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的多维奥秘与自我超越

大脑的复杂程度远超以往认知,
运作于比低级神经回路更高级维度。
有时,大脑会给予我们一些指引,
好让我们能在日常虚幻世界中
继续前行。实际上,
大脑是复杂,多维的结构,
轻松突破我们作为灵长类动物
被设定的狭窄生活范畴。
这或许能解释那些来自
其他维度、领域,
如“光”之领域、充满无限意义
模式现实的波与频率。

这些现实此刻就存在着,
只是超越了我们当下自以为是的
短视、受限的狭窄的感知,
以及对时空僵化的认知。
如今,我们正努力超越自我,
试图通过量子跃迁,迈入一个
仅少数人设想过的崭新世界。
我们在自我筹备的同时,
如果给予他人机会,
他们也能在这个新时代中
找到阳光下的一席之地。

要知道——我们本是巨人,
身披着伟大和无限选择,
基因里刻着完整和无所不能,
却在矮人无意识,习惯性抚养下,
习惯了弯腰驼背地行走。
现在,是时候释放
我们的全部身高,潜能,
发挥大脑的全部力量了
表达每个人的小宇宙,
与大道同行,激情展示。

现实是无限变化的空间

想象和潜意识只是开始。
一位名叫瓦迪姆·泽兰的俄罗斯量子
物理学家做出了一个改变了我们
对现实结构本身理解的发现。
通过他的现实穿越冲浪工作,
揭示了现实不是单一固定的时间线,
而是无限变化的空间,
平行现实同时存在,
就像宇宙电视上的不同频道一样。

泽兰的深刻贡献在于,他展示了你
不需要从头开始创造你期望的现实,
它已经作为无数时间线变化之一而
存在。你的意识就像一个音叉,
根据你的思想、情感和信念
与特定的现实频道产生共鸣。
当你改变你的内在频率时,
你简单地从一个时间线滑动
到另一个时间线,
访问那些你的欲望已经存在的现实。

也许更重要的是,
泽兰识别出了困住意识在限制性
时间线循环中的思维和情感模式。
他称这些模式为摆动,这些破坏
性的思维结构以人类注意力为食,
让人们在相同的限制性体验中循环。
通过学会识别和避免这些摆动,
同时有意识地选择你的现实频率,
你获得了在你生活的无限
版本之间导航的能力。

人类行为的基本程序

人类行为背后,
潜藏着一套令人深思的基本程序。
多数人内心深处似乎遵循着
“我是个没用的人” 这一自我认知。
紧接着,衍生出
“若我伪装得够好,
便无人能察觉我没用”,
以及 “为此,得让他人
也相信自己没用” 的想法。
那些深谙此道者,
常借助某种意识形态,
时刻伺机纠正他人。

为何人们热衷于互相贬低?
婴儿出生时,
宛如一张纯净的白纸,
没有任何文化印记。
婴儿赤身裸体、饥肠辘辘
且充满好奇。
而父母和学校,社会的关键任务,
是通过说服、哄骗、恐吓甚至威胁,
让婴儿小孩相信部落的行事方式
才是自然且神圣的。

一旦孩子的行为不符合部落习俗,
哪怕是出于本能的举动,
也会被要求立刻停止。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渐渐学会
通过寻找并谴责其他 “没用的人”,
来转移对自身的否定。于是,
人类社会仿佛变成一场针对
“没用的人” 的搜寻与摧毁行动:
大家忙于找出那些 “没用的人”
并加以批判。同时,
社交也是虚假,掩饰自身缺陷,
自吹,化妆成“有用之人!”

感知的冒险与朴素实在论

早在量子力学诞生前,
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便指出,
所有感知皆为冒险。
诸多不良现象,
如偏见、种族主义、
性别歧视、刻板成见,
那些能驱使人们心安理得去仇恨、
伤害他人的教条式意识形态,
愚蠢的邪教、迷信,
乃至有组织的宗教,
世间种种无知,自以为是,
追根溯源,
都在于未意识到感知的冒险本质。

我们往往坚信亲眼所见,
继而笃信对所见事物的解读,
并且多数时候浑然不觉自己正进行
解读,直接将其认定为现实。
哲学领域将此称作朴素实在论,
也就是“我感知到的即现实”。
回溯过去2500年,
从佛陀与柏拉图时代起,
各个世纪的哲学家都在
对朴素实在论予以反驳。

他们试图揭示感知背后的复杂与多变,
提醒人们不要盲目将感知等同于现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时至今日,
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依旧
以朴素实在论作为行事的基本准则,
依旧轻易地被自身的感知所左右,
陷入未经审视的认知陷阱,
从而难以突破固有认知,
更全面、客观地认识世界。