
你步入了一个意外富足,
不仅可能而且不可避免,
事必发生的丰盛的世界。

人生如客栈,接纳每一位“客人”

人生恰似一家客栈,
每个清晨的苏醒,
都像是迎来新的客人。
心中涌起的喜悦、沮丧、卑鄙,
以及刹那间的觉醒与开悟,
都如同意外到访的访客,
我们应热烈欢迎与诚挚招待。
即便来者是悲伤之徒,
将生活的“客房”与“餐厅”
搅得一团糟,把所有的
“家具锅盆瓢碗”席卷而去,
我们也依旧要以礼相待。

说不定,他们会在离去前,
为你清扫杂乱,
带来全新的喜悦。
面对阴暗的思想、羞耻和怨恨,
切莫抵触,要笑脸相迎,
邀其入室。
因为每一位到来的,
都是世外派来指引我们觉醒的
向导,都值得我们心怀感激。

纯粹享受生活乐趣时,
愉悦感会加倍。
我们只需单纯享受,
而非为摆脱痛苦。
面对生活的痛苦,
勇敢接受邀请与挑战;
面对生活的乐趣,欣然接纳,
感受美好。
不过,别在追求关系时,
牺牲另一方利益 ,保持平衡,
方能享受人生这场独特的旅程。

主观视角下的品牌与成功之道

耐克的跑鞋是世界最佳?星巴克的咖啡最为上乘?沃比帕克的老花镜设计无可超越?北京烤鸭就是最美味的鸭子?宜家的家具堪称行业第一?

客观来讲,答案是否定的。毕竟“最好”的评判标准很少是纯客观的,更多与体验者的主观感受挂钩。大多数人既不会特意支持你,也不会无端反对你,他们更多关注自身事务。要知道,无论你怎样努力取悦他人,由于看待问题视角的差异,这世上总有一些人不会喜欢你。

那么,你的变革能力杰出吗?你所开展的工作值得被讨论吗?它与公司及员工的世界观是否契合?若你一味聚焦利润,而他们更在意影响力,这种错位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内部市场营销就源于此,其重要性如同在公司外部推广项目。

成功的品牌会为那些渴望听到并相信其理念的理想客户精心打造、坦诚讲述故事。在销售和营销领域,主观性越强,往往越能创造佳绩,因为这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的内心 。

内在言语,塑造人生

“天堂在你体内,就像佛在心中”,
这源自一场实现愿望的内部演讲,
核心是为自己构建可理解的世界。
我们应时常静心,
观察内心的对话,
因为这是未来行动的根源。
内在的喃喃自语,
揭示了我们观察、
体验世界的意识状态。

让内心言语与愿望一致,
它会在生活事件中处处彰显。
即便有人不敢言语冒犯,
这样的人同样堪称完美,
且能带动全身的力量。
整个显现的世界,
展示着意识对“内在言语”的运用。
不加批判地观察内在谈话,
会揭示出我们看待世界的思想。
这反映着我们的想象力,
进而反映出人们融合的状态。

融合状态是生活现象的起因,
当明确这一点,我们便有了目标,
只能以目标为使命。
我们被识别出的内容,
会在内在言语中呈现。
所以,若想改变自身融合的状态,
首先要改变内在言语,
因为内在对话构成了明天的事实,
它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我们的人生。

突破成长困境,拥抱新挑战

成年人常常会对伴随成长和学习
而来的感觉心生厌倦。
一开始,我们抗拒这种感觉,
后来还会将其称作“无能”。
比如面对新软件、APP,
像共享单车、美团,
我们不再积极探索;
面对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也不再进行头脑风暴,
甚至不愿在网络平台上
花心思学习、体验。

其实,我们并非不渴望好结果,
只是当过程变得艰难,
思维就会认定这件事难度太大,
自己力不从心。
这背后涉及到意识的多个层面。
在意识层面的成长过程中,
首先我们会意识到自己
可以有所行动,
接着会怀疑自己是否真能做到,
最后告诉自己情况都会变得更好。
其中第二步最容易让人陷入迷茫。

如今海量的信息不断冲击,
加剧了我们内在的焦虑不安,
让我们不知不觉地失去方向。
但只要足够上心,顺势而为
找到你的目标,愿意付出行动,
并且坚信自己能够变得更好,
就会在行动中充满耐心,
即便再次体验力不从心,
也能勇敢突破,
拥抱成长路上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