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秘的精微能量科学

精微能量科学,专注于研究
与生命力紧密相连的微妙能量,
比如中国传统概念中的“气”。
它像是一座桥梁,
连接着身体能量与意识。
这种能量极为特殊,
无法用牛顿物理的常规方法
在实验室中进行观察和测量,
却又真实存在,
我们正站在这场可能带来
深远影响的科学革命的起点。

未来意识和生命力有望被融入
广义的新物理学。
对于西方科学家而言,
精微能量是个棘手的难题。
它不仅能与想法产生反应和交流,
这一点与已知的力截然不同;
而且表现形式多样,难以捉摸。
电磁力就已经让人费解,
而精微能量比它更复杂,
它能被形状和熵改变,进而
影响时间、重力、电磁和核力。

虽然在很多环境中
能感知到它的存在,
可直接观察它依旧困难重重。
在中医理论里,
气在12经络和奇经八脉中流动,
维持着生命活动。
精微能量为经络的活化提供能量,
还加强了旋转能量的涡流能量。
人体的精微身体由灵量、
不同经脉和众多穴位构成,
精微能量与之密切相关。

别让“取悦他人”成为情感枷锁

你并非生来就渴望讨好所有人,
这种心态是后天被灌输的。
自儿时起,
你便懂得想要被接纳就得付出代价
——压抑真实自我,
收起情绪、隐藏观点,
以迎合他人的期待。
从父母“别这样,
太难看”的斥责,
到“要善良”“别反驳”的教导,
每一句评价都像模具,
将你塑造成他人眼中的模样。

你渐渐深信,
唯有取悦他人才能获得爱,
一旦展露愤怒、坚守底线,
就会遭到抛弃。
为了生存,你不断适应,
却在不知不觉中从适应走向了屈服。
殊不知——
从学校,到职场,到婚姻,
最后退休了,才发现——善良
往往只是一种伪装起来的恐惧。

如今,你连说“不”都会愧疚,
把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责任,
即便这让自己疲惫不堪。
压抑情绪、过度宽容,
你努力维持着他人期望的形象,
因为这曾是你获得安全感的方式。
但请记住,真正的自我
不该被讨好型人格所掩盖,
挣脱这情感枷锁,
才能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

风雨中的“道”

窗外下着大雨,远方,
埃兹拉·庞德曾经在比萨的囚笼中,
于风雨肆虐时忆起孔子的教诲。
这让我不禁思索“道”的深意。
埃兹拉将“道”译为“过程”,
与多数老外惯用的旧译“Tao”不同,
更打破传统“天道”“正道”这类
抽象化译法带来的理解迷雾。
欧内斯特·费诺罗萨觉得:
中国人汉字的造字方法,
遵循了大自然给予的暗示。

“汉字融名词动词为一体”,
倾心于“过程”。
比如认为风和雨都只是一个过程。
它与现代物理学、感知心理学
不谋而合。
在俯瞰幸福湖各种植被的楼上,
——“道”变得具象可感。
眼前景致瞬息万变,风雨交加、
星月流转,万物皆在流动,
仿佛宇宙至生命的演化在此上演。

我越来越感觉不到“自我”的存在,
而是与其他一切流动的事物融为
一体……融入“道”的过程中。
中国古谚“居则为儒,穷则为释,
老则为道”道尽处世智慧。
即便面对生活困窘,商务萧条,
亦能在阳台的风雨中,
借一块面包,
沉浸于“道”的深邃,
感受生命的从容与豁达。

不再抗拒未知,不确定性

你是否曾停下来思考过,
你有多少痛苦源于你对掌控的痴迷?
不,我所说的不只是对外在事物的
掌控,比如工作、账单、
日常事务,还包括对内在的掌控,
那种对确定性令人窒息的需求:
想要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想要完全了解自己是谁、
想要什么、要走向何方。
社会教导你去寻求确切的答案,
仿佛生活是一道数学方程式。

但事实是,
很少有人有勇气去面对的事实是,
这种对确定性的痴迷让你远离了
你最渴望的东西——平静。
或许你已经疲惫不堪,
厌倦了试图去预测那些
不可预测的事情,
厌倦了精心制定完美的计划,
却在一丝偶然的微风中就土崩瓦解。

也许你正生活在焦虑的边缘地带,
在那里,每一个不确定性
都变成了一种威胁,
未知似乎成了一个需要战胜的敌人。
但如果问题不在于不确定性本身呢?
如果真正的毒药是你拒绝接受它呢?
而这正是你现在所需要的:
不再追求确定性,
而是与那些无法掌控的事物
建立一种新的关系。

迈向量子时代:适应与抉择

如同历史上从石器时代
历经青铜、铁器、农业、工业,
最终过渡到信息时代一样,
向量子时代的迈进,
不仅意味着要学会运用新时代
的前沿工具,更需构建与之
适配的思维模式。
每一次时代的更迭,
都伴随着对人类的叩问。
量子时代同样如此:
我们将怎样驾驭它的强大力量?

为了获取收益,
又愿意或不愿付出何种代价?
回顾往昔,在面对新技术时,
人类往往迫不及待地投身其中,
却未充分思考如何妥善回应这些
关键问题,更无暇顾及自身
选择所产生的影响。如今,
在向量子时代的转变进程中,
这一幕极有可能再次上演。

量子时代的大门已然开启,
先进工具不断涌现,
我们不应盲目追赶潮流,
匆忙接纳新的量子技术。
而是要在踏入这个时代之前,
审慎思考如何运用量子之力,
权衡利弊得失,
深入探究每个选择背后的深远影响。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量子时代稳健前行,
真正做到驾驭技术,
而非被技术裹挟。

理解无常

观察自己不是用批评来折磨自己,
而是要学会以诚实和同情的态度
审视自己的内心。
这是要意识到当你试图欺骗自己时,
当你假装知道自己其实不知道的
事情时,当你强迫自己维持一个
不再代表你的形象的时候。
存在于你内心的一切,
无论它看起来多么令人困惑或
不舒服,都是你真实的一部分。

这种实践消除了羞耻感。
当你开始真诚地观察自己时,
会意识到,你的许多痛苦
来自于试图成为理想化的自己,
来自于遵循一个不切实际的情感、
智力或道德完美的模式。
我们所追求的简单始于停止
与自己的本性抗争的时候。

这种接受不是消极被动。
它是任何真正转变的第一步。
因为只有那些能够清晰地认识
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
只有那些接受自己阴影的人才能
走向光明。即使你开始观察自己,
你仍然需要应对一些不可避免的
事情:变化。你自己、他人或
世界上的事物都会变化。
如果不理解这个真理,
不学会与之共处,
就会继续受苦。

步入量子时代:范式之变

当仔细审视诸多看似不同的研究领域,
探寻其共通之处时,
一个惊人的事实逐渐清晰——
我们正踏入一个非凡时代。
往昔占据主导的物质现实主义范式,
正缓缓让位于全新的相互关联概念。
在这个时代,
我们无法再坚称物质就是世界的全部,
再也不能对非局部效应视而不见,
也不能宣称自己能做到完全客观。

因为,我们已然迈入量子时代。
在量子世界里,确凿无疑的是,
我们认知中的物质,
同时也是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万物之间存在着神秘的纠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并且,无论观察多么小心翼翼,
都会对事件发展产生影响。
我们还知道,对于任何事物,
我们只能以概率的形式去“了解”,
而非绝对确定。

这种从物质现实主义,
牛顿式的确定性
到量子关联的转变,
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它提醒我们,
世界远比想象中复杂且紧密相连。
其带来的,不仅是科学认知的革新,
更是看待世界、理解自我的全新视角,
促使我们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去
探索未知,迎接挑战。

打破错觉,洞察生活本质

生活中诸多难题,
其根源常常是一种错觉:
我们错以为具有相对性的事物
能被孤立对待,却忘记相对性
本就是现实的一体两面。
强行分割,
就如同使劲拉扯橡皮筋的两端,
最终只会让它断裂。
如同树的树枝从树干被扯断开来。

在生活里,
我们借由认识周围事物的差异,
来明确自身偏好。
有时,这种偏好十分明显,
能用欲望直白表述;
有时却极为微妙,难以言表。
甚至我们身体的细胞都有意识,
能感知差异,知晓自身偏好。

实际情况往往是,
那些没有足够购买资格或情感联系
不足的人,总在寻找托词。
而人类在理性语境下,确实不擅长
解释自己非理性的感受和偏好,
于是便编造一些符合大众文化的理由。
同样,我们也不乐于听到关于
自身无法改变之事的评论。
但只有打破这种认知上的错觉,
尊重事物的相对性,
坦诚面对自身感受与局限,
我们才能更清晰地洞察生活的本质,
减少因错误认知带来的困扰 。

量子时代的思维方式

从比特迈向量子比特,
这一看似简单的转变,
却有着颠覆性的影响。
它引领我们告别西方化的
真假二元逻辑观点,
踏入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奇妙世界,
这里有真、真假并存、
非真非假以及假等多样状态。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奇异且美妙的
可能性宇宙中,在这里会发现,
我们认定的事物状态并非一成不变,
他人的体验也未必与我们相同。
这种转变将引发一系列变革。
法律体系将迎来革新,
历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以及生物学家会意识到,
不同版本的历史是自然存在的一部分。
医学领域,专业人员将把
疾病的自发缓解视作自然过程,
并引导人们培养能助力
治疗实现量子跳跃的心态。

当我们深知信息可瞬间传遍各处,
万物皆相互关联,
对无偏见观察者和公正法官的认知
也会彻底改变。
量子时代召唤着我们,
促使我们从根本上重塑对自我的认知,
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工作、
娱乐、爱与治愈的方式。

正视当下,莫“预测过去”

生活中,商务接洽时,
我们常遇相互矛盾的天气预报。
这个网站预告降雨,
另外一个网站却断言天气晴朗,
让人无所适从。然而,
当下的天气状况却一目了然。
天晴时,人人都能感知。
倘若有气象服务机构罔顾事实,
坚称正在下雨,
无疑会丧失大众的信任与尊重。

相较对未来天气的预测,
昨天的天气情况毫无争议的必要,
已成既定事实。
在信息传播极为便捷的当下,
找到愿意倾听自己预测的听众
轻而易举,不少人还信誓旦旦,
宣称对未来有深刻洞察。

但真正赢得信任的可靠途径,
是直面当下的现实,
而非妄图篡改已然发生的过去。
因为只有尊重当下、尊重事实,
才能在他人心中树立起诚信的形象,
获取长久的信赖。
若为了彰显自己的“先见之明”
而歪曲过去,
只会适得其反,
失去他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