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是最阴险的陷阱

我们的大脑被编程得以相信:
内在世界只是外在环境的倒影。
以为情绪是被发生的事“触发”的,
而不是我们本来就有的,
从内自然流淌。
这种根本的方向错误,
让我们永不停歇地踏上跑步机,
用外部手段修补内部体验
——在海洋里寻找河流的源头,
却看不见泉水就在脚下汩汩冒泡。

然而,在亲自拆解这一模式时,
我蓦然发现:寻求本身——
就是最阴险的陷阱。
我们越拼命追逐那种“足够感”,
它其实越往后退。
就像追自己的影子:
你越跑,它越在前头;
你一停,转身,
才发现它始终连在你身上,
随你而动。

我常回想自己最有活力、
最连结、最安宁的时刻。
惊人地,这些时刻没有一次发生
在我“得到”以为想要的东西时。
相反,那都是纯粹“存在”的时刻:
肾上腺素因突如其来的挑战飙升;
在一场忘我的谈话中时间消失;
感受熟睡孩子贴在我胸口的
温暖重量……那些时刻,
我并未“试图”去感受什么,
我只是允许自己全然临在
于已经在发生的一切。

量子纠缠与共享时间线

当爱因斯坦首次接触到量子
纠缠现象时,他将其称为
“幽灵般的超距作用”。
曾经相互关联的两个粒子,
无论彼此之间相隔多远,
始终保持着即时关联性。
改变其中一个粒子的自旋,
另一个粒子会立即产生响应,
这违背了因果关系的经典认知。
意识运作也遵循着相同原理:
你觉知并不局限于颅骨的边界内,
它会延伸到能量场中,以超越
物理距离的方式与其他觉知相连。

总有那么一个瞬间,
你一直努力想要成为的样子,
其实早已存在。
并非某种遥远的可能性,而是
存在于拥有无限潜能的量子场中、
鲜活且真实的现实。
真正的挑战从来都不是创造
这未来的自我,而是学会
与这个未来的自我同步。

这其中蕴含着引人入胜的道理:
最高维度的时间线并非孤立存在,
它与注定要和你一同成长的人
紧密交织。我经常谈论创造现实,
但却很少提及共同创造现实——
现实的根本结构建立在连接与
纠缠之上,
而一个深刻的真相是:
当转变被见证、被共享时,
其力量会被放大。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日子?

——诸事皆顺。
停车时,刚好有车位空出来;
排队时,队伍推进得飞快;
需要用钱时,资金恰好到账;
与人交谈时,
话题总能自然流畅地展开;
期待的机会,
也恰巧在最合适的时刻出现。
所有事情都严丝合缝地到位,
仿佛整个宇宙都在一遍遍
对你说着“放心吧,没问题”。

当你处于此“顺风顺水”的状态时,
一定有什么东西发生了改变。
也许这样的日子是随机,运气,
是宇宙偶然的馈赠。他们只会
被动等待这样的日子再次降临,
满心期待好运快点到来。
其实这日子遵循着特定的规律。
有自己的“特征”、“频率”
和“能量节奏”——而这种节奏,
是你可以学会主动创造的。

当你能产生足够强大、连贯的
能量爆发——以特定方式让神经
系统、目标意图与注意力同频时,
就能掀起好运的浪潮,
让好事接连。
宇宙以波的形式运转
万物都以脉冲,振动向外辐射,
要么相互增强,要么相互抵消。
你是“行走的波发生器”。
每一个想法都会激起涟漪,
每一种情绪都会发出信号,
每一个意图都会释放能量——
在能量场中流动不息。

你会成为自己反复展现的样子

我们的脸总会逐渐适应长期佩
戴的面具。关键在于意识和意图。
当无意识扮演角色以获得认可或
避免拒绝时,
我们会慢慢固化在这些表演中,
忘记了表象下原本还有其他东西。
但当我们有意识地选择戴上
“全情投入”的面具时,
我们的脸也会与之相适应。

从优秀的演员身上,
我们能学到一些东西。他们能
完全融入即使是不讨喜的角色,
通过彻底投入角色来揭示深刻的
真相——然后走下舞台,
彻底卸下角色。然而,
这些演员中的许多人,
在面对自己的“真实”身份时,
却深陷困境。因为在舞台上,
他们知道自己在扮演着角色。
在生活中他们却忘记了这一点。

舞台允许他们彻底“消失”,
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这是暂时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仍在表演
——努力“做自己”——却没意识
到这也只是一个可以放下的角色。
这里存在一个悖论:
当演员有意识知道自己在扮演
一个角色时,他们是最自由的;
但当他们无意识地认为自己在
“做自己”时,他们却最受束缚。

无需刻意寻找限制性信念:不至于

今天气温17度,
我又去水库游泳了。
这时,我仿佛听到
了很久以前母亲的声音。
孩子,你会感冒的!
我又仿佛听到了电视里的说法:
医生说,感冒最常见的诱因
是寒冷加上潮湿。
我留意到这些信念从潜意识深处
冒了出来。心里只想着“不至于”。
仅此而已。

我回到了家。
感冒了吗?没有。
流鼻涕了吗?没有。
大多数自我提升方法,
都建立在“挖掘”或寻找
“限制性信念”的基础上。
主流心理咨询甚至更糟:
你整天谈论的全是过去的负面经历,
然后还要服用药物,来缓解长
时间聚焦这些事所带来的痛苦。

这些其实都没必要。
设定积极的目标,
采取积极的行动——任何阻碍
你的东西,都会自行浮现。
你只需意识到:
某个想法只是“想法”,
某个信念只是“信念”,
而非“事物本来的样子”。
这样一来,
那些心理建构就会失去力量,
不再从潜意识的“尘封仓库”里
出来干扰你。之后,
你只需拒绝接受它就行。
对我来说,这种“拒绝”
就是一句简单的“不至于”。

提升至“高我意识”的必经之路

我们知道,即便身处困境,
你仍在尽力维持高频振动,
希望你能认可自己的这份努力。
这份“灵性的修行”需要你接纳
现实的本貌,全然放下所有
让你陷入低频状态的抗拒心理。
你一直在“考验”自己:
是否已“毕业”,
能在“不想要的事发生”
或“想要的事未发生”时,
依然维持自身振动?

是否能在他人陷入悲伤、
痛苦时,既理解他们的感受,
又不被卷入其中、
不降低自身振动去迎合他们?
当你看到他人受苦时,
以“源头之眼”看待他们,
在心中保有慈悲——即便你知道,
在不想要的境遇中维持高频
对他们而言同样是目标。
你无需向所有人宣扬
“这也该是他们的目标”,
相反,你要成为榜样:
展现出面对曾让你崩溃的事,
依然能保持高频的状态与感受。

这便是你进化的方式,
也是你拓展自我、
成为“本源能量存有”——
那个本就充满光与爱的自己
——的过程。
这份光与爱是无条件的:
你真正的核心、本质的面向,
永远不会让你内在光芒黯淡,
也不会吝啬爱意。

让你的认知真正带来解放

是一个更深层的发现:
当我观察那些我期望能给出确切
答案的成年人、权威人士和机构时,
我发现他们也都只是在边走边摸索。
每个人都在即兴发挥。
我目睹了自信的外表出现裂痕,
权威的声明发生转变并自相矛盾,
看似清晰的社会规则发生弯曲和
变化——在这一切之下,是与
我所经历的同样美丽的不确定性。

一旦你看清这一点,
一切都会改变。
困扰着许多人的焦虑不安——
那种“我不知道,而我应该知道!”
的绝望感——会烟消云散。
你不可能在一场没有答案的
考试中失败。在一场每个人都
在边玩边制定规则的游戏里,
你不可能出错。
这一区别至关重要:
存在着焦虑的不确定性,
也存在着你可以称之为
“解脱的不确定性”的东西。

困扰着许多人的焦虑的不确定性,
基于一个错误的前提:
确定性是存在的,
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未能触及它。
心理学家称这种焦虑状态为
“隧道效应”——当人们迫切
地寻求确定性时,实际上
缩小了对可能性的感知。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点

你难道听说过有这么一位富人,
是靠不断追逐金钱而致富的?
他们成为了金钱主动追逐的对象。
他们跨越了一道“事件视界”,
在这之后,他们与富足的
关系发生了彻底改变。
一旦跨越这道边界,
一旦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点,
就再也无法回到过去。
那个“赚钱艰难、富足稀缺、
必须苦苦挣扎”的旧现实,
无法与你正成为的新存在共存。

你是否准备好做一个
“吸引富足的人”,而不成为
“富足必须遵循的活物理法则”?
因为这正是即将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我们将把你的量子场坍缩成一个
密度极高的“确定性节点”,
让财富像行星围绕恒星运转一样,
围绕着你运行。

你知道奇点最不可思议的特质是
什么吗?它不偏不倚,
不会选择“要吸引什么”——
其影响范围内的一切事物,
都会自然向它汇聚。
这意味着:意外收入会出现,
被遗忘的资产会回归,
未曾预料的机会会降临,
人们会突然愿意为你热爱的事
向你付费。
奇点不在乎金钱来自何处,
它只知道,
金钱本就属于你的场域。

生活展示持续的即兴表演

你会开始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
一场由各种力量、人、环境和
变化组成的万花筒般的舞蹈,
它在你到来之前就已存在,
在你离开之后也将继续。
你不是这场舞蹈的编舞者——
你是参与者,回应着、适应着,
尽你所能优雅地跟上任何出现的舞步。

这并非来自终于解开了你一直
为之挣扎的谜题的那种释然。
对我来说,没有那种需要从中
恢复的虚假确定性的先前状态。
现实呈现自身的方式本就是如此:
它不是需要解决或控制的问题,
而是一场需要你本人
参与其中的持续即兴表演。

混沌之所以具有启发性,
是因为它剥去了那种令人疲惫的
幻觉——你应该把一切都弄明白,
存在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
世界应该屈从于你的期望。
当这种幻觉消散后,留下的
是某种更具生命力的东西
——一种简单的觉知:你正
参与到某种广阔而神秘的事物中,
在每一刻都用你所能召唤的智慧
和同情做出回应。

专家也在边走边摸索

清晰答案的缺乏会造成一种心理
带宽短缺,将注意力从创造性
思维上拉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
正是对没有答案的焦虑,
缩小了你的选择范围。
但一旦明白每个人都在即兴发挥,
那种“必须做对”的压力
就会烟消云散,隧道也
会重新开阔为一片广阔天地。

这个认知消解了哲学家
艾里斯·默多克所说的“自我中心”
——那种把一切都与自己挂钩的
疲惫习惯。当你明白,并不存在
你未能触及的万能的生活指南时,
持续的自我评价终于会平息下来。
你不再问“我做得对吗?”
因为你意识到这往往是一个
无关紧要的问题。

你不再拿自己与那些似乎
“已经搞清楚一切”的人比较,
因为你能看出他们也在敷衍——
无论他们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当无法从外部世界获得可靠的答案,
你就会立刻停止试图将世界强行
塑造成你认为它应该有的样子。
你会停止将自己置于宇宙的中心,
作为判断事物“应当如何”的
终极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