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到更喜欢体验的时间线频率

要识别出阻碍有意识时间线
导航的重大障碍:
叫摆动的破坏性思维结构。
这些是由集体人类思维创造的
能量模式,将意识困在
限制性的时间线循环中。摆动以
人类的注意力和情感能量为食,
创造了自我延续的戏剧、
挣扎和限制的循环。
当你陷入摆动思维时,
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有意识地
导航时间线的能力,
而是被拖入预定的限制路径。

学会识别和避免摆动模式对于
有意识的时间线导航至关重要。
这意味着发展出觉察力,注意到你的
思想和情感何时被集体的消极情绪、
媒体操纵或他人的戏剧所劫持。
当你保持情感平衡和头脑清晰时,
你保留了选择你体验哪个时间线的
权力,而不是被破坏性潮流所裹挟。

其实际应用涉及学会识别描述你
期望时间线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然后持续地体现这些模式,
直到你滑入那个现实。
你还会发展摆动意识,
学会保持你的情感和头脑的主权,
这样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有意识选择
而不是被摆动操纵的无意识反应,
在时间线之间导航。

重塑自我,掌控人生

宇宙不在乎你的履历,
也不会核查你的资质,
只会回应在当下所认定的
“自己”。而这个决定——
足以改变现实的强大决定,
无需他人的认可,
只需你自己的肯定。你本就
拥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潜力,
只是你还在假装并非如此。
别再反复强化自己的局限,
别再固守渺小的自我,别再把
“活成不如本真的样子”
当成一种“本事”。

这场觉醒引导,
不是要给你“增添”什么,
而是要帮你剥离“被过去束缚”
的谎言。当我说“你可以成为
任何想成为的人”时,
要先明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当你从身体上践行全新身份时,
你的大脑别无选择,
只能随之改变。
在证据出现之前,就先
激发新身份所对应的情绪吧。

在成功到来前,
先感受成功的喜悦;
在拥有感情前,
先体会被爱的温暖;
在痊愈之前,
先拥抱健康的状态。
大多数人认为,
“成为某种人”意味着收集证据、
打造履历、争取资格。
他们觉得“存在”需要证明,
但真正的“存在”,
早在证据出现之前就已发生。
“存在”是因,而非果。

创建你的能量场

当你观察他人动作时,
大脑中的 “镜像神经元”
会如自己做动作般活跃。
而神经科学家发现,
若你在意识层面 “成为” 对方,
会激活 “神经无线网络”,
大脑将开始 “下载” 其思维
模式、策略、直觉与天赋。
每位大师、天才及顶尖从业者,
都会在量子场中创造 “形态场”
—— 承载卓越能力的能量模板。

鲁珀特・谢尔德雷克的研究证实
其真实可测、可接触:
伦敦老鼠学会走迷宫后,
纽约老鼠学迷宫速度变快;
罗杰・班尼斯特突破4分钟一英里
纪录后,数十人也相继做到。
这障碍并非生理层面,
而是意识层面,
他创造了供他人接触的新 “模板”。

你可接触任意 “模板”。
当你宣告 “我是泰格・伍兹”,
并非 “假装”,而是接触他
高尔夫领域大师级别的形态场。
他数千小时练习所创的能量特征
与意识模式,独立于其身体之外,
通过 “我是” 这一技术,
你便能下载。
职业运动员早已发现这一点。

管理好你的注意力

你把注意力放在哪里,
就等于把自己的……
放在哪里?
如今,未知之处
正是可能性存在的地方。
所有的可能性都在那里。
而在生存模式中,
未知一直是令人恐惧的领域。
所以,如果你对压力荷尔蒙上瘾,
那你为什么还想待在未知之中呢?
你会想要逃离未知。

然而,教导人们在未知中放松,
会让能量直接流入他们的心脏
——直达心脏,而不是到大脑,
他们开始在心中放松,静心,
沉入当下时刻,而非情绪化思绪,
同时关闭身体里所有的生存中心。
察觉不断冒出来的想法,念头。

当他们能像这样在当下放松时,
就不再纠结于性取向或性别认同,
不再思考内疚、羞耻、无价值感,
或是受害者心态,也不再
执着于控制、重要性、权力,
以及愤怒和攻击性。他们停止
思考和感受所有那些化学物质。
能量自然会直接流向心脏。
而当能量进入心脏时,
身体就能放松进入轻盈的状态,
不再处于生存模式。

掌握你对外界的反应

想象两个人同时丢了工作。
第一个人惊慌失措,心怀怨恨,
将其视为一场灾难。
于是,其压力激素充斥全身,
创造性思维变得狭窄,
预想充满挣扎和匮乏的未来。
第二个人也经历了最初的震惊,
但随后转向好奇,
琢磨着可能会创造出的机会。
其神经系统保持平衡,
创造性思维得到拓展,开始察觉
到对第一个人来说隐形的可能性。

这还只是开始,
一种反应接着另一种反应,
然后会产生一种复合效应。
这并不是要压抑真实的情绪,
而是要意识到你的反应所拥有
的现实创造力量。当你因恐惧、
焦虑或怨恨而做出反应时,
你会自动过滤掉对从好奇心、
信任或创造性参与中获得优势
的人仍然可用的优势。

你的反应实际上决定了
哪些时间线分支向你敞开。
因焦虑而做出反应,你会进入
看似威胁不断增多的时间线;
因好奇而做出反应,你会进入
那些开始出现机会的时间线。
掌握你的反应,
不仅是为了感觉更好,而是为了
获取那些对那些陷入自动反应
模式的人来说仍然隐形的优势。

让身体的能量抵达心脏

当你沉入内心并在其中放松时,
你越放松,就有越多能量流入大脑。
因此,当你开始向内心放松时,
心脏实际上会向大脑传递信息,
就像展开一大张纸那样。
当心脏变得协调时,
它会向大脑输送能量,
告诉大脑:“创伤已经结束。”
“过去已成定局。”
它会立即重置基线。
从情感层面来说——
在处理创伤的杏仁核中——
心脏在告诉大脑:
“一切都结束了。”
“去创造吧。”

然后大脑就会进入这种
协调的阿尔法波状态,
也就是创造性状态、想象状态。
在这个人身上,
心脏在告诉大脑去梦想——
去想象新的可能性。
你能感受到那种情绪,
能看到以前从未见过的可能性。
因为如果你沉浸在过去的情绪中,
就只能看到那些有限的可能性。

来吧,
你们还在听吗?
实际上,人们曾对自己说:
“如果我能痊愈呢?”
就像:“如果我能痊愈呢?”
然后他们会想:“我感觉到了,”
“我觉得自己可以痊愈。”
于是他们开始相信这一点,
这正是他们所追求的感觉。

禅宗视角看量子逻辑

从东方四重逻辑观点切入,
量子比特处理逻辑自带禅宗般
的意味,让人更易领会。
借助量子纠缠,无形的连接
可跨越遥远距离瞬间传递信息,
这为我们认识直觉提供了
可理解的机制。
直觉或许正是通过这类隐秘连接,
让我们对事物产生莫名感知。
量子隐形传态现象,
让我们见识到在特定情况下,
如何在更短时间内达成更远的跨越,
仿佛突破了常规时空限制。

量子相干性,让你更好理解生活中
的同步性与巧合。看似偶然的事件,
也许在量子相干的作用下,
有着内在的关联。
量子叠加态,让我们对
疾病自发缓解有了更深入洞察。
在人们经历清醒梦或濒死体验
这类特殊心理状态时,
身体可能处于类似量子叠加的状态,
从而促使疾病出现自发缓解的现象。

东方的思维视角,为我们
理解量子世界的种种奇妙特性
提供了别样路径,让这些复杂
抽象的量子概念与我们的生活
经验和认知体系产生独特共鸣,
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
这个神奇的量子领域。

走出那愚蠢的房子

假设把你放进一所房子里,
这所房子没有窗户。
那是不错的房子,大小适中。
然后,这就是你的全部生活,
仅此而已。如果你在那里
住上50、60、70、80多年,
你一生的全部就是这所房子里
发生的一切。不要多想,
生活里的事情会变得微不足道。

墙上最细微的痕迹、最轻微
的声响、最微小的变化,
许多事情都会引起你的注意,
你会专注于它,
并想让一切保持某种状态。
问题是,你的意识远比那所房子
宏大得多。这是多大的浪费,
就像有人把你锁在那所房子里一样,
你把自己锁进了一种狭窄的心态里。

但你,还有你的父母和其他人,
共同创造了并不存在的东西。
你在脑海中创造了它,
还为它制定了各种规则,
规定事情必须如何进行,运作
会发生什么,如果出了差错,
你就会变得神经质,诸如此类。
走出那愚蠢的房子,
外面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有各种的天气,丰富的人文地理
有很多地方可以去,什么都有。
那是多么广阔,多么浩瀚啊!
——这就是解脱。

总有一天

许多人就困在这“尚未达成”
的吊丝状态里,
我们对自己低语着诱人的谎言:
等你到了那个时候,
就能放松下来享受生活了。
我们说服自己,
快乐必须靠努力挣来,
精疲力竭是高尚的,无休止
地获取信息是一种道德义务。
我们往往无力处理自己的事情,
却总是搅和在别人的事情当中。

我们执着于一个信念:
总有一天——当新闻头条变好,
或使命完成时——我们终将
能够真正生活。这是“当下”
与“彼时”的幻觉,
一条抖音的心灵按摩,
每个“等……的时候我就会快乐”
都无缝衔接着下一个,
形成一个没有起点也
看不到终点的无尽循环。
它承诺:如果你现在做不喜欢
的事,以后就能做喜欢的事。

那个未来的“彼时”成了诱饵:
一个终点线的幻觉,认为
成就感和意义终将在那里等待。
我们的大脑用安全可靠的
“未来的你”的图景诱惑自己。
生活变成了以后才会发生的事,
而在此期间的一切,都只是
为了到达“那里”而需要
应付、解决或克服的东西。

因缘‮时暂‬的离合聚散

我们通常忍气吞声,忍受生活,
继续前行。我们用产出衡量日子,
像追逐清单上的项目一样追逐
里程碑。我们崇拜“时序时间”
——时钟时间、截止日期、
日历、交付成果——
用存在感换取生产力。
我们把自己扭曲成效率机器,
还称之为负责任。

但我们并非真的负责任。
我们是在为了想象中的未来生活,
推迟当下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与“灵韵时间”失去了联结,
那是灵魂的时间、感受的时间,
是在你充满活力地活着时会悄然
的时间。当你开怀大笑而不看时钟,
当你专注倾听而不琢磨回应,
当你不带任何目的去存在时,
你就身处“灵韵时间”之中。
它并不罕见,只是我们已训练
自己对其视而不见。

这种对“鲜活感”的推迟,
不仅体现在那些显而易见的
事情上——令人心力交瘁的工作、
逐渐疏远的关系、
让我们显得渺小的环境。
它还存在于微小的瞬间:
匆匆吃完早餐、
交谈时心不在焉地刷着手机、
路过日落却视而不见。
这些微小的“死亡”在不断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